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穎 張永勝 曾令虹
摘? ?要: 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為高校發展提供指引方向,校企合作是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從戰略層面重視校企合作,對高校發展產生正向效應。采用文獻研究、調查問卷方法,闡述了高校發展戰略中的校企合作對教學質量和開展第二課堂的意義,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廣西的經濟發展和高校發展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及對西部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的意義,結合實際情況,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為西部高校在校企合作上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發展戰略規劃提供參考對策。
關鍵詞: “東融”戰略? ?高校? ?校企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
一、高校發展戰略中的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戰略意義
校企合作對高校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高校發展戰略是指引高校發展方向、明確組織目標的綱領。教學質量是高校辦學的核心內容,是影響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教學環境、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因素影響教學質量。其中,師資力量的強弱是關鍵因素。教師作為傳播知識的主導者,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有相關的社會實踐經驗助于知識的有效傳播,特別是社會應用性比較強的社會學范疇的知識,在這方面的作用更明顯。否則,教師容易成為一個唯書本而論的理論者,影響知識傳遞效果,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目前高校一些教師存在缺乏社會經驗的現象,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機會給教師進行社會實踐,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的內容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各類高校共同追求的戰略目標。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因而成為高校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強調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45)。反映出了國家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也充分突出了校企合作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產教融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聯系實際最好的方式,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徑[2](12-13)。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業通過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機構、共享資源等不同方式進行的各種合作活動[3](33-35)。通過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高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人才的培養更具針對性、適應性和實用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不僅能得到合適的人才,降低人才的培養成本,還能獲得對企業有用的相關系統知識和信息等資源;高校對外能擴大學校的品牌知名度,對內能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增加教師獲取社會實踐經驗、學生實習與就業等機會,最終達到高校與企業共贏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對第二課堂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還有利于高校第二課堂的有效開展。第二課堂的概念是由朱九思等在1983年提出并推廣應用的,至今已經有將近40年的歷史[4]。第二課堂的目的是通過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其他技能水平。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及有酬性的活動等。這是高校除了開設學習專業知識的第一課堂之外,積極開展互動實踐知識的第二課堂的必要性。事實上,第二課堂自從推廣應用以來,彌補了第一課堂的不足之處,對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在得到肯定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銜接性不緊密、支持性資源保障不足、教師參與度不夠、學生缺乏積極性等現象。在玉林師范學院商學院2017級到2020級的學生中開展關于第二課堂實施情況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55.34%的學生認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銜接性緊密程度是一般;52.67%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對第二課堂的管理和資源投入一般;52.29%的學生對目前學校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滿意度一般;41.6%的學生認為目前負責第二課堂的教師在專業力量方面一般;47.71%的學生認為教師在參與度方面一般;56.49%的學生表示對第二課堂的相關內容一般了解;31.3%的學生表示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一般。以上數據與信息反映出第二課堂存在的一些事實。目前高校第二課堂的活動開展范圍基本是在校內,加上參與活動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和學生,而且屬于教學計劃之外。大學期間第二課堂的活動基本都是在這種環境下完成的,難免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因此,如何有效解決第二課堂存在的有關問題成為高校和許多學者們研究的課題。
第一課堂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獲取社會實踐經驗的機會。大學生獲取社會實踐經驗的最佳方式應該是走出校園到社會中。校企合作是解決大學生社會實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但是,目前第二課堂基本在校園里完成。因此,高校應該從戰略層面規劃解決第二課堂目前遇到的困境,積極主動廣泛開展校企合作,與用人單位進行深度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獲取社會實踐的機會與平臺。校企合作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還對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有一定影響。能更有效地解決目前第二課堂存在的問題,實現高校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以上情況說明了校企合作對第二課堂的重要性,高校應該從戰略上重視規劃與發展校企合作。
(三)西部高校的戰略規劃方向
高校在戰略規劃中除了從內部因素方面分析校企合作對教學質量和開展第二課堂的意義之外,還要結合外部環境因素,制定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戰略。
經濟基礎決定教育水平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區域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國總體經濟狀況是東部比西部強,因此,東部的教育發展水平比西部高。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相關教育資源制約因素的影響,西部教育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足之處,以廣西為例,賀祖斌概括為高等教育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發展狀況表現出失衡現象,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具體體現在產教融合體系需完善,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足,欠缺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等[5](57-58)。尋求突破,進行創新發展是高校獲取發展機遇的有效途徑。高校采取創新發展戰略能為高校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6](65-69)。根據國家對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戰略規劃和新的發展形勢需要,在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規劃里,廣西明確要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為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建立具有開拓性、統一性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因此,高校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必須打破固有常規思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順勢而為,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明確校企合作在高校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及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開展第二課堂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對提高教學質量和開展第二課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發展戰略規劃中既要重視校企合作,又要結合外部環境因素,發掘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資源,擴大高校的發展渠道,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
二、西部“東融”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
2019年,國家頒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發展規劃,并將大灣區列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是目前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并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一)廣西的“東融”戰略
廣西作為與廣東相連接的西部地區,為了緊抓國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制定了《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建設,將是廣西各地區迎來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以玉林為例,玉林與廣東相鄰,靠近大灣區的肇慶、佛山、廣州三個相連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肇慶旅游資源豐富;佛山是全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是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2019年成為廣東第三個GDP總量超過萬億的城市,玉林市當年的GDP只相當于佛山市的15.62%;廣州是GDP超過萬億的省會城市,是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因此,為了加快推進玉林市全面對接大灣區建設各項工作,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頒發《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的通知,玉林全面實施“東融”戰略,全方位對接大灣區,推動玉林建設成為大灣區向廣西輻射延伸的首選地。玉林市政府印發的〔2019〕121號《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玉林)實施方案(2019—2012年)》全面實施“東融”戰略的通知精神,在第二大點重點任務中的第33條,推進教育領域合作,但所提及的合作主要是引進大灣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沒有提到玉林教育資源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規劃。另外,雖然當前部分學者進行了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方面的研究,但是針對西部高等教育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而且缺乏全面性,特別是關于廣西高校方面。
(二)西部(廣西)高校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分析
西部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規劃中,更多關注的是經濟層面,缺少教育層面的深入探討,特別是高等教育方面。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分析廣西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為廣西其他高校提供參考指引作用。玉林師范學院為廣西教育廳主管高校,是玉林市唯一的本科院校,也是玉林市唯一的高校,在當地有著重要影響力。玉林在地緣上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強勁的經濟輻射所帶來的各方面發展機遇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同樣需要高校培養出各類人才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玉林師范學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規劃的意義值得探討。
玉林地處于廣西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的前沿地方,有著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作出了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總體規劃,明確了將玉林建設成為大灣區向廣西輻射延伸的首選地。玉林既可以引進大灣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玉林的教育資源又可以采取走出去的策略。作為玉林高等教育代表的玉林師范學院已有75年的歷史,目前設有16個二級學院,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有63個普通本科專業,每年畢業生約5000人。學校面向全國及東南亞、中亞等國家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7779人,教職工1484人,其中專任教師1035人,正高職稱143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97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112人[7]。玉林師范學院無論在辦學經歷,還是師資力量和教學方面,都具備對外輸出與供給的條件。另外,在校企合作、教師到企業掛職獲取社會實踐經驗、學生實習與就業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常態性和剛性需求。
教育發展的機遇與國家的發展戰略是息息相關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發展,為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比如目前在珠海已經投入使用的有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等一批高校。另外,目前在廣東還有一批在建的高校和已規劃要建的高校,高校的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企業招聘需求量大,而且增長快速。粵港澳大灣區已有不少企業與高校合作過或正在合作的案例,在佛山對還沒有與高校合作過的10家企業的調研中,全部表示有不同層面需要的合作意向。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在人才和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需求。玉林的經濟狀況與佛山對比,存在很大差距,2019年的GDP只有后者的15.62%。在企業數量和結構方面,同樣難以與佛山相比。發達的經濟環境和眾多優質的企業能夠為高校在校企合作、教師獲取社會實踐經驗、學生實習與就業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平臺。因此,粵港澳大灣區能夠為玉林師范學院提供更多的校企合作機會。對玉林師范學院走出玉林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和新的選擇途徑。
總而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東融”戰略為廣西的高等教育“東融”發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為廣西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途徑。
三、“東融”戰略下西部高校的校企合作對策
高校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具有創新、不拘一格、高瞻遠矚的思維與格局。思路決定出路,高校發展戰略是以高等教育核心價值為準則所選擇的長遠性的根本發展路徑,戰略決定了高校的發展態勢[8](13-19)。因此,西部高校在制定發展戰略規劃時應該考慮如何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相結合。
由于各高校的情況不一樣,因此在發展戰略規劃方面也有所不同。關于廣西高校在校企合作上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發展戰略規劃對策,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的策略建議作為其他高校的參考指引:1.高校首先要將校企合作納入發展戰略規劃;2.高校為了解決自身的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可以根據自身資源優勢擬定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的發展策略,拓寬自身的發展途徑和提高品牌影響力。即使高校能夠在當地解決教師到企業掛職獲取社會實踐經驗、學生實習與就業等方面問題,也要拓寬對外交流的途徑和平臺,有利于高校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不要局限于高校所在地;3.高校設立相關職能部門,專職負責粵港澳大灣區的拓展工作,辦公地點在高校。這種開拓方式的成本最低;4.高校除了設立相關職能部門外,還在粵港澳大灣區開設辦公地點,負責各二級學院的對接,方便開展工作,容易取得成效。但這種方式容易增加辦公費用;5.高校還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開設分校,辦學方式可以是獨資辦學或聯合辦學。更能直接擴大影響力,但投入成本高;6.高校在校企合作上,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循序漸進的合作方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劉云山,王岐山,等.黨的十九大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鞠煉,徐金妹.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類雙創實踐基地建設路徑研究——以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
[3]姚娟,楊曉莉,張春梅.校企合作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文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01).
[4]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
[5]賀祖斌.面向2035:廣西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思考[J].當代廣西,2019(24).
[6]宋小舟.高校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理性思考與路徑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8).
[7]玉林師范學院簡介[DB/OL].[2021-04-16].https://www.ylu.edu.cn/xxgk/xxjj.htm.
[8]別敦榮.論高等學校發展戰略及其制定[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