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汀
摘 要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寫作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提出了“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要求,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高中議論文寫作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快速構思一篇文章,打通寫作路徑,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確定邏輯層次清晰的寫作過程,最終使得議論文寫作結構合理并有深度。
關鍵詞 作文教學;議論文寫作;思維能力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能力訓練更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寫作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思維是寫作的本質,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時,寫作主體要調動多種思維方式,觀察事物、搜集材料、整合信息,進而調動思維、謀篇布局,然后進行表達、形成文字,這就如同建造房屋,選址、風格要求、設計圖紙,然后才是按照圖紙動工打地基、用材料,建成房屋。學生不會寫議論文,主要是不知道從什么角度寫。要提高學生的議論文作文水平,就是要引導他們學會作文思維。作文思維就是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謀篇布局,如何表達。因此,寫作教學的立足點是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就是讓學生能夠適應議論文寫作,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進一步確定邏輯層次清晰的寫作過程,最終使得文寫作結構合理并有深度。
作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就是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在生活中積累材料,并在實踐中熟練運用。因此,寫作能力訓練實際是就是寫作思維能力的訓練。
一、全面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也稱為多向思維、輻射思維或擴散思維。發散思維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喬伊·保羅·吉爾福德(Joy PaulGuilford)在196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一個問題產生幾種新奇想法或解決方案的過程或能力,是創造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寫作實際上也是創造力的一個體現,通過多種角度,形成許多聯想,這就需要有開闊的思維視野,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形象思維能力。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會想,想得好才能寫得好,想是寫的第一步。因此,作文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概括,學會駕馭思緒和情感。
發散思維的特點是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徑和不同的角度去設想的思考方法,是從同一來源材料、從一個思維出發點探求多種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它能使人產生大量的創造性設想,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使人們的思維趨于靈活多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就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開聯想和想象思考問題。比如讓學生以“雨”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首先就要讓學生用聯想、類比、象征、由現象到本質、由小到大、由物及人等方法,思考跟“雨”相關的事物。學生可能聯想到的如,暴雨、大雨、小雨、中雨、酸雨、梅雨、煙雨、淚雨、春雨、秋雨、風雨、槍林彈雨、雨傘等。在此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如繪制雨滴的形狀、雨傘的形狀等。在繪制的過程中思維進一步發散,比如由暴雨進一步發散思維到洪災,由洪災發散到保護環
境;由雨傘發散到父母對孩子的愛;由槍林彈雨發散到中國的崛起;由大雨想到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進而發散思維到蘇軾的詩詞《定風波》;由淚雨思維發散到成長中必須承受的重;由春雨思維發散到朱自清的散文《春》。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由“大雨”接著想到“中雨”“小雨”,再與人類的活動相聯系,分出三個論點作為文章的主體結構,如:《別讓陰雨綿綿》可設分論點保護環境,別讓污染之雨再下;互幫互助,別讓心中之雨再下;熱愛和平,別讓戰爭之雨再下。如《雨中融情》可設分論點雨是歡樂,滋潤萬物;雨是思念,牽掛千里;雨是愁緒,寄托愁情。學生可用學過的古詩詞中的有關雨的詩句作為論據,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梧桐更兼細雨”;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種寫作訓練就是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由一個中心話題引發出不同的思考點,又由不同的思考點引發出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這些思考可以是學生聯想到的相關事物,也可以是學生想象到的相反的事物。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就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巧用因果分析法,全面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相對于習常性思維方法來說的,它是人類在開拓認識新領域、創造認識新成果的過程中使用的富有創新意義的思維方法。這種新的思維方法不是簡單地重復已有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形式,而是在新的事實面前,在新的思維環境中運用的一種新的思維方法。用創造性思維來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整理思路,幫助學生學會通過對原因的分析,抓住關鍵信息,找到關鍵問題,使用合理論證,使文章分析更加全面,說理更有條理,文章更具思辨性。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由生活中常見的事跡來舉例分析:如老師今天批評了你,讓學生分析原因。個人層面的原因,如作業沒有完成、思想懈怠,成績不夠理想,和同學吵架,儀容儀表不合格,不遵守學校規則等。社會層面的原因,如老師的職責所在,教書育人。時代層面的原因,如培養新一代有文化有素質的新青年。歷史層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師就要教育孩子。而相應的解決辦法有:個人層面,轉變學習態度,轉變作風,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社會層面,做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時代層面,緊跟時代步伐,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歷史層面,感恩老師的付出,弘揚中國尊師重道的傳統。
我們也可以結合時事新聞,讓學生進行思考。如最近有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畫面中,一名國外返京的澳籍華人女子未戴口罩外出跑步,并與防疫人員發生激烈爭執,先是這名女子的各種信息被網民爆料;后有消息稱,她迫于壓力丟了工作。我們可以就該事件讓學生分析產生這個事件的原因。如從拍攝者的角度:1.道德審判、輿論干預;2.“痛打落水狗”的民族心理。從被曝光者的原因來談:1.個人行為有失約束;2.網絡規范的缺失。相應的對策,從被曝光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要理性處事,文明表達。從曝光者的角度來講,要保護個人隱私。從立法宣傳角度來講,應該加大網絡的監管力度。
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向更寬處拓展、向更高處攀登、向更深處挖掘,他們就越能顯示出自己思維的深刻性、獨創性。惟其如此,學生寫出的文章才能是獨到的、有創造性的。
三、深思質疑,深化學生的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系統地評估他人的論點、思想和理論。辯證思維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質疑,對其他人的論點、思想和理論是否可信形成一種有根據的觀點,用質疑去建構,凸顯自己的觀點,或是找到一種有代表性的反對觀點,在反思質疑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運用辯證思維,是指思考問題的角度要全面,一件事,從正面和反面、積極和消極的角度去展開思考。
如2020年疫情期間,“網課”成為疫情催生出來的“新事物”,部分學生表現得相當自律,上網課期間有了許多收獲,還有一部分學生,借著上網課,沉溺于網絡無法自拔。你如何看待“網課”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請談談你的觀點,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是一道辯證性很強的題目,對于網課這種授課形式,要求學生辯證地去看待這個問題,要讓學生用理性思維去思考這個問題。學生的作文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觀點:“網課”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在特殊時期,居家學習,安全便捷,也能解放一部分教師,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弊端在于網課互動效果差,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障,長期使用也會影響孩子的視力;網課也沒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師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動態。而從學生思維的角度而言,他們可能會從自身的經驗談“做自律的人”,談“網課”中折射出的家庭教育,談教育的
時代創新和學習手段的創新等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和思考。通過這一辯證思考的過程,學生通過對網課利與弊的分析,培養了學生辯證地看問題的習慣,這也提醒學生議論文的結論要十分慎重,要量避免結論的適用范圍擴大,超越了真理的范圍;也要避免結論的絕對化,超越了邏輯的合理范圍;論證的過程要環環相扣,原因與結果之間要關聯緊密,避免因果相悖;避免孤立地、過分地、不恰當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總之,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聯想到事物發展的多個方面,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客觀公正地分析評價人物、事件;通過引導學生生在分析問題時,善于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分析,從而抓住事件的聯系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將認識引向深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本文系銀川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思維導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YCKG21-08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北方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向全社會傳遞了什么信號?“雙減”之后,我們要把什么還給孩子?
“雙減”的根本目的是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把孩子們從教室里解放出來,讓他們多到戶外運動場、大自然中去強健體魄和感受世界;就是要把孩子們的視線從電子屏、作業堆里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仰望星空,有時間俯下身子去嗅一嗅花草的芳香;就是要把他們的大腦從刷題、機械操練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天馬行空,有時間奇思妙想?!半p減”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三問的具體舉措之一。
“雙減”之后,我們要把時間還給孩子。為什么喊了這么多年“減負”,孩子們的負擔并沒有減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減負,家長校外增負”。許多家長見不得孩子空下來、閑下來,一見孩子無所事事就焦慮、恐慌。你想想,一個孩子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從周一到周日,每時每刻都在學習。這種違背教育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能長久嗎?小眼鏡能不多嗎?小胖墩能減少嗎?教育家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边@話乍一聽很荒謬,但仔細想想,其實不無道理。孩子是慢慢長大的,不能急功近利。孩子需要做夢、犯傻、發呆、無所事事的時間,正是這種看上去在浪費的狀態,卻能為孩子贏得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許多家長和老師每天總是唯恐孩子光陰虛度,總是驅趕著、逼迫著孩子做無窮無盡的作業,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閑暇時間,還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蔽覀兌贾肋@么一個道理:要想身體好,不要吃太飽。同樣道理,要想智力好,閑暇不可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該休閑的時候要休閑?!半p減”告訴我們,做家長和老師的,要把時間還給孩子。寧可虛擲光陰,不可誤用光陰。
“雙減”之后,我們要把空間還給孩子。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不能只有家、學校和培訓班這三個空間。小區里,和同齡的伙伴玩耍是他的空間;運動場上,和小伙伴們追逐打鬧是他的空間;果園菜園和田野,和家長們一起勞作體驗是他的空間;大自然中,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去爬爬古道、探尋大自然的秘密是他的空間……以前,課堂是孩子的世界;“雙減”之后,世界是孩子的課堂?;蛟S有人會問,孩子不去上培訓班,還能去哪兒?我一個工薪階層,每天要上班,孩子不去培訓班,安全誰負責,我能放心嗎?的確,我們要把空間還給孩子,全社會必須一起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他可以去,他能去的自由的、安全空間。這是“雙減”之后,全社會都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羅樹庚,《光明日報》2021年08月10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