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蒙彼利埃小學 雷怡琳 唐治國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要求下,線上教學成為中小學的主要教育方式。但在各種各樣的“停課不停學”的學習模式中,有大量問題出現,如直播教學狀況百出、效率低下,微信群發作業卻沒有師生互動,缺乏課堂真實感,學生自覺性不強、對知識的理解不足,因此引發了各界對“停課不停學”學習模式的質疑和抱怨。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中小學教師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指導,從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從而提高在線教學的質量,才能讓學生的在線學習更高效,讓“停課不停學”更加落到實處,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線教學一般指的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或網絡、媒體,教師進行在線授課,同時學生在線聽課并完成學習活動,或看錄播視頻、網絡教學視頻進行學習。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傳統線下課堂教學中,所有教師都使用統編教材,課程資源一致,上課形式一致,但在線上教學中,由于上課模式轉變,師生可以使用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所以如何選擇網絡課程資源,如何對現有的教材資源進行合理補充并使用,是教師線上教學時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一般會經歷情境問題的提出、探索新知、講解分析、鞏固練習四個環節,而在線上教學中,多數教師會在授課前布置預習(自學)任務,并給予預習(自學)方法的指導,由學生先行自學,教師收集學生學習情況(作業等)后,再在線上解決共同出現的學習問題,包括重點、難點的突破。這也凸顯了教學模式改變后,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教師的“教”為主向著學生的“學”為主發展。
教師在線上教學中,逐漸轉變了學生觀,即如何看待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如何在疫情背景之下關愛學生。教師在線上教學中的學生觀與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觀有所不同。第一,線上教學中教師更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線上教學由于無論是通過微課或直播進行,都需要每日利用手機或電腦等通信設備,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做好知識的教授,爭取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要把握好“加”與“減”的平衡,適當讓學生去休息、活動身體,看看遠方和綠色植物,保護視力。第二,線上教學中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基于學生的差異性,采用不完全一致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原因在于學生處于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性格與習慣。所以,學生線上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存在感就顯得尤為重要,線上教學中教師要更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度,使其更好地融入課堂。
要探討中小學教師應如何進行線上教學,從哪些方面做出改變提高線上教學的質量,讓學生的居家學習更高效,需先明確影響學生線上學習質量的因素,再從教師層面進行指導策略的優化。影響學生線上學習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疫情期間,在校學習轉變為居家學習,由于脫離了教師面對面的監督,需要自主性學習,但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態度、習慣、個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自主學習的效果也會存在很大差距。再加上線上學習對手機、平板、電腦等通信設備的使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無疑又是對學生的一大考驗,所以,學生自身是否能保持學習的自覺性和專注性,是線上教學成效的重要影響因素。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與組織者,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路燈,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線上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目標都來源于教師的指引。教師對學生的線上學習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在疫情背景下,教師自身也對線上教學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例如,如何針對線上教學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處理信息技術問題,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在線學習中,如何與家長密切聯系,如何促進家校共育等,所以,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教育素養也影響教學的成效。
家長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與陪伴者,疫情期間,師生均不在校,空間的遠離使得教師與學生出現互動的不足,這時家長的支持就顯得十分關鍵。大部分中小學生對于線上學習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沒有老師面對面的管理,同時面對網絡的其他誘惑,學生在線上學習時容易分心,學習后可能也會偷懶,不主動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所以,在家學習時期,家長成為監督學生線上學習的重要力量。如果家長放任學生不管,或沒有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不積極配合教學工作,不監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那么線上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在抗擊疫情階段,學生學習的方式、場所、時間和陪伴者都發生了變化,當學生在這個時段預習或者自主學習而使用微課、錄課進行學習時,教師如何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如何讓線上學習不流于形式,在家也能學有所得?什么樣的內容更適合放在家里預習?怎樣讓家長了解預習內容,明確預習目標?如何進行預習后的反饋?……以上問題都需要進行思考。
皮亞杰曾指出:“個體能夠進行知識同化的重要條件是內在結構能夠理解外在的信息。”換言之,學生對難度超出自身知識結構同化范圍的學習內容是很難進行新知識同化的,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靈活調整學習的順序。結合現階段學生學習的特殊性,以成都蒙彼利埃小學為例,我校篩選了眾多的網絡資源,最后選擇了北師大3.0 版本的微課及教學者自己錄制的微課。一方面,北師大3.0 版本微課貼近學生生活,有很多更適合在家中操作實踐的教學內容。同時對應了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更易于學生進行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教學者自己錄制微課也更加契合學生實際,學生感受上更加親切。
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蒙彼利埃小學采用的是“自制微課+導學單”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具體操作如下。
1.自制微課
常規教學中老師的層層引導、師生的互動、及時反饋等在微課中都無法實現。因此,微課的設計必須轉換思路。首先,采用北師大版微課的方式,將學習目標前置,讓學生和家長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其次,結合低段一至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基礎,教學內容上緊扣重點、更加精準。延續北師大版教材“情境+問題串”的特點,教學者自制微課的設計要注意目標前置、緊扣重點、縮短時長等特點。學生在微課過程中可隨時暫停思考、靈活控制。因此自制微課時長都控制在5 分鐘左右。
2.導學單
為鞏固學習的成效,避免學生看過就忘,讓學習過程更加完整,可以結合每一節微課,制作相應的導學單。導學單上有明確的預習目標,以及與相關課時內容重難點對應的鞏固練習和實踐活動。如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數”的教學中,在第二課時就可以根據學習目標,制定相應的課時導學單。
線上學習為分散化的自主學習環境,小學生自控力不強,因此組織重于上課,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關鍵。教學者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從研究如何上好課轉移到研究如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上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設計線上提問,培養學生提問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提問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提問力不僅是兒童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兒童提問的內在動力和保持提問意識的能力。而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在解決外部問題的認知過程之上運行的用以解決自身內部認知問題的認知過程,即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結合北師大3.0 版微課,從不同的元認知訓練角度做提問設計,建構提問動力體系,形成提問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提問力,學生自己解決提出的問題。首先,將目標前置:“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要知道什么?”“上課前我要做好哪些準備?”其次,在學生觀看視頻過程中提問并和學生互動:“我能提出問題嗎?能自己解決嗎?”“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方法哪些是我已經想到的,哪些是新學的?”“不同的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嗎?”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參與、嘗試探索,培養求異創新的元認知能力。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提問,讓學生的提問更有價值,減少無效提問,當學生習慣于自我思考與分析,學習積極性調動后,線上學習的成效也會事半功倍。
2.從實際生活入手,將數學知識融入實踐活動
利用在家學習的優勢,設計結合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比如,一年級實踐活動“數數生活中的‘100’”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數數,從喜歡的東西入手,學生有數食物的,有數麻將的,有數錢的……數得不亦樂乎,家長也反饋說這節課學生對數數的方法印象深刻,喜歡這樣的上課形式。具體活動設計如表一所示,形成的相關成果如圖1 所示。

圖1

表一 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踐活動設計安排表
3.進行階段性總結,適時激勵
教師按時按階段地對學習進行評價,通過組織線上計算大賽,對學生進行評估和總結;或采用線上頒獎的形式,通過頒發線上電子獎狀,對各方面表現突出、在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上有顯著進步的學生及時進行激勵。
4.線上家訪,建立線上學習的家校共同體
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家訪,和家長線上交流,了解學生居家學習情況,關愛學生的情況。偶爾采用直播上課、語音視頻互動的形式,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拉近師生距離,讓線上學習更有溫度。
教師在進行作業的訂正與反饋時,應注意“交流重于作業”,即一方面要科學合理布置,按照學習進度,基于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同時也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評價,多問幾個為什么;另一方面,重質不重量,通過教學視頻、學習交流分享活動等方式,鞏固學習成果,學習他人的學習經驗以及自我表達溝通的習慣。學習后的鞏固練習,可以采用“集體講解+互動點評+一對一反饋”的方式,以此節約時間,提高效能。還可以通過矯正性反饋教學,提高學生在家學習的效率,鞏固學習成果。教師選擇自己認為簡便高效的反饋方式,比如截屏或錄屏,每節課后,會有相應的作業講解圖片或小視頻,對學生進行集體指導。利用班級群,與學生、家長互動點評,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對于學生的個體,有一對一的針對性反饋,及時發現問題、糾錯講解。也可選擇不同的網絡平臺進行直播,比如,ZOOM、騰訊會議、釘釘等。
綜上所述,疫情期間的學生學習,教師的面對面管控大大減少了,也沒有了在校學習時那種比學趕幫超的校園學習氛圍,那么,適當調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才是教師面對疫情應該去思考和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