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宏 劉元兵

摘 要:農作物秸稈資源存量大,綜合利用范圍廣,是一種非常好的生物質資源。肥西縣在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在體系建設、資金保障、新型主體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文闡述了肥西縣秸稈資源利用的現狀、成效和做法,旨在為秸稈資源更好地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秸稈;綜合利用;成效;肥西縣
中圖分類號 S3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7-0174-02
農作物糧食收獲以后,仍有大量的氮、磷、鉀、鈣、鎂及有機質等物質存在于農作物的秸稈當中[1-2],秸稈綜合利用調整了能源結構,不僅保護環境,還可以再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3]。研究表明,2t秸稈顆粒燃燒效果相當于1t煤的燃燒值,與燒煤相比,秸稈制生物質燃料清潔環保,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含硫量≤0.06%,含氮量低,能有效改善空氣質量,且廉價高效,同等加熱條件的成本比天然氣和電還低[4-5]。近年來,肥西縣因地制宜,科學謀劃,按照現代農業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方向,以農業生產轉型發展為著力點,積極探索秸稈資源綜合利用途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
1 肥西縣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肥西縣農作物種植總類較多,種植結構相對簡單,主要以水稻、小麥糧食作物為主,其他經濟類作物為輔。2020年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約7.41萬hm2,其中水稻4.72萬hm2、小麥1.38萬hm2、油菜0.51萬hm2、棉花0.21萬hm2、花生0.22萬hm2、豆類0.25萬hm2、玉米0.09萬hm2、薯類0.03萬hm2,水稻和小麥合計種植面積占比為82.32%。
2020年肥西縣可收集秸稈總量約35.9萬t。秸稈利用方式類型較多,主要有機械還田、高溫堆腐還田、食用菌基質、飼料、板材、草編、固化成型燃料、熱解氣化、沼氣、民用燃料等。據統計,2020年全年秸稈產業化利用量達14.38萬t,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11.96萬t。肥西縣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方式和占比如圖1所示。
2 肥西縣秸稈綜合利用取得的成效
2.1 綜合利用保高位 2020年,肥西縣秸稈綜合利用量約33.5萬t,綜合利用率達93.31%,較上年提高了2.03個百分點,綜合利用量占比持續保持較高水平。
2.2 產業化利用見成效 2020年,肥西縣以秸稈綜合利用市場化、產業化為穩固主線,以秸稈“五化”(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工業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多渠道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產業化利用率達到42.91%,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率35.70%,較上年度有較大幅度提升,分別高出3.36和7.86個百分點。
2.3 秸稈禁燒常態化 肥西縣是合肥市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合肥市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地帶,秸稈禁燒為合肥地區空氣環境污染大大的減輕了壓力。近年來,肥西縣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形成了秸稈禁燒的多方協作、全員參與氛圍,未發現有田間燃燒秸稈現象。
2.4 補貼收入有保障 以往,農戶通過燃燒的簡單處理有利于下茬作物種植,綜合利用秸稈勢必對農戶帶來負擔,加大了操作成本。近年來,肥西縣出臺多項補貼政策,激勵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化。如秸稈還田肥料化補助、新建秸稈固化點設備購置費補助、新建標準化收儲點補助、秸稈規模化利用企業獎補、深耕深翻試點作業補助等政策。獎補政策保障了農戶收益,同時促進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2.5 培育主體利長遠 在大宗糧食作物重點生產鄉鎮建立秸稈標準化收儲點6處;建成安徽弘泰新能源雁峰秸稈成型燃料生產基地;鼓勵合肥市晶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良才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肥西縣豐樂鎮基華秸稈顆粒加工廠、合肥鴻順家庭農場以及藍翔蠶桑養殖家庭農場、紫蓬鎮合肥博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秸稈產業化利用企業建立省統計標準基地,鼓勵其收購再利用秸稈并予以獎補。通過培育新型主體,建立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3 肥西縣秸稈綜合利用對策及做法
3.1 組織領導 成立了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為組長的肥西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縣環保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為成員單位。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秸稈氣化和發電等重大項目建設指導、秸稈禁燒、秸稈原料化利用等工作方面進行了分工,統一領導和協調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3.2 制定方案 在省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工程項目任務下達后,肥西縣立即行動,主動作為,以縣政府辦制定印發了《肥西縣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方案》,分解任務、明確目標,為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提供了具體指導依據。
3.3 提前布置 對全年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行早謀劃、早行動、早安排。在小麥抽穗期開始啟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召開全縣秸稈綜合利用專題工作會,提前做好統計、核實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工作,預算安排項目資金,并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進行全面動員、部署和落實。
3.4 財政保障 在落實省、市級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補助資金的同時,加大縣級補助力度。例如對秸稈實施機械化還田、堆腐還田和搬運離田且不露天焚燒的補助600元/hm2;對新建秸稈固化點,給予秸稈固化成套設備購置費50%補助,總補助資金最高達50萬元;對新建年收儲能力達1000t的秸稈標準化收儲點,按總投資的30%給予補助,補助資金最高達20萬元;對秸稈規模化利用企業,收集利用秸稈按照750元/hm2左右標準進行獎補;對開展深耕深翻試點作業的,給予750元/hm2補助;用地、用電、稅收、融資、運輸等其他有關補助和優惠政策。
3.5 宣傳引導 通過政府平臺信息短信平臺、廣播、宣傳車等多種媒介集中宣傳秸稈還田等利用技術,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和利用典型,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從實際出發,把發展秸稈綜合利用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多層次多角度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宣傳活動,幫助農民算好秸稈禁燒的成本賬、增收賬和生態賬。
3.6 實地督查 2020年疫情期間,縣農業農村局不間斷走訪相關企業,加強對秸稈標準化收儲點、秸稈產業化利用企業進行調研運行狀況,了解企業存在的實際困難,為企業排憂解難。為加快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項目推進落實,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領導小組到農作物種植重點鄉鎮進行現場指導、督促項目建設。重點推進項目進度、排除安全生產隱患等問題,有效保障項目建設高質量,扎實推進全縣的秸稈產業化利用。
4 結語
總之,秸稈利用方式越來越多元化[6],不僅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火災發生,秸稈綜合利用能夠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7-8]。農民出售秸稈或將秸稈還田,可增值750~1200元/hm2。在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為鄉村振興建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作者簡介:郭本宏(1974—),男,漢,安徽肥西人,農藝師,從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 通訊作者? 作者簡介:2021-08-06
參考文獻
[1]鞠園華,楊夏捷,靳全鋒,等.不同燃燒狀態下農作物秸稈PM_(2.5)排放因子及主要成分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8,38(01):92-100.
[2]汪婷婷,李強,艾雪竹,等.秸稈發電廠灰(渣)成分分析及其肥效初探[J].安徽化工,2017,43(03):100-101,104.
[3]秦延山.生物質秸稈燃料的應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4(03):156-157.
[4]文雯.燒掉的財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空間巨大[J].環境經濟,2005(05):49-51.
[5]羅嵐.農作物秸桿資源循環利用效益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6]樊瓊.安徽省基于秸稈綜合利用的循環農業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7]劉凡渝.冬小麥—夏玉米兩茬秸稈直接還田技術與效益分析[J].科學種養,2021(07):21-23.
[8]張露,郭晴.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機理、時空規律與減排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07):143-153.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