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教育改革過程中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展現的就是德。而在學校教育革新過程中,對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目的就是立德。開展學校德育工作,一個主要的途徑就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為確保借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將德育的價值最大化地發揮出來,教師應選擇案例教學法應用,借此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及解決等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7-0030-02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Fengxian Experimental Junior High School, Jiangsu Province,China )TU Zhengguo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is to establish Morality Education, a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show morality.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the main purpose of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students is to build morality.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carry ou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s maximized with the help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hoose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help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While effectively improving students problem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Keywords】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practical application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教學設計者、激勵者、引導者,而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法的差異化特征較為顯著,其主要是基于實際案例的應用,進而由教師站在知識傳授者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時圍繞案例來進行,促使學生在分析、探討案例的基礎上有效參與教學活動。
一、通過案例設問激發學生興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選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針對教學案例進行講解和展示的前期,可以先提出相關疑問,借此指引學生帶著疑問對案例進行閱讀和觀看,使學生參與案例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得以有效調動。而在學生完成案例閱讀及觀看的情況下,還需要借助相應疑問的提出,對學生反思和總結案例進行有效引導,如此才能使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得以持續推進,為案例教學法作用及價值的充分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以禮待人”這部分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案例的選擇可以是現實社會中“問路”主題的相關內容。如一名年輕人向老人詢問路程的過程中,所用的語言不具備禮貌性,所以針對年輕人的問題,老人并未回復,也沒有指出年輕人要走的路,致使年輕人一直盲目地走。展示這一案例內容后,教師就可詢問學生,老人為什么沒有幫助年輕人呢?借此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和交流。大多數學生在交流后通常會認為:年輕人問路時對待老人不禮貌,并且也沒有尊重老人,所以老人不愿幫助年輕人,最終年輕人因自己的不禮貌、不以禮待人而自食苦果。針對學生的這一探討結果,教師可給予肯定,之后可再次詢問學生:“如果你是那名年輕人,你在問路的時候應如何做呢?”借此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做法,同時也能指引學生的思維向課堂教學中迅速融入。這一教學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明確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能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為學生后續日常生活中能真正禮貌待人及尊重他人等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進行案例解讀,培養學生道德素養
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相關理論概念內容時,難免存在一定的枯燥、乏味等不良現象,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而在學生不具備學習興趣及學習動力的情況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必然會受到阻礙。基于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上述問題,同時注意如果僅以理論講解進行課堂教學,則很難保障預期教學效果得以良好實現。所以,教師可選擇案例教學法,因為案例故事內容具備的生動性、形象化特征較為顯著,將案例融入課堂教學中,能為學生閱讀案例過程中理解理論含義提供幫助,并且案例對學生學習興趣及思考動力的調動也十分有利。
例如,在教學“誠實守信”這部分知識時,在講述概念性內容時,教師可選擇曾子故事。這一故事主要是說,曾子妻子為了讓兒子不哭鬧并待在家中,對其進行哄騙,就說他們回來后殺豬給兒子吃,本意僅僅是以此為借口讓兒子能乖乖留在家,但是曾子回家后真的給兒子殺豬吃肉了。主要原因是曾子覺得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哄騙他,大人言而有信,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論目的是什么,一旦許諾,就應該信守諾言并切實履行。借助這一故事性的案例內容解讀,使道德與法治中誠實守信理念得以生動、形象化地展示,不僅為學生理解提供了便利,同時也能對學生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等良好道德觀念的正確樹立提供有效引導。再如,社會中存在的“關愛他人”行為較多,但近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關愛他人,一些道德綁架事件開始產生,如“讓座”事件,讓座本應該是一種自覺關愛他人的行為,但受一些年輕人不具備關愛他人的意識、老年人道德綁架等影響,使讓座糾紛與矛盾越來越多,教師也可針對此類案例進行詳細解讀,進而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關愛他人,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引入生活案例,增強實踐精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培養學生在社會中生存的必備品質,而這些品質也是學生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必須掌握的理念。借助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學生習得知識的情況下,能為學生明確善惡、分辨對錯是非等提供有效指引,同時也能促使學生自覺遵守道德理念,進而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為了在生活中體現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可借助生活中的案例開展教學,借此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探索,讓學生明確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同時借助生活案例的應用,強化學生思維實踐精神。
例如,對“服務社會”這部分知識進行教學時,為幫助學生切實地體會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先組織實踐活動的開展,基于社會實踐勞動的組織,幫助學生理解服務社會的意義。如帶領學生到社區開展志愿者活動,讓學生服務老人、服務社會,促使學生逐漸產生服務的成就感,確保學生能對服務社會的樂趣進行切實的體會。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公益活動等新聞資料進行收集,借此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服務社會的行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共同交流與探討,通過公益活動等生活案例,加之自身親身參與的實踐,分析服務社會的重要性,使學生的服務意識逐漸強化,確保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德育價值充分發揮。
四、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使以往單一化、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得以有效改善。同時,借助趣味性的案例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能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基于自身言行舉止的自覺規范,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法治意識、良好品質等,確保初中德育教學效果有效深化。
參考文獻:
[1]閆燕妮.巧用案例教學,提升實踐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才智,2020(11).
[2]楊紫儀.信息技術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趣味性分析[J].天津教育,2019(05).
[3]張方京.講好中國故事,用好身邊事例——淺議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試題與研究,2018(14).
[4]倪麗.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摭談[J].試題與研究,2019(25).
作者簡介:涂政國(1978.09-),男,漢族,江蘇豐縣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