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蕾 李健
【內容摘要】明確德育目標、實現全方位全程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環節,而將“知行合一”作為核心內容的德育框架則為初中德育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據此,本文詳細闡述了知行合一與初中德育教育的關系,分析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知行不一”所折射出的德育困境,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多樣化的知行合一德育實踐教學策略。
【關鍵詞】知行合一初中德育教育實踐策略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僅能夠有效貫徹黨的精神,提升國民素質,更能全面提高育人水平、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高質量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初中教師應以學生年齡特點為依據,探究實踐教學新策略,進一步豐富教育思想,創新教育模式,不斷探索“知行合一”落實策略,助力初中德育開展。
一、“知行合一”與初中德育教育的關系討論
伴隨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速,社會環境的改善與文明的進步對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社會發展對個人道德品質、思想觀念的要求也就成為開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說,現代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要為社會培養出富有創新意識、思維敏銳的人才,更要助力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個人素質的全面提升。而只有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才能助力青少年成為未來生產力的開發者以及掌握者,不斷滿足社發展的現實需求。
德育教育作為初中教學的主要課程,課程核心便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參與社會,作為提高教育效果的關鍵環節——知行合一理應被初中德育教師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改革創新自身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統一知行。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為基礎,為其提供充足的學習機會,通過喚醒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感知善惡,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道德認知,從而為自身良好行為習慣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礎[1]。
二、“知行不一”折射出的教育困境
當前我國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重質輕德”的現象,尤其是在中小學教學工作過程中,學校、教師、家長乃至學生將精力放在了考試成績上,“唯分數論”也就直接導致了教育異化,使得德育教育工作走向形式化。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為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品質,其不能量化的特性使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難以開展有效考核,故而大部分教師只能將考試成績作為共同教育目標。與此同時,我國德育工作的開展一直存在著將德育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的傾向,而這一錯誤認知使得德育教師普遍將德育規范作為知識體系來向學生傳授講解,并通過說教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
在偏頗的教育目標指導之下,教育內容的落伍與教育方式的單調使得德育教育逐漸走向誤區,不僅難以獲得學生的喜愛,更使得德育教師陷入自我懷疑與教學迷茫之中,德育課程也就演變為考試背筆記、下課抄筆記的課程,德育教育逐漸懸空化。值得注意的是,德育課程的懸空化會直接阻斷學生道德知識學習與道德實踐的知行合一之路,而知行不一會導致雙重人格的出現。有關調查顯示,有92%的學生表示會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等需要座位的人讓座,但實際上,僅有50%的學生能夠主動做到這一點。案例雖小,但是卻反映出現階段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現狀[2]。
三、“知行合一”在初中德育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和發展,部分教師與時俱進,開展了特色鮮明且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通過德育教育實現知行合一,助力學生構建德育基本邏輯——從“以知促行”到“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共同發展。所謂“以知促行”指的是通過文化浸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認知,在此基礎之上通過思想來指導行為,使學生將知行合一作為路徑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所謂“以行促知”指的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活動中樹立道德意識,在行為養成中樹立道德意識,使其道德水平將知行合一作為路徑得到提升。伴隨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推進和有效落實,教師應不斷創新自身教育思想和方案,使德育教育工作與時俱進,滿足現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實需求。
1.創建趣味性德育課程
德育趣味性課程指的是將拓展課、實踐課等作為依托進行德育教育,重點助力學生形成正確認知,通過知識學習形成道德意識,以認知來驅動行為,即以知促行。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不僅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息息相關,更應結合校本課程,將德育內容與美育、體育、智育有效結合,創建趣味性課程,通過拉近德育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提高德育效果。
如學校可將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節日相結合,引導師生共同探索學習,以語文課程為基礎,整理出有關傳統節日的內容,在基礎德育教育課程之中,帶領學生以組作為單位,了解不同節日的由來、飲食文化以及有關習俗等[3]。而教師在校本拓展型課程之中,應該對社團課程進行自由靈活的運用,結合不同節日文化習俗,創設多樣性體驗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興趣。
在此基礎之上,還可創建家校聯動機制,整合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使其在實踐之中樹立正確的德育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效結合德育和勞技、美術等課程,利用“中華老字號”資源,開展“走進老字號”的項目,通過中華老字號項目開展美術課程,引導學生制作印章、剪紙、地圖、郵票、明信片等,感受老字號的風采和精神,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探索[4]。可以說,通過實踐活動以及拓展課程的開展,真正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目標。
2.開展主題性班會教育
在現代社會中,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始終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從某種角度來說,青少年的人際關系不僅深刻影響其個體發展,更直接影響家庭和諧與社會發展。但調查發現,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的部分初中學生存在著嚴重的人際困擾,而這些受到人際困擾的學生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而,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有效解決中學生人際困擾,立足共情展開教育,對促進個體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所謂共情,指的是個體在理解他人情緒體驗的過程中,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出發,作出相應反應的能力,而能否掌握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初中學生人際關系的建構。
由此,班級教師應根據當前家校溝通的現狀,展開以“如何進行情感溝通”為主題的共情班會。在班會上,教師可向學生、家長講述班次共情班會的目的,并在班會具體活動流程上,由教師指導、學生主持導入情景劇《風波》,圍繞生生、師生、家校中出現的人際關系與矛盾展開生動表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共情班會中。在情景劇表演完畢后,教師可通過分組方式,引導學生對情景劇中的各種人物關系進行溝通、交流和探討,而這一階段的思考與交流,則可使學生立足情景劇內容,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問題,理解共情的魅力。同時,教師可在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后,播放家長事先錄制好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家長的辛苦與付出,助力家長了解學生的成長困難,在加強雙向溝通與交流中,使學生體驗父母的不易,由此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最后,可由班主任做總結,升華情感。
在德育過程中,通過開展主題性班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會,學會交往、合作、生活、感恩,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集體主義觀念的樹立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認知奠定基礎。同時,能夠對學生創新意識、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進行培養[6]。總之,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將會直擊內心,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
3.搭建研究性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即立足傳統德育教育方式,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深入挖掘社會實踐內涵價值,鼓勵學生通過實踐設計自主探索方案,分析研究社會發展、個人修養等問題的現代化教育方式。社會調研作為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活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且此類活動旨在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深入思考公民人格、國家意識、政治認同以及文化自信等深層次內涵,其中包括學科教育、暑期社會實踐等有關調研[7]。通過搭建研究性實踐活動,貫通“知”“行”,使學生在走進社會現實、走進發展現狀中,真切感知知識學習與實踐踐行之間的有效聯系,真正“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如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教師便可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基礎,帶領學生開展“走進紅色經典”的社會考察活動,使學生走進社會、走進歷史,從理論感知到實踐體悟,真正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在搭建研究性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僅可以帶領學生研究考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公民寫史的實踐項目,運用所學知識,深入走進社區,在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歷史過程中,使學生通過現實的走訪,樹立文化傳承以及保護意識,使文化自信得到提升并形成文化認同感[8]。
總之,研究性實踐活動是以德育教育為基礎,通過開展調研考察、出游等文化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良好學習體驗,反思德育內涵,實現德育目標。
結語
“知行合一”在初中德育教育過程中的落實,需要創建完善的德育框架,為德育實踐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和指導。本文將“知行合一”作為德育教育的核心框架體系則是對初中德育工作的初步探索。在這一核心框架體系搭建過程中,“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則是其實踐的關鍵。一方面,教師可將傳統文化作為基礎進行宣傳,使學生樹立道德認知,使其道德水平沿著知行合一的路徑得到提高,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由內而外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開展德育教育工作,規范學生行為使學生道德水平沿著知行合一的路徑發生轉變,這便是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由內向外的發展過程。故教師在開展實際工作期間,應該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依據,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教育,選擇性的講解德育知識,鼓勵其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確保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楊潔,李新威.“三全育人”視域下學校體育的德育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1):121-126.
[2]崔慶軍.以德育人 和諧共生[N].語言文字報,2021-03-24.
[3]劉丹麗.知行合一:“新課改”與思政課高效德育教育的實現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6):185-186.
[4]鄔紅波.“知行合一”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探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1):47-50.
[5]姚正燕.文化育德:基于知行合一的德育課程[J].生活教育,2021(3):107-111.
[6]韓海兵.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生活德育”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21(2):4-6.
[7]費芩芳,王壽銘,王歆玫.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0,20(6):104-109.
[8]李勤.德育“知行合一”根本目標實現路徑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32):95-96.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