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教學思維已經不再適應教學發展要求,小學語文學科也逐漸實施了教學改革,在這樣的環境下,無書面作業的教學模式開始慢慢誕生。無書面作業的教學模式,更加強調了學生的課堂聽課、朗讀、閱讀、學習體驗和學習實踐,該教學模式強調了快樂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里的體驗和感悟,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達到提質減負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地落實無書面化作業教學理念,本文展開了相關的探究,分析了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中無書面作業的教學設計優化策略,以供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教學參考和依據,從而有效地提升語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提質減負;小學語文教學;低年段;無書面作業;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7-056-03
【本文著錄格式】李素雅.創新發展,提質減負——小學低段語文無書面作業的優化方法探析[J].課外語文,2021,20(27):56-58.
引言
無書面作業教學,指的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脫離書面形式,讓學生不用進行文字書寫,無書面作業更加強調了學習過程里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在無書面作業理念下,突出了教學過程里的自主探究、傾聽閱讀、動手實踐,通過調動學生多個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在感受的過程里獲取知識,達到教學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減輕學習的壓力,提升學習的效果。因此,筆者結合了自身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針對無書面作業展開分析,提出了無書面作業下教學優化的策略,以供語文教師參考。
一、歷歷在“耳”,靜心式傾聽作業
在無書面作業模式下,更加強調了學生的傾聽價值,希望學生能夠養成善于傾聽、樂于傾聽的習慣,在傾聽的時候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認真地獲取知識,有效地捕捉所需要的信息,提升傾聽的價值。因此,教師在無書面作業教學模式下,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傾聽類的作業,以此來完成對學生的訓練和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學生設計傾聽作業,來提升學生的傾聽能力:
例如,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判斷,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耳朵找茬”式激趣傾聽。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性格都比較活潑開朗,通過趣味性的游戲的形式來為學生設計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在這類作業中,學生可以有效地獲得聽力訓練,在傾聽的過程里獲取知識、判斷知識。因此,筆者結合教學有關的知識點,為學生錄制了一段語言和視頻,讓學生課后下載資源,在語言里可以放上一些同義詞、反義詞等等,讓學生針對聽音的內容進行“找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在設計這類作業的時候,通常控制在15—20分鐘,并且以競賽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還可以以“口傳作業”的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傾聽和表達能力。無書面作業,和以往的書面作業有很大的區別,在這樣的作業中,學生很難抄襲,而是要真正地參與到其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設計口傳作業的形式,給學生布置一些主題,讓學生通過所聽到的內容進行傳達,需要傳達給家長、小組同學以及教師,為了更好地傳達信息,學生便會認真地傾聽每個人的發言,從中找到重點部分。如筆者常常會讓學生在課后觀看某一段視頻,之后對教師以及家長進行傳達。經過一段時間的口傳作業訓練后,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很好地在傾聽過程里獲取信息并且轉達信息;接著,教師還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對傾聽的重視。筆者用不止一段錄音,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傾聽,第二天上課的時候,為了檢驗學生的傾聽效果,筆者設計了一些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考驗,問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由簡單到難,逐漸提問其中的細節。通過這樣的提問式的傾聽作業,讓學生提起對該作業的重視,經過了一段時間,學生的傾聽能力逐漸提升。
二、朗朗上“口”,聲色法朗讀作業
無書面作業下,除了可以訓練學生的傾聽作業之外,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朗讀作業,在朗讀的過程里學生能夠更加有感情地體會到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筆者在教學的過程里也常常為學生設計一些無書面的朗讀作業,借助趣味的朗讀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欲望,讓學生能夠逐漸地提升朗讀能力,以此來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帶來幫助。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朗讀作業:
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模仿類的朗讀作業,讓學生模仿名家的形式進行基礎朗讀。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和外界的接觸比較少,大部分的認知都來源于教師和家長,這個時候他們十分善于模仿。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該方面的特征,讓學生模仿一些名家的朗讀形式。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同一篇文章下其他人的朗讀資料,讓學生逐句逐段地進行模仿和學習,之后再根據自身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學會嘗試有感情地朗讀文章。通過這樣的朗讀作業,能夠逐漸養成學生的表達技能,糾正學生的發音吐字,為學生的發展帶來幫助。其次,教師可以設計花樣式的朗讀。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花樣式的朗讀作業,來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如筆者便結合了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和特色,設計了一些家庭情境下的趣味朗讀,教師讓家長參與到朗讀中,和學生一起扮演文章中的不同人物和角色,輪到對應人物發言的時候進行分別朗讀,在朗讀的過程里進行配樂。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朗讀,來提升朗讀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完成朗讀作業,提升作業的效果。最后,教師還可以借助APP軟件來布置朗讀作業。當前市面上的朗讀APP有很多,教師可以依托于APP布置朗讀作業,讓學生在線完成作業,之后上傳到APP上,教師通過APP來檢查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對學生的朗讀問題進行即時的糾正。并且借助APP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指導低年段學生最容易讀錯的字詞,從而進行針對性教學。
三、悅心娛“目”,導示類閱讀作業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閱讀教學成為了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低年級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設計無書面作業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閱讀作業,以此來培育低年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首先,教師可以從兒歌的閱讀入手,借助兒歌的簡單閱讀來幫助學生認識更多常見的漢字。由于低年級的學生自身對字詞的掌握較少,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很可能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導致閱讀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可以先借助兒歌閱讀來幫助學生認識漢字,如給學生準備拼音兒歌、三字童謠、多音字兒歌等等,這些兒歌除了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之外,還能夠讓學生進行歌唱,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分享,教師為學生布置了每日20分鐘的閱讀作業,結合二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提前選定好閱讀的繪本,讓學生每日完成閱讀之后進行讀后分享,可以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一個成語拍照發到班級群里,也可以發自己的讀后心得。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養成學生讀后反思、讀后分享的習慣,對于學生日后有很大的幫助,在分享的過程里,學生能夠實現共同進步。接著,教師還可以借助問題引導,來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里的思考和分析。如,教師在布置閱讀作業的時候,可以針對閱讀的文章,設計幾個口頭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思考這些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總結和整理,在第二節課上,教師針對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讓學生逐漸養成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從而有效地實現閱讀教學的價值,讓無書面作業的教學效果逐漸提升。
四、真情實“感”,情境化體驗作業
在無書面作業的教學模式下,更加強調了學生學習過程里的體驗,希望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寫作感悟,將學生代入到作業的情境中,以此來達到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在開展無書面作業教學的時候,也需要設置體驗式的作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設計情境化的作業,借助情境來引導學生進入到學習體驗中。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情境設計一些體驗式作業,讓學生先學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語文知識。如筆者讓學生在坐公交車回家的路上,觀察公交站牌上所出現的漢字,記錄自己不認識的字,進行學習,以此來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和父母一起買菜的時候,嘗試對每個菜品的漢字進行回憶,說出它們的讀音,對于自己不懂的字及時地詢問父母,以此來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儲備等等。通過這樣結合生活的方式來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其次,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活動,如和表達有關的作業,借助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欲望,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如筆者常常布置一些口語訓練,讓學生針對某一個現代文進行訓練,之后在課堂上組織口語比賽,借助比賽活動增加學生的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主持人訓練比賽、故事分享會等等,來營造更好的學習情境,從而增加學生完成作業的體驗。借助這樣的活動,班級中的學生都逐漸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課外實踐活動類型的作業,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的體驗,實現作業設計的目標。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在教材內,教師需要借助一些課外實踐引導學生多進入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從實踐中獲取更多語文知識,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見識。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拓展延伸類的實踐作業,實現對家庭作業的補充,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獲得更綜合的訓練和發展。
如筆者在教授二年級小學生的時候,在二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里,有一篇《找春天》,如果單純地讓學生進行教材學習,學生很難感受到文章中描述的春天的風景和魅力,于是,筆者布置了課后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周末的時候,到公園內,通過對樹葉、小草、池水等景色的觀察,來總結出春天景色的特點,表達自己對春天的認知和感受,并且在周一語文課上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實踐作業,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感受文章中所體現的情感,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五、自圓其“說”,研拓型創編作業
創編作業,是一種新的作業形式,它指的是對自己所學習的、觀察的、聯想的、分析的內容進行一個匯總輸出,它是一個相對綜合性的作業,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一種檢測、反思、總結。在無書面作業理念下,教師也需要加強對創編作業的重視。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詞句創編,借助一些活動和游戲,對學生的詞句掌握情況進行綜合的訓練,布置一些與詞句創編有關的課外作業。如筆者在教學的時候,便組織學生以搭積木的形式,進行組詞,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句的掌握,將不同的漢字搭在一起,組成一個詞句,最后觀察積木的形狀,對積木進行拍照分享。通過這樣具有創意、想象的游戲,來幫助學生拓展詞句知識,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圖畫創編類的作業,讓學生根據圖畫進行聯想和創造,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創作能力。如,筆者會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為學生展示幾幅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的關聯來進行聯想,創造出一個故事,并且在語文課上和大家分享故事。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童話創編類的作業。童話,是學生最喜歡的主題之一,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自主創作一些童話,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筆者常常布置一些主題類的童話創作作業,如“以動物為主題,創編一篇短篇童話故事”,通過這樣的開放性作業,來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欲望。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書面作業,是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式,它能夠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對無書面作業教學模式的重視,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布置相應的作業,以此來實現快樂教育的同時,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葉安.“無書面家庭作業”背景下的教師專業成長:360°圓桌教研[J].基礎教育課程,2014(2).
[2]陜西省教育廳.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J].云南教育:視界,2015(11).
[3]方凌雁.作業改革,路在何方——對“無書面課外作業”背后的碎思[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4(6).
[4]楊帆.小學數學低年段“無書面家庭作業”實踐心得[J].成才,2018(1).
[5]方展畫.“無書面作業”:一所小學“轉身”四年——浙江省金華市賓虹小學作業改革報告[J].浙江教育科學,2013(5).
[6]張靜曦.小學低段語文非書面作業的幾種形式[J].學生·家長·社會(學校教育),2020(4).
作者簡介:李素雅,女,1985年生,湖南醴陵人,本科,初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