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凌燕
【摘? 要】阮樂器的發展歷史悠久,它來自中國民族樂器的大家庭,屬于中國古老的器樂之一。本篇文章從筆者的學習和研究出發,從阮樂的發展、阮樂的教育以及阮樂的實踐這三方面為切入點,探究分析在當代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學校本課程中開展有效的阮族樂器教學,促進阮樂器音樂團體的順利建立及民族音樂教育的更好發展,從而使阮族樂器在擔當傳承民族傳統音樂責任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整體音樂綜合素養,提升學校的藝術教育品質。
【關鍵詞】阮樂器;校本課程;開展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5-0128-02
On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Ruan Music Instrument in the Primar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Nanjing Yuhua Primary School,China) LIU Lingyan
【Abstract】Ruan musical instrumen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It comes from the big family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is o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uthors study and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uan musics development, Ruan musics education, and Ruan musics practic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o carry out effective Ruan music instrument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the smooth establishment of Ruan music instrument music group and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education. So that while the Ruan nationality musical instruments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music, they als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overall comprehensive musical literac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Keywords】Ruan music instrument;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阮起源中國的秦漢時期,屬于中國傳統樂器中彈撥類的弦鳴樂器。在竹林七賢中,精通音律的阮咸就非常擅長演奏此樂器。這件樂器故取名為阮咸,簡稱為阮。阮的形狀精巧極富特點,琴頸修長,圓形音箱。四根琴弦按照從右到左從粗到細依次排列,音色優美圓潤且包容性強,它適宜與任何中西樂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具有“天籟之音出竹山,阮咸無端三四弦”美譽。
近年來,音樂家借鑒了中外彈撥樂器的演奏技法,在阮的系統教學和樂曲創作上進行了規范和系列的改革,使阮這件彈撥樂器得到了較為規范的發展。本文嘗試對阮族樂器在音樂校本課程中的開展進行探討,以阮族的系列樂器為切入點,在中國民族傳統音樂事業的大力普及的背景下,對阮族樂器從音樂的發展、音樂的教育、音樂的實踐三個方面進行試述。
一、阮族彈撥樂在校本課程中實施的可行性
阮樂繼承并發展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有著內斂并且富有張力的音色。其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傳統內涵,恰當地表達人們內心世界音樂語言的同時展現了中國人儒雅的獨特氣質。它屬于豎抱類的彈撥樂器。阮經過不斷改良革新,發展到了現今的系列阮族樂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阮族合奏”這一樂器演奏形式,也逐漸地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它的音色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可以自然輕松地融入音樂作品中,極強的融合性也體現了中國“和”文化的精髓。從阮樂器的外表形制、演奏技法和作品創作等層面來看,它傳承了中國民族音樂優秀的文化傳統。
二、以美育人,阮族彈撥樂在校本課程中的教學實踐
音樂教育是促進美育發展的最好途徑之一。阮樂藝術教育的開展是對民族音樂普及教育工作的極大支持,追求傳統音樂民族內涵,傳播了民族音樂的文化瑰寶。根據對阮樂器的探索,筆者認為阮樂教育也在不斷向科學化﹑規模化和現代化邁進。通過阮樂的學習演奏和作品聽賞,去挖掘傳統民族音樂的精妙,探索學生的音樂潛能。
現代阮族樂器教育還可以用“省”字定義。首先,它的體積相對于古箏、琵琶等大型彈撥樂器,體型稍小,節省樂器擺放空間,外出學習也便于攜帶。其次,校對音準也較節省時間,4根弦分別是2組8度音排列。阮在學習時右手每個手指不需要裹纏義甲,只需手持撥片,運用正確持撥方式,學習多種演奏技法。阮族樂器的大小根據音域的高低進行劃分,阮族的系列樂器高音區的音色明亮清脆好似中國彈撥樂器柳琴的聲音,中音區的音色圓潤悠揚可以媲美古箏,低音區甘醇厚重和吉他的音色有所相似。音色明亮,音域越高,琴的體積越小。反之,音域越低,琴的體積越大。這樣的設計非常人性化,低年段的孩子年齡較小更適宜選擇體型稍小的阮學習。對于中年段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更適合選用中阮和大阮進行彈奏與學習,而之前學習的小阮屬于阮族樂器,也并非無用之處。可以在阮樂合奏的課程中有所使用。對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音樂專職教師要考慮孩子的臂長和身高等實際的客觀因素,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
三、立德樹人,阮族彈撥樂對于校本課程發展的促進性
阮樂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近年來阮樂的逐漸普及也使阮曲的創作更加繁榮。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阮樂進課堂”的教學促進了美育工作更好地進步,在校園中的教學開展和音樂實踐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一)阮樂教學的有序實踐
阮樂的教學實踐需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劃分,阮樂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為目的。首先開設預備課程,也叫阮樂興趣班。讓學生帶著期待和好奇選擇他們認為輕松有趣的課程。還需引導學生在課后整理搜集關于阮的資料,在網上查找阮的和圖片。挑選并觀摩優秀演奏者的演出錄像。授課老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演奏示范,使學生對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下面的練習中要采用阮族樂隊的形式,有益于學生的入門,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所彈奏的阮在樂團中聲部的高低,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阮的過程中也會逐漸養成聆聽其他阮聲部的意識,感受配合,這樣每一位阮樂學習者都會學有所得。
(二)阮樂教學的規范開展
阮樂在校本課程中的教學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系統的訓練過程。需要從低年段到高年段逐步培養。在不同年級開設阮樂課程,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水平合理安排學習計劃。每周開設阮樂課程,學生則會有一個持續且固定的學習時間。同時,阮樂的學習也是對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學校通過舉辦器樂比賽、各類演出等活動,給孩子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也是對自己之前的學習內容總結和反饋。學生所用的樂譜多以簡譜為主,線譜內容稍有涉及。這樣易于阮樂實踐的入門,為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阮樂校本課程的實踐開展,是當今在校園中阮普及教學最廣的教育傳播方式。探索阮樂本身的特質是阮樂教學活動開展的主線。阮在音量、音準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它的教學方式也是可以面向多數的學生開展有效的集體器樂教學。阮樂藝術內涵豐富,通過學習課程的開展訓練了演奏技巧,提高了校園文化底蘊與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流傳悠久的阮樂給今天多彩的校園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校園中開展的阮樂教學活動,學生將逐漸感知阮、走近阮、體驗阮、演奏阮 ,感受阮樂學習的快樂。阮樂教學開拓了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校園中的阮樂琴聲聲妙,學生樂在其中,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美育教育深入人心,為學校創造濃厚的高雅藝術氛圍同時使民族音樂教育也得到更好傳承。
參考文獻:
[1]焦健.論阮的彈挑[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1]申婷.淺析阮樂器發展的開拓及其對音樂教育的積極作用[J].樂器,2015(10).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