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雯
摘 要: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畢業生個體、家庭、高校、社會、畢業生家庭等多向維度共同發力,這些多重因素涉及到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個人特質、勞動力市場等等直接影響到就業質量提升。其中從微觀角度關照需大力加強大學生個體的就業能力提升應為主導,從宏觀上要求高校和其他要體從供給側的角度設計好相關政策和完善長效機制。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經濟新常態,基于就業優先的發展理念,已從單純的追求就業總量目標,逐漸轉變到同時注重更高就業質量的提升和更加充分的就業。[1]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黨和國家各部門一直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了努力推進和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充分就業的要求,并把就業放在更高的高度來關注,認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各級政府部門、高校都相應采取了促進就業,助力就業等各項政策措施,通過專門的就業指導課程、社會實習實踐、協商協調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開展全方位就業服務等措施。要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需要學生個體就業能力提升的同時和社會需求基本吻合,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畢業生個人要從長遠角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個人、社會、家庭、學校的合力。
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關鍵。就業能力是一個內涵豐富且外延廣泛的概念,涉及到學生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有效實施、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就業時段中行動策略,通過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長時段的系統就業準備效度與就業質量成正相關。
一、新時代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管理
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無論是一種教育理念還是一種教育實踐,都理應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在新時代,縱觀國內外高校學生能力培養,生涯規劃對于認識自我、自我評價和實現自我價值意義突出。通過理論課程中情景模擬、團隊訓練、案例分析等進行學生自我剖析,為未來就業做準備。課后通過第二課程社會實踐、模擬大賽等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新時代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增強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生涯規劃的案例和操作方法,要結合我國高校學生的具體特點,高校要根據課程實施過程中所暴露的缺點適時改進。學生在理論課的學習中要真正領會認識自我的重要性,不能一味追求走捷徑來謀劃自我的未來,不能只是從表面就職業包裝、面試技巧、心理調適等技能型的訓練,要領會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內容和要求,對分步走提升能力、良好習慣養成、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等為主要目標。
二、新時代學生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自我提升
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內在基礎和前提條件。專業課程學習扎實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扎實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礎。
新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學生注重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在學好專業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在注重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大學不是學習的終點,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目標,在本科教育階段提升某一領域專業素養時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養。諸如對我校舉辦主體和服務面向來看,注入了民間資本,在培育學生要注重地方性、行業性的服務面向,在教育過程中有導向性的立足地方、依托行業、面向全國的教育視野,如何在培育過程中貼近地方經濟結構和人才需求,發揮紹興所在地緣優勢,產業優勢等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社會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在創新創業場域驅使下,學生自我特質和個性的培育也至關重要,個人特色發展和專業特長有效培育對提升就業能力效果突出,這也要求高校注重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教育二者相結合。
三、順應時代要求的行動策略的自我實踐
如果高校過分強調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可取的,學生個體也要注重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自我培養,注重對現實需求的適應性,所以高校要順應時代要求注重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多元化培養方式的轉變。
實踐教育是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為一體的模式,高校在完成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自我自主學習的體驗式學習,這種教育方式要以學生為中心地位,強調的是沉浸式教育,學生通過自我的真正融入、親身實踐和知識運用反思,把知識與技能有效集合的學習方式,不是被動式的接受教育,為職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誠然,高校在知識能力和就業能力培育的同時,也要注重畢業后就業的動態監測,形成學生全過程數據,根據大數據的分析學生就業質量的狀況,有效開展精準的就業指導服務,以期對在校生的教育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就業工作方案。
四、高校精準就業服務機制的建立
2017年5月,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就業優先”、“人才強國”、“創新驅動”國家戰略,規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和服務,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17年第11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批準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規范》(GB/T33667-2017),涉及到規范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的基本要求、服務內容、服務要求、服務流程、服務評價與改進等內容。[2]2020年4月,全國首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規范研究實踐成果——《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標準化管理——基于ISO9001:2015》一書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書中對前述問題提供了詳盡的參考樣本和可行方案。[3]這些舉措都旨在為提升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的針對性和規范性,更好地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
通過國家的規范性文件的出臺得知,高校在推進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時要注重中就業機制中的整體配合,整體搭建,根據學生在校時學習時就業準備情況的機制,就業時實踐機制的運用,畢業后就業質量的跟蹤,形成全過程就業的關注和線性的操作規范。
五、完善多元一體的就業服務網絡
高校在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時要注重就業服務網絡的搭建,注重構建學生能力本位能力培養的空間系統、家校合作引導、建立校企戰略性互動合作、政府政策支持、第三方監督協調等多維度的服務網絡體系。
注重供需雙側就業能力結構建構及構成異同分析,對于結構性矛盾要及時糾偏和導向性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多部門共同配合下,注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教育,建立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全過程就業網絡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抗私,王雪青.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從數量觀念到質量管理——基于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的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16(01):36-45.
[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規范》國家標準正式發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3/content_5196112.htm,2017-05-23.
[3]中國教育新聞網.全國首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規范出版[EB\OL],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4/t20200423_319885.html,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