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傳華
摘 要 語文素養是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中發展起來,是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整合語文元素,實施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教學知識、教法學法、閱讀寫作、實踐運用等的有機整合,建構“閱讀——實踐——反思——提高”的教學體系,有利于語文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語文素養;整合;閱讀策略
人教版第六冊第四單元是“戲劇單元”,收錄課文《屈原》(節選)、《天下第一樓》(節選)、《棗兒》。
戲劇作為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不同于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樣式,是一種由語言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藝術。同時,作為一種敘事文學,戲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尖銳激烈的戲劇沖突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優秀的中外戲劇作品,感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戲劇入選初中課文,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此階段有意識地接觸戲劇,了解戲劇的一般特點及與其他文學樣式的差異,以此感受戲劇的魅力,學習鑒賞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戲劇的藝術特質,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讀戲劇作品,為學生打開另一扇通向世界、通向心靈的窗口,培養語文素養。
該單元教材設計了三個任務:閱讀與思考、準備與排練、演出與評議。三個任務,互相聯系,彼此貫通,既體現了層次性,又體現了螺旋式上升的要求。單元的設計,本身就表明了教材編寫者強調單元整合的編寫思路,期望通過單元整合教學,實現閱讀價值、實踐價值及人文價值的最大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生成。
整合,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在單元目標、單元要求的統攝下,對知識、能力、策略、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語文元素,進行合理的取舍、分配、利用,向整體要效益、要質量、要素養。整合本單元,可以考慮閱讀策略、閱讀方法、讀與寫、理論與實踐、反思與評價等要素。
一、閱讀策略的整合
戲劇文本(劇本)閱讀是實現閱讀目標,實踐閱讀策略、閱讀方法的載體,也是“任務二”“任務三”的基本資源。同時,還提示了更廣闊的資源獲取方向,也為活動生成性資源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此外,這些文本,又是學生有意識地觀照自己語文生活,拓展視野的重要支撐。
三篇文本均為劇本典范。盡管教材對三個文本通過“思考與練習”做了各有側重的處理:《屈原》(節選)側重于認識、了解、領會臺詞(人物對話和獨白)意蘊,舞臺說明作用及朗誦與表演等方面的訓練;《天地一樓》(節選)側重于理解戲劇沖突、劇情、人物形象等;《棗兒》則側重于領會主題、人物形象及理解背景音樂設計的作用等。但是,無不指向劇本的文體特征,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劇本的閱讀,以達到了解戲劇的形式特點、把握劇本中的戲劇沖突及人物形象、思考劇本所反映的社會主題、受其熏陶之目的。因此,文本閱讀是單元整合的基石,是后續活動開展的基礎。
從閱讀策略看,文本閱讀應是一個整體,即應該視為群文,進行群文閱讀,而非單篇零碎進行。通過群文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戲劇的要素和特點,即戲劇沖突、人物形象、戲劇主旨、舞臺說明等,更好地彰顯文本的閱讀價值。
二、閱讀方法的整合
初中學生雖然對戲劇并不陌生,但劇本閱讀在語文課本中屬于首次登場。劇本只是戲劇表演的一個腳本,而戲劇表演還需加入演員及個人對劇本中人物的再理解與再創造,劇本與其他文學樣式的性質不同之處就是語言的藝術。
自主閱讀中,補充有關的戲劇知識和表現特點、社會背景、作者思想,都是十分必要的。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戲劇體裁,還有必要引導學生回顧敘事類文學體裁中故事情節是怎樣的一種建構、表達和展開方式。比如小說,其故事情節是圍繞矛盾沖突建構、展開,張弛自如,不受篇幅和時空的限制,還可以隨時隨地的展開細節描寫,以達到真實逼真的效果,而戲劇的情節,由于受劇場、時間觀眾心理等因素的限制,它必須盡快地吸引觀眾或讀者的期待視野,運用懸念和激變發展等技巧抓住觀眾和讀者的注意力,以完成文本到作品的接受過程。故而,《屈原》(節選)以靳尚和鄭詹尹密謀燒死屈原開始,讓屈原以獨白的形式直接展示人物內心而深刻的矛盾,將情節推向高潮,以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震撼讀者心靈。
抓住戲劇沖突,也就抓住了解讀劇本的鑰匙。三個文本的戲劇沖突,成因不同,性質不同,建構和展開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在閱讀、思考、比較中,應讓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臺詞,即人物的語言。戲劇人物的語言極具個性化,凸顯了人物性格特點,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為反映主題服務。《天下第一樓》(節選)人物臺詞多用方言、俗語,帶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和行列特點,鮮明地突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處境等。品讀劇本的臺詞不難發現,人物臺詞中有很多用詞、表達,符合老北京人的習慣,通俗、鮮活,滲透著京味文化。比如“我們怕閃了舌頭”,“閃了舌頭”這句俗語,從福子口中說出,就生動地襯托出福子狗仗人勢、阿諛主人的圓滑和庸俗。要讓學生明白,讀劇本,不僅要讀臺詞,對于重要臺詞,還要反復揣摩,以便深入領會人物心聲、復雜的心理活動,進而理解其刻畫、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戲劇和其他文學樣式,都是通過形象的塑造,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主旨的。如《棗兒》,劇本以一老一小的交往和對話來反映社會人生問題。老人對以往歲月的回憶、懷念和對兒子的思念,男孩對父親的期盼和對父愛的渴望,通過二人的對話交織在一起,表現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給人們帶來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情感聯系的巨大沖擊。其意蘊可作多方面解讀:對親情的渴望;對現代化過程中農村的現狀;傳統文明及精神家園的失落;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情感淡漠所做的善意提醒等。理解文本主旨,既是閱讀的一般能力,也是學生認識社會、思考社會的重要途徑。
舞臺說明,是戲劇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戲劇之所以是戲劇的一個形式特質。關注舞臺說明,也是閱讀劇本的重要方法。如《天下第一樓》(節選),本幕一開場就是舞臺說明。除了交代時間、地點,提示舞臺設計、布景、燈光、道具等,還集中描繪了福聚德大年初六開張時的場面,凸顯出福聚德此時的氣派。一連串的擬聲詞,渲染出火紅、興旺、熱鬧的場景。這一些,都為后續戲劇沖突的發生提供了具體情境,營造了氛圍,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立足戲劇體裁特點,這樣去讀,去思考,去領會,去把握,去感悟,舉一反三,增進對戲劇特點的認識,感受戲劇的魅力及獨特的美,拓展社會、人生認識視野的廣度及深度,在個體閱讀中使閱讀的價值得到張揚。
三、讀與寫的整合
寫作水平,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安排課本劇的寫作,有這樣幾個意圖:一是強化對戲劇、劇本知識的理解,二是培養學生寫作思維能力,三是激發學生興趣,四是給學生作文增添一種新的樣式,五是為排演課本劇作準備。
戲劇,要在有限的時間、在有限的場景中,把觀眾牢牢地吸引住,這是戲劇的特點。這一特點要求:“除了要有文學的才能外,還要求有造成愿望和意圖的沖突的巨大本領,要求有不用反駁的邏輯來迅速解決這些沖突的本領”。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就要遵循這一特點。改變課本劇,其難點在于強化戲劇沖突,將情節對話化、動作化以適應表演,以及要考慮道具、場地等。文本提供了最好的寫作范式。比如《屈原》(節選)一開始就將矛盾擺出來,使之形成沖突,在沖突的演變發展中通過語言、行為顯示人物性格,并隨著沖突的白熱化,讓人物形象逐漸豐滿,直至完成人物形象塑造。文本,呈現的戲劇的一般結構和寫作方法,對于課本劇的編寫就具有指導意義。
有的課文矛盾沖突明顯,本身就帶有戲劇化色彩,語言、動作表演性強,像《唐雎不辱使命》,改變相對容易一些,但有的課文矛盾沖突并不明顯,像《孔乙己》。矛盾沖突不明顯的,就需要提煉矛盾,強化沖突,增加戲劇性,并使之戲劇化。
要編寫成功的課本劇,還有賴于學生對所選文本深入的理解,讓情節、人物、環境,在心里活起來,呼之欲出,并掌握劇本創作的一般方法。
編寫課本劇,學以致用,除了加深對戲劇體裁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更讓學生有了選擇權、自主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進行再創造。同時,還便于考慮因地就宜,克服演出場地、道具造成的困難,降低演出成本。
編寫課本劇,由讀到寫,是學以致用,是知識向能力的進一步轉化、提升,是走向“綜合”的再出發。
四、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要將課本劇劇本變成戲劇,考驗著各學習小組的合作能力,也考驗著小組成員的才藝水平、活動能力、語文素養等。排演,將靜態文本變成演出,導演、劇務、演員,既要分工,又要合作,缺一不可。要各盡所能,對自己的任務、角色負責。特別是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塑造,是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
對于學生而言,編寫課本劇、表演課本劇,大多是第一次。因此,觀摩話劇表演,不僅必要,更為重要。可選擇一些情節相對緊湊的話劇片段,對照劇本觀摩,如《雷雨》《茶館》等。觀摩之后,可展開討論。可著重解決這樣幾個問題:舞臺為什么要這樣布置?人物為什么要那樣化妝?是怎樣充分運用表情、動作、語言來展示戲劇沖突、塑造人物的?怎樣取得戲劇化的效果的?
進行表演,小組要對演出的每一個細節出謀劃策,要深思熟慮、精益求精,以保證演出的成功。觀看演出,也應提醒學生不能只顧自己的演出而忽視了認真觀看。認真觀看,是虛心學習、尊重他人應有的態度,也是撰寫好評論的前提。
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將在劇本閱讀中獲得的戲劇知識,具體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是能力的轉換延伸、拓展與提高,架起了打通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是深度學習,是再創造。表演極大地強化了學生感情投入的深度,拓展了表達與交流的幅度,實現了文本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的溝通。這樣的溝通,也使語文學習充溢著生命色彩,使學生的靈魂得到洗禮,個性得到張揚和鍛造。學生在編演課本劇的活動中,通過活學活用,團結合作,還能擴大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認知水平。同時,課本劇的編演為每個學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促進了整體發展。編演課本劇,學生是真正的“主角”,主人翁意識得到了張揚。既培養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又使學生得到鍛煉,吸取多方面的營養,對提高學生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增強審美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 反思與評價的整合
反思不僅是學習的品質,也是學習的能力,是重要的語文素養。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反思,反思得失成敗,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為了以后學習得更有效。可以說,任何學習的進步、提高,反思都是孵化器、助推器。
評論,是對課本劇劇本理解的評價,也是對分工排練、合作演出的評價。評論的撰寫,是在反思的基礎上,對整個學習活動、對戲劇這一文學體裁的再認識、再思考,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高與飛躍。
語文生活,是考慮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下,融入各種其他主題,注重思維訓練,引導學生融入現代社會,發展興趣,學會選擇,豐富心靈。由文本的閱讀,到課本劇的創作,到課本劇的表演,到反思評價,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受到熏陶、啟迪,在這樣的語文生活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切實的生成、發展,得到快速的提高。
將戲劇單元視為一個整體,閱讀也罷,寫作也罷,實踐也罷,以素養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以語文元素為抓手,以“綜合”與“實踐”為要務,以“活動”為主線,以“學法”為推手,放在單元這個整體中去考查、去分配、去搭配、去利用、去踐行,加以整合,既連貫、層次鮮明,又是有機整體,能有效地改變碎片化教學容易造成“少、慢、差、費”的缺陷,更好地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實現素養提升。這正是整合教學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通聯:湖北建始縣民族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