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高校需要持之以恒研究和探索的課題。結合地方本科院校實際,探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1+N”改革,以提升親和力為目標,在教師、學生、內容與評價多方面加以推進,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改革,以信息化、系統化的課程實施管理環節來落實改革。
[關鍵詞]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N”改革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浙江省“十三五”首批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學習者視角的地方高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g20180346)
[作者簡介] 金凌虹(1973—),女,臺州學院教務處處長,副研究員,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2020級教育領導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34-0180-05? ? [收稿日期] 2020-04-20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馬克思主義學習者、信仰者、傳播者和實踐者的主課程,是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考與實踐的課題,也是高校管理需要設計和統籌謀劃的課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
高等教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按照《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精神,要求本科高校設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四門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并自2006級學生開始全面實施。各高校貫徹落實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當代大學生,這既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更是實現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
2017年5月,圍繞打造“教師真心熱愛、學生真心喜愛”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題,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120余位專家學者集聚廣州大學,經過充分研討發布了題為“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時不我待、責無旁貸”的《廣州宣言》[2]。與會專家學者倡議,全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要勇于擔當,不辱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深刻把握當今時代特點,更加主動地直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問題和新挑戰,自覺攻堅克難,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立足實際,打造特色,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2]。
(二)親和力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點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完善課程設置管理、課程標準和教案評價制度,實施高校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創新計劃,推動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養、認知能力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3]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及教師關注并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有的探索從教學內容層面開展專題式教學,如盛新娣和艾光輝的《高校“思政課”專題式教學內容設計的幾個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為例》;有的探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實踐教學;有的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通識教育課程的關系,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政治課如何銜接;有的研究地方紅色文化或生態文化教育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如張智和王芝華的《地方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以湘南學院思政課程改革為例》;有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的運行機制,如李春娟的《高校思政課網絡課程運行機制研究》。上海市則從戰略高度來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向課程思政轉變,如高德毅和宗愛東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等等。這些研究與探索對我們的教學改革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1+N”教學改革:提升親和力的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4]在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過時等問題[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不夠,學生在課程和課堂教學中的獲得感也不強,亟待進一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臺州學院在分析研討的基礎上,立足實際,落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活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了一場課堂革命,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課開展專題式教學,實施“1+N”教學改革,持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