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苗苗 劉逸新
[摘 要] 課程思政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兼具專業性和實踐性的“工程倫理”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術與工程規范,以及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響。針對紡織工程專業的“工程倫理”課程,結合紡織專業知識和工程實踐,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融入相關的時政教育,探討紡織工程倫理與課程思政合二為一的新思路,讓學生在提高自己專業技能的同時,德育素質水平也有所提升。采用案例教學法,對紡織工程倫理與課程思政進行融合教學,實現“1+1>2”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課程思政;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倫理;安全倫理;紡織印染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青島大學“基于聚丙烯的植物復合纖維的研究及產品開發”(RH1900014112)
[作者簡介] 潘苗苗(1997—),女,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2020級工業設計工程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紡織品設計;劉逸新(1971—),男,浙江紹興人,博士,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研究生導師,助理教授,工程倫理課程負責人(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柔性可穿戴材料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34-0176-04? ?[收稿日期] 2021-03-24
目前,我國高校正在進行“工程倫理”課程改革,從工程倫理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就高校工程倫理的教學內容而言,把紡織工程倫理與課程思政進行融合,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術規范的意義,樹立職業道德責任感和道德意識,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和做事,促進其整體成長,并對其今后在職業行為和專業態度都會產生一種長期持續的推動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紡織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一)“工程倫理”課程特點
工程倫理是因工程師職業的出現而發展的,它本質上是工程師的職業倫理道德,是一種職業教育,以培養對工程師及其他專業工程技術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其能夠熟練掌握職業道德倫理知識和職業道德規范,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決策能力。我國工程倫理教育發展主要分為前工程倫理教育時期、基于實用主義的工程倫理教育、基于建制化的工程倫理教育三個階段[1]。
工程倫理中的倫理不僅泛指一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還通過人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及其行為來反映其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隨著人的行為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大,生態倫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2],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倫理問題和環境問題。
(二)紡織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問題
紡織工程是以各種紡織纖維為原料進行不同的紡織加工,生產出不同紡織產品的一門工藝技術學科。隨著紡織工程的不斷發展,紡織技術不斷提高,由紡織產生的問題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工程技術倫理問題、工程環境倫理問題、工程責任倫理問題和工程安全倫理問題等。其中環境倫理和安全倫理問題尤為突出,而紡織廢水污染和紡織質量安全是紡織行業關于環境倫理和安全倫理的重點。
有關資料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國紡織行業每年的廢水排放總量一般在11億噸以上,在國內所有不同類型的紡織工業廢水平均排放量中,約占6.5%,位于各種紡織行業工程利用廢水平均排放量的前十位。化學需氧量大氣污染物平均排放量約為30萬噸,占全國工業排放量的5%左右。廢水污染是紡織行業最重要的環境倫理問題[3],它是紡織行業主要的污染源。廣東的新塘和安徽的古饒,以牛仔褲及內衣制造產業聞名,它們被認為是紡織業嚴重污染問題的一個縮影。經檢驗,兩地區域部位的地表水和底泥樣品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重金屬物質超標;其中一個樣品中的鎘含量已經超標128倍。同時,被稱為“環境激素”的壬基酚在紡織技術工業生產流程中也被廣泛使用,這些化學物質會直接作用于人體及其內分泌系統,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小鎮中曾經清澈的河水變得污水橫流,空氣中散發著惡臭,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這樣的廢水不經過處理或者經過處理后未達到國家規定排放標準就直接進行排放,不僅會給人體帶來危害,而且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給生態環境帶來威脅。
安全倫理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很多廠家為了牟取暴利,在生產過程中忽視產品的生產質量。這些問題在批發市場和大型高檔商場都有出現,并且有部分紡織品沒有生產標牌、合格證等信息。通過對多家企業的床上產品進行抽樣檢驗發現:床品的不合格率高達42%,主要的不合格指標有纖維的含量、pH值、色牢度等。pH值不達標會對人體皮膚造成傷害,破壞皮膚的平衡和抵抗能力,甚至會出現皮膚過敏和免疫系統下降的癥狀。色牢度不合格會使產品出現掉色、染色等問題,影響人體健康。經調查,網絡電商平臺的一些童裝的質量存在很大的問題,在pH值、色牢度等方面不合格,不合格率為37.8%。產品標識缺失、纖維含量與實測不符等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網絡購物消費者不能從自身的感官來判斷產品質量,這給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了機會,導致一些假冒劣質產品在市場上流動。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健康。
總之,在紡織業發展的同時,環境倫理和安全倫理問題也日益突出。當往日的綠水青山受到污染,人們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脅時,我們應該及時反思,正視紡織工程中的倫理問題,從根源出發,尋找好的解決方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紡織工程倫理與課程思政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工程倫理問題的不斷出現,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這就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環保和安全意識,尤其是作為主力軍的大學生,更應該具有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案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文化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工程倫理學本身是一門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交叉的學科[4],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嘗試教學改革,為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提供思路。但是,此類改革還不夠全面,很多高校偏重“工程倫理”課程的傳授,忽視了道德倫理的存在。要提高高校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時效性,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不斷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此外,由于就業壓力,部分學生只考慮個人利益,忽視思想政治道德。因此,對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培養是極其有意義的。當然,也有很多高校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思想、強化教師課程思政的觀念、改革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內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等方法對教學進行改革,提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課程思政與工程倫理融合是大勢所趨,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更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工程師。
二、結合紡織工程倫理實踐案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在“工程倫理”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教育的建設和教學改革中,根據“工程倫理”課程自身的優勢,把“工程倫理”課程作為學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突破口[5],以融合理念為基礎,以教學團隊、教學方法環境工程倫理等為基礎,對“工程倫理”課程的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方法和途經進行了探究。該成果具有體系化強、融合性強、協同教學效果好的特點。通過結合紡織實踐案例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對工程倫理的相關知識點進行了講解,構建“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的教學新模式,實現教學融合,達到“1+1>2”的協同效應,在探索紡織專業、課程思政與工程倫理相融合的教學建設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以環境倫理為具體案例,培養社會責任感
以“工程倫理”課程為例,通過學習該課程,提高廣大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認識敏感性,增強學生對工程職業倫理批判的意志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恰當的思想政治目標,并以此引領教學設計與實施。比如,在“工程倫理”中的“現代工程的環境價值觀”一節,讓學生了解現代工程的環境價值觀、人類工程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人類在恢復自然環境方面做出的努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倫理意識,堅定學生對科學發展理念的認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培養國家憂患意識,勇擔民族復興使命,發揚時代精神。樹立學生履行時代賦予使命的責任擔當,激起學生學習報國的理想情懷,并將此應用于教學導入、問題解決等環節中。
本節課采用案例教學的授課方式,讓學生置身于一個具體的倫理情景中去認真思考問題、表達觀點,給學生留下更為生動、直觀的印象。新課伊始,引入DDT案例,將DDT殺蟲劑的基本特性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討論并匯總出在使用DDT殺蟲劑之后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之后向學生闡述真實DDT案例給人類和環境帶來的危害。通過以上過程,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技術進步的同時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并能在以后的工程活動中考慮到環境倫理問題,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環境倫理意識,堅定學生對科學發展理念的認同,進而培養學生的全局觀。
講解完以上案例后,教師再引入“無錫藍藻”案例,向學生介紹案例的相關情況。2007年,無錫藍藻暴發,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水污染,致使當地人民的生活用水嚴重不足。調查發現,此事件的發生既是氣候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嚴重超標。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分布在紡織印染、化工原料等行業。其中紡織印染行業化學需氧量和磷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分別占重點工業企業的61%和41%,這是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通過此案例讓學生明白由紡織印染給環境和人民帶來的危害,從而引入工程的環境價值觀概念:在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之間,在科學技術圈與生物圈之間,在現代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在社會化的社會進步和自然生態的優化之間必須保持平衡,不能用技術去破壞環境而尋求發展,要用技術保護環境,把自然和人類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刻體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環境倫理意識和憂患意識。
接著講述因為環境污染,人們做出的補救措施,如發展技術提高紡織印染污水處理技術。比如,張家港紡織印染行業為了降低污染,采用一些新技術對污水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某紡織企業運用“水解酸化+兩級好氧”工藝對印染廢水進行加工處理,用以好氧生化為主的凈化措施獲取好的凈化效果,等等。展示出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了解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在工程活動中突出環境價值觀,并不是把自然的利益放在人類利益之上,而是要求要同等考慮人類的利益與自然的利益。展示科學技術的提升對環境恢復做出的改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報國的理想情懷,樹立學習科學技術的信心,讓學生深刻體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
(二)以安全倫理具體案例培養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工程倫理”中的“安全倫理”一節中,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安全倫理意識。在教學中,設置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目標,結合安全倫理的內容引入紡織相關具體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紡織工程安全倫理中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又是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的基礎,從本質上來講,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國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紡織工程倫理中強調以人為本,要求將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損害人民的利益,不以犧牲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在教學引入及教學過程等環節中得到充分體現。
新課伊始,引入紡織品安全問題的相關案例,讓學生觀看“紡織品美麗背后藏隱患”等有關紡織品安全問題的案例視頻。據記者調查,多家批發銷售市場中的紡織品存在安全質量問題,網購兒童服裝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紡織品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部分紡織品沒有廠家、廠址等標牌,產品信息缺失。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想要標識,也可以進行標識,甚至可以隨意標識,但是安全質量問題不能保證。同時,記者對多家高檔消費場所中的產品進行了調查檢測,發現合格率只有58%,有害物質嚴重超標。有害物質的超標會給人體的皮膚及免疫系統帶來損害,誘發感染,嚴重者會對人的生命安全帶來損害。
通過該視頻使學生了解到部分廠家為了牟取暴利,放低了對紡織品安全質量問題的把控,給人們帶來了傷害。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意識到工程倫理中安全倫理問題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安全倫理的概念:把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作為最高道德倫理原則,把實現人與社會的健康、安全、有序發展作為宗旨。安全是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價值觀念。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觀念,以及維護人民的生命、健康與幸福是首要任務的倫理觀念始終貫徹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讓學生明白在紡織品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將人民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避免狹隘的社會功利主義。保護人民的安全和健康,既是紡織工程安全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
三、結語
紡織工程倫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立足于紡織工程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又以建設全程育人的新視角與教學思路,開展新的課程教學方法;既完成了“工程倫理”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德育教學目標,又為紡織工程專業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們雖然不能幻想工程倫理的教育與思想政治相結合能夠徹底解決當前工程領域中存在的種種倫理問題,但推進工程倫理的教育改革是一定要嘗試的,并且必須堅信肯定會取得巨大的成效。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既要具備好的技術,又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倫理責任。
參考文獻
[1]謝家建,梅雄杰.工程倫理教育:歷史探索、現實困境與行動方略[J].當代教育論壇,2021(1):75-81.
[2]張楚廷.關注生態倫理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16(4):119-124.
[3]俞亦政.21世紀紡織行業所面臨的水環境問題及對策[D].上海:東華大學,2005.
[4]劉紹春.工程倫理教育與理工科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9-41.
[5]周立斌,王彥婷.全程育人下的《工程倫理》“課程思政”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8,5(52):291-292.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aking Textile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PAN Miao-miao, LIU Yi-xin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and engineering norms and the influence on society, health, safety, law and culture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into the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with both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urs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ethics in texti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mbines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textile specialty, and integrates relevant current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specific cas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new idea of “integration of textile engineering ethics and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Let our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quality. This paper uses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textile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and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and realiz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one plus one more than two.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safety ethics; textile printing and dy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