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萍 王東寧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態較為浮躁,不服管教的現象頻繁發生,這給學校管理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由于步入青春期,初中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應運用心理輔導技術對學生進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促使班級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心理輔導技術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從業者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心理輔導;初中教學;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02-02
引 言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學生在學校待的時間比較長,很多時候,學生的習慣及其對事物的看法都是在學校養成的。因此,在當前的教育中,班主任應營造良好的班級風氣,關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班級管理的意義及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初中生多數已經步入青春期,其精力充沛,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往往會產生早戀、暴躁等行為。學生出現這些行為一方面是生理的沖動,另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理性的意識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班級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
強化班級管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能夠遏制學生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但是這種強制的手段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但無法處理好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他們自我意識過重、好勝心強,有時候很難正確看待班主任的管理,與教師的關系在這個時期也比較緊張,導致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因此,班主任需要利用心理輔導技術指導學生的思想,以保證管理工作有效開展[1]。
具體而言,班主任需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工作的過程中,由被動轉變為主動,主動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容易出現問題的部分,并提前對學生進行干預,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輔導工作很多時候需要班主任注重學生的個人意愿,所以學生對此項工作不是很抗拒,而且班主任在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時能夠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能更好、更快地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對癥下藥,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整個班級氛圍變得更加健康、向上。
二、心理輔導技術與班級管理工作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心理輔導可以從學生個人角度和宏觀調控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學生個人角度。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班主任需要對當前學生反映的問題進行糾正。如果這個時期學生學習的精力不足,生活中出現暴躁、易怒的現象,就說明學生這個時期的心理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需要班主任進行干預。班主任這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疏導,如果學生的癥狀較輕,班主任的輔導通常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如果學生接受班主任輔導之后,依舊沒有發生變化,班主任就應該和家長進行合作,形成立體的、囊括學生全部時間的一種心理輔導方式,這能夠讓學生在一個健康的氛圍中糾正心理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2]。
其次是宏觀調控。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除解決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外,還要對班級進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班級風氣是教師主要的關注點,如果班級內出現了“排擠”現象,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利于班級團結。因此,班主任在這個方面進行干預時,需要制訂一個目標,讓班級所有人都為之共同努力,從而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應在班級活動中多宣傳同學間團結互助的好處,盡量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個別教育的方法,同時制訂一個目標,讓班級所有學生都為之努力;通過引導教育,以自身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友愛、寬容、理解的良好班級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心理輔導技術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班主任應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解決學生生活及學習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增強班級整體的凝聚力,讓班級中的學生增強責任感,從而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度過初中生活。想要達成這一目標,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應用心理輔導技術。
(一)構建新的師生關系
班主任是學生成長階段中非常重要的引導者,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和學生應構建良好的關系。其實,初中生的很多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是缺乏關懷及理解造成的。因此,班主任應多關心學生,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應耐心引導學生,否則會讓學生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叛逆心理,這對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非常不利。所以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班主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班主任應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不管課上還是課下,班主任都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位學生,這樣才能樹立一定的威嚴,讓學生信任自己,并在遇到問題時采納自己的建議。
其次,班主任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班主任應主動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一位學生較為內向,不愿意和他人進行交流。對此,班主任就應該主動組織一些班級活動,讓該學生和一些性格外向且溫和的學生一起開展活動。這樣既能夠消除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又能夠打開缺口,讓內向學生融入班集體。但是如果學生抗拒融入集體,班主任就應對學生這種心理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對癥下藥,設計相關的方案幫助學生融入集體。
最后,班主任應是班級的一部分,不能夠以一種凌駕于班級之上的態度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勸。比如,在一些活動中,班主任可以讓學生自行組織節目,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還能夠讓班級氣氛更加融洽。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應該承擔引導的角色,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利,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