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杜娟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文主要從生活化語言、生活化內容、生活化情境、生活化作業入手,探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語言;內容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7-0082-02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Hongqiao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uangling District,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WANG Dujuan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requires: "Science courses should start from student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experience, let them feel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in familiar life scenes, underst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daily life, and gradually learn to analyze and to solve some simple pract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science."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with daily life language, daily life content, daily life situations, daily homework,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Keywords】Life-oriented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Language; Content
先進完備的科學技術在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同時,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品質上的優化,進而在小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科學在教育中的“地位”,還要有意識地將生活化教學方法引入小學科學的具體教學當中,有效縮減科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感知到科學的價值,感知到科學的魅力,進而能主動積極地參與科學的學習當中。
一、引入生活化語言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要實施者和重要引領者,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小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知與理解,進而在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指引下,借助生活化語言為學生進行課堂導入工作,以在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真正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序和高質量開展做好鋪墊。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天氣和氣候”這一課時,在教學的一開始,筆者以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身份為學生分別播報了黑龍江、昆明、三亞等地的天氣情況,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學生介紹了這幾個主要城市的氣候特征(黑龍江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熱;昆明四季如春,氣溫起伏變化不明顯;三亞臨海又地處熱帶地區,常年都比較炎熱)。然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進行氣候或者天氣特點的描述與介紹,說一說或者與同桌討論一下自己家鄉的氣候與老師介紹的幾個城市哪個比較相似,又有哪些比較明顯的不同之處,進而借助生活化語言的導入,從學生熟悉和身邊的事物入手,不僅使學生能了解不同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特點,還能引導學生有效分辨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促成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同時,也使學生能逐漸認識到天氣與氣候的變化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二、引領生活化內容
在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中,我們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小學生能通過課上所學來真切地感知和了解日常生活,進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根據課上教學主題和課本教學內容為學生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以使學生感受到課上所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上所教學的科學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促成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與生活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組織教學“摩擦力的秘密”這一部分知識時,筆者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引導學生觀看了下雪天路面結冰,司機師傅們給車輪胎按上防滑鏈;單杠和舉重運動員在上場之前會在一個罩里用白色的粉末搓搓手;再為老年人挑選鞋子的時候,都會選擇鞋底花紋多一點的……進而借助生活中學生熟悉且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小游戲,教師事先在不銹鋼鐵管的一端涂抹上洗潔精,請班上一胖一瘦的兩名學生上來“拔河”,其中比較胖的學生手握涂抹洗潔精的一端,但是臺下的學生不知道,結局自然也是出乎學生的意料——胖同學輸了。在讓胖同學表達自己“拔河”感受(手上太滑了,有力氣使不出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以在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內容的引領之下,使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摩擦力,并能認識摩擦力發生的條件,了解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探究樂趣。
三、生活化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是新時期各學科教學中比較常用也比較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同樣可以優化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在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科學,更好地體驗科學知識的學習趣味性,以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以使學生能在親身參與和親眼所見的過程中感知科學知識的神奇與魅力。
例如,對于“聲音的傳播”這一課的教學,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玩了一個“打電話”的小游戲,即事先為學生準備了紙杯若干、棉線若干,大頭針若干,然后讓學生兩兩為一組,用兩個紙杯的一根棉線制作成一個“土電話”。制作完成后,讓其中一個紙杯當“話筒”,另一個紙杯當“聽筒”,小組之間以“打電話”(一個說一個聽)的形式實驗自己電話的制作成效,同時借助同樣的說話音量在拉直棉線和放松棉線兩個狀態下,測試“電話”的聲音傳播效果,進而使學生明白“拉直的棉線能很好地傳遞聲音的振動,而松松垮垮的棉線則會抑制振動,甚至最終吸收振波,導致聲音不能很好地或者無法傳到‘聽筒里,影響‘打電話的質量”。教師在生活化情境的引領之下,使學生明白聲音的傳播,知道聲音的傳播形式和影響因素,有效促成課堂教學效率及學生學習效率的協同發展。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
“作業”是各門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中,作業大部分都是書面形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課上所教知識的印象,但是卻與新時期科學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背道而馳”。就此,在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可實踐的課后作業,有效調動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使其能真正將課上所教的理論知識內化成自身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學完“植物的一生”這一部分在知識之后,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養成”作業,即引導學生發掘自己家里的空間,在陽臺或者家里的小院里開展種植活動,植物的種類不做要求,種植的數量也不做限制,學生只要挑選自己喜歡的進行自主種植、自主養護就可以。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要求學生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制作“種植記錄”,以記錄植物的生長軌跡“種子發芽了”“幼苗長大了”“植物開花了”“植物結果了”。進而使學生在真實的照護體驗過程中,不僅能積極完成科學作業,還能有效認識植物的種子形態、根莖形態、果實形態,把握種子發芽的條件等科學知識,真正了解“植物的一生”,也有效助力學生生活經驗與生活能力的積累與豐富。
綜上所述,生活中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資源,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進而作為新時期的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來優化科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還要善于挖掘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科學之間的聯結部分,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提升其科學知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助力小學科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瑞珊.淺談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J].科普童話,2018(07).
[2]呂步坤.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祖國,2016(23).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