趙常瑜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等數學學科品質,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基于此,本文主要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探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積極響應新課標提出的教育教學要求,以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思考能力;獨立自主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4-0141-02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s tha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ce,inquiry,cooperation,practice and other mathematics qualities. Teachers should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from respecting students' dominant status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and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o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Classroom teaching;Thinking ability;Independence
數學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增加了小學生學習難度,尤其在學習重難點知識環節,小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為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環節,采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增長學生見識,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注重教學引導,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1.尊重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意識
新課程標準不斷深化改革,教師逐漸轉變傳統教育教學觀念,將課堂主導地位歸還給學生,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因材施教地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獨立自主的學習環境。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高度重視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例如,教師在教學青島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一單元時,教師制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和計劃,在課堂中落實教學任務,旨在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法計算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筆算,最終掌握本單元知識點的學習規律,通過觀察、分析更好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中注重教學引導,在PPT課件中給出習題已知條件:“每天往返兩次”,理解(1.3×4×5、4×5×1.3),引導學生觀察,根據自身所學的知識進行計算,并得出結論。基于本堂課中涉及的知識難較為復雜,小數的豎式寫法要求右側對齊,學生難以快速掌握,教師根據學生計算掌握程度,結合口算內容聯合進行教學,教師繼續在PPT中給出2.5×(1+0.2)=2.5×1+2.5×2,引導學生運用筆算加口算的方式進行練習,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進行思考和運算,學生可給出多種計算方法,旨在為教學“求小數的近似值”內容夯實基礎,確保小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保證小學生正確掌握乘法運算規律,教師在教學中耐心進行引導和指導,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以設問的方式啟迪學生思考,確保小學生當下所思所想均是與本堂課有關的內容,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密切觀察小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疑答惑,并在單元內容結束后,引導學生“自主練習”,教師發現學生可運用課堂學習知識解決實際性問題,習題計算正確率較高,學生在獨立自主學習中,受益匪淺。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培養,提高了數學學科學習效率,在教學活動參與中,自身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活躍了課堂氛圍,進一步推動數學知識的深化,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小學生知識體系,強化對數學學科的認知,激發了小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教學“簡易方程”一課時內容時,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學生獨立思考,感受數學方程式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在本課時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掌握簡易方程基礎知識后,加深學生對等式性質的理解,學習解形式為x±a=b或x-a=b的方程式,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觀察發現,學生在解方程前,找到數量關系,并根據已知條件列出方程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思路清晰,可以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教師通過專項練習和綜合練習形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降低了學生學習難度,促使學生準確分析題意的基礎上,對解出方程。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新課程標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入推進,驅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基于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靈活的內容,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制作教學課件,結合學生數學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要素,合理地控制數學知識難度,科學劃分知識范圍。例如,教師在教學“平移與旋轉”一單元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圖形的分解、平移和旋轉過程,大大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更加直接地將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增長小學生的眼界。本堂中教師制定了完善的教學目標,旨在促使小學生學習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軸的定義、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平移和旋轉;涉及到的重點知識為:保證學生在方格紙上將圖形平移或者旋轉90°,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學生在直觀化的教學情境中,加深學生對圖形對稱、平移和旋轉方式以及旋轉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在信息化教學環境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材料,以期進一步提升學生獨立自主能力,并在自學過程中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技能,最終培養學生的情感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