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鵬雪
摘 要:小學數學都是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公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數學,這是一級數學這門學科有基本的了解和感知,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的知識,并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不能過于重視對教材上理論知識的講解,不能單一的采取講授法,不能采取題海戰術,而是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獲得思維能力的有效提高。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小學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基礎,幫助學生不斷的思考,觀察,探索,發現,從而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拓展思維認知,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本文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的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3-0129-02
【Absrtact】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some basic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formula,the main purpose is to let students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mathematics,which is the subject of first-level mathematics.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and develop good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bility. 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not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materials,can not simply adopt teaching methods,can not adopt inscription tactics,bu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o enabl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inking a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primary school teachers ne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every link of teaching,to help students think,observe,explore and discover constantly,so that students can think 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Expand thinking cognition and improve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thinking train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thinking ability;training
在小學數學中,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主,要有意識的、有目的的開展思維能力訓練,從而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1.轉變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給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公式和數學基礎技能,而學生則被動的吸收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感受到數學這門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無法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而且還會束縛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的養成,讓學生習慣性的依賴教師,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在新課改的目標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因此教師就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多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在前期已經接觸過三角形、正方形等面積的計算,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探討,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計算出這個多邊形的面積。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計算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加深對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了解,同時還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動機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思維動機是引發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動下主動的進入思考狀態,主動的去觀察和思考。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了解人民幣的面值,并體會到人民幣的作用,懂得合理的消費。但是很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人民幣的面值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認識,這時他們不會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有較強的興趣,從而不會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時,教師就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你們認識人民幣嗎?人民幣有哪些面值?為什么人民幣的最大面值為100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會主動的思考問題答案,帶著問題學習,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加強對人民幣的了解。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創設問題情景時不能一味的追求問題的難度,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如果難度過高,學生無法理解,就會產生畏難的情緒。如果過于簡單,也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好是難易適中,而且要帶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