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潤
摘 要:在這個推行素質教育的時代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學校師生、家長的一致肯定,有關《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新策略也成為了重點研究的課題。德育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思想健康教育等成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素,本文將重點圍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庭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家庭美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0-0027-02
【Abstract】In this era of carrying out quality educa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 has been unanimously affirmed by school teachers,students,and parents. The new strategy of teaching reform on "Ethics and Rule of Law" has also become a key research topic. Moral education,family virtue education,and ide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have become elements of the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necessity of permeating family virtue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Teaching of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Family virtue education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漸漸步入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青少年而言,具有促進他們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家庭美德教育如今已經成為了該課程中不可分割的分支,目的是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與氛圍,讓他們在家庭美德的熏陶下健全性格,完善人格,提升品格。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庭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1)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我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便奉行尊老愛幼、和諧互助、孝敬父母、贍養老人等美德,古時夫妻、老幼、師者與學生之間還存在特定的禮儀,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禮儀和美德漸漸被遺忘。當代青少年成長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接觸的東西更加超前,對于傳統美德與文化卻知之甚少,如果《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肩負起這項責任,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恐有失傳之憂。借助課程教育這個平臺以及滲透家庭美德教育的契機,能夠在傳承優秀思想的同時,幫助當代青少年樹立起更強的民族意識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質。
(2)消除社會不良風氣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處于網絡時代中,初中生能夠輕易的獲取到網絡中的信息,難免會被不良社會風氣所沾染。特別是在短視頻流行的近幾年,內容毫無“營養”的低俗視頻橫行,學生們爭相模仿,盲目崇拜,張口即是網絡流行語,而這其中有許多是帶有負面引導性的信息,使難辨對錯的初中生漸漸改變了行為模式和思想,養成了不良的習慣。而家庭美德教育將進一步加大對學生思想、行為的糾正和監督力度,消除不良社會風氣及網絡信息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這對當代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而言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3)培養學生優良習慣
當代青少年受到家庭教育、父母寵溺等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習慣,比如與長輩說話時毫無禮貌,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吃飯時將自己喜歡吃的放在自己旁邊,做事任性,而部分家長的錯誤教育方法更是會助長這種習慣,長此以往,必定會對學生的成長與終身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借助家庭美德教育,則能夠一點一滴的改變學生行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哪些日常行為是錯誤的,應該及時改正,重拾家庭美德。
2.初中《道德與法治》學中滲透家庭美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1)合作討論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生對待《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態度有待扭轉,他們中的許多都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不重要,自己不需要聽大道理,只需要背誦理論應付考試即可。其實,學生存在這樣的思想與教師平日里的教學方式不無關系,口述講解理論的確凸顯不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價值,只有將課本中看似空洞的內容生活化,貼近學生的日常,并且真正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夠真正改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達到實際的教育作用。
合作討論法能夠初步幫助達成這一目標。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我知我家”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準確定位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承擔起在家庭中應負的責任,教師可以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家中,父母都會為我們做什么?學生們陷入熱烈的討論中,紛紛說明父母會將自己的房間收拾整齊,為自己做好飯菜甚至端至跟前。為自己準備好零花錢,在生日時給自己買生日禮物,天氣轉涼時為自己添衣。在自己生病時,父母會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甚至放下手頭的工作,完全為自己服務……諸如此類的討論滔滔不絕,在會議和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們再一次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而接下來,教師再拋出一個問題:你們為父母做過什么?課堂討論戛然而止,僅有少數學生能夠說出寥寥幾句自己為父母做過的事,與剛剛的討論形成鮮明對比,學生頓時陷入了沉思。很明顯,在家庭中,自己成為了享受他人關愛的一方,卻沒有付出,一味的享受,甚至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抓住這個時機,教師告訴學生,自己在家庭中也有責任和義務需要承擔,應該多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后更是要時刻將父母如今對自己的愛牢記心間,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用這樣的討論增強學生孝敬父母的意識,弘揚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