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 王景元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師;立德樹人;課程;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5 — 0174 — 03
自2016 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成為新時代育人的準繩。新的育人目標的實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支持體系整體規劃、協同推進。2017年新《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出臺;2020年至2022年,全國普通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使用新教材,多省高考采用“3+1+2”新模式。我國教育在目標、綱領、手段等多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廣大教師要緊跟時代,及時更新理念、學習新知識、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創新能力,積極主動的加入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行動中。
育人相對于教書有著不同的概念外延,育人要更周全、更長遠,要以人為本,立足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使教育對象得到全方位發展和提升。一直以來教師被賦予了深重的使命,他們深諳教育是國家的未來、希望,所以他們勤勤懇懇、吃苦耐勞,為了打造國之棟梁,甘為孺子牛,兢兢業業、埋頭苦干,但是“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不要在全力奔跑的時候忽視了自己的初衷和方向,教育絕不只是一場12年的競技,也不是一次次的分數的比拼。二戰時期集中營中“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雖然那是一個天地為之哀痛的悲慘時代,但是就在今天高智商犯罪也屢見不鮮,這個受到良好教育、有著良好先天稟賦的一類人犯罪的危害更大,所以古人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1〕德行是個人、社會、民族的根基,“德勝才謂之君子”〔2〕,才遠勝于德是教育的悲哀。北航博士性騷擾事件,復旦女博士論文造假,廈門副教授謝靈丑聞幾度曝光,事情引發輿論動蕩,究其本質是“德行”缺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道德教育才是國家對學生最基本、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誠如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培養人的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涵養內涵和氣度。教師應重視學生人格培養,同時提高自身素養對學生形成有效引導,帶著仁者情懷,為改變當下教育不足而努力,為促進教育事業發展而奮斗,做到“善以待人”、“誠以待事”,做人積極向上,做事兢兢業業、坦坦蕩蕩;熱愛學生,能從學生自身個性特點出發對學生進行引導;接受學生的質疑,用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培養學生平等自愛的品質素養。
教師對所執教的課程要有宏觀認識,對課程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具有自我構建課程及開發相關資源的主動意識。課程意識能夠體現教師對執教課程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書質量的高低。
教師的學科素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科素養,把握課程的能力是教師素養中很重要的一點。面對課程改革、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一部分教師提出這樣的困惑:從前講授的知識都是配備教參,明確說明哪些知識是指向高考的重要知識點,現在沒有教參,好像就失去了方向。之所以教師會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說明我們的教師課程能力還有待提高,新課程標準已經出臺,根據課程標準編訂的系統的教學用書也已經發放,我們的教學就有依據和具體落腳點。要學會脫離現成經驗進行教學活動,自己設計開發課堂活動,培養學生核心能力。
以語文為例,新教材第二單元整個單元都是新課,每個作品都是與勞動相關,或報道優秀勞動者的杰出事跡,或倡導踐行工匠精神,或歌詠勞動的美好與快樂,都在從不同角度彰顯勞動的偉大意義,體現勞動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既有人物通訊、新聞評論又有古代詩歌,時間上也是從古代到現代,一以貫之的是勞動的精神。這就體現了我們語文課改的核心方向,整合教學、大單元大任務的組織形式。一部分教師認為,應該把這個單元目標定為德育,大刀闊斧的踐行“新課改”不保留知識線索;也有些保守派教師認為語文課堂不能不講知識,不然怎么體現語文學科的完整性。其實,兩種觀點都有可取之處,首先落實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個根本不能只單單體現在一個單元上面、一次勞動場面的分析上面,要真正做到“德高、身正、適時教育”才能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而不流于形式;另外,當代教育背景下,應該在課堂上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也是教師育人的根本目的,而語文課堂確實有著先天優勢,可以將德育做的入情入理,動人心弦,迷人美麗,所以這一單元的德育目的也不能忽視。那么,怎么把握?抓住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中明確指出本單元的文體特點,針對這樣的特點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在感悟勞動之美的時候掌握并學會人物描寫的手法,并進行作文訓練。學習任務清晰明確,只要抓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知識任務即可。課堂呈現形式也有分歧,溫婉派的老師認為勞動就要是辛勞的,展現出那種深層次的偉大和動人,要反復誦讀,感染內心;還有的老師認為勞動就是生活,可以有酸甜苦辣,取決于人的態度,勞動辛苦但也可以用快樂的方式呈現,才更能讓學生接受。兩種觀點不可以相互孤立,如果社會上只有一種觀點,那這個社會必然走向片面和偏激,存在爭鳴說明擁有活力,還能繼續進步,不能只有一種風格的教學,只要能像學生傳遞出“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并為學生所接受,這堂課就是成功的。爭鳴的雙方都是在有意識的參與到了課程設置中,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就是融入了教師自身特點的課程。
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不應只是一個名詞概念,也應該擁有動詞意義,既可以包括靜態的書面文件和材料,也要包含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師生之間是一種“交互主體”的關系,兩者相互作用建構課程內容、生成課程意義,推動課程的不斷發展。課程應該是“跑道”和“奔跑”的統一體,是法定性與生成性的統一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動態生成課程,動態生成的課程可以成為未來教學的參考;教材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是有待教師在課堂情境中加以實地檢驗的一套教學歷程的研究假設。〔3〕教材只有和師生相遇并進行多重對話,才能完成其從“潛在狀態”到實際發生作用的“現實狀態”的過渡。〔4〕所以在“三新”背景下,我們鼓勵教師和教材對話和參與課程設計,鍛煉對教材的把控力,對所執教的課程要有宏觀認識,對課程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具有自我構建課程及開發相關資源的主動意識。
在建構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要具備追本溯源的能力,了解單元結構化的任務設計目的、教材內容主題學習目標,用不斷追問探索的態度面對執教課程。泰勒原理中曾經談到從事課程編制活動必須回答四個問題,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也要主動問問自己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樣教?教的怎么樣?教會了嗎?這幾個問題可以提醒教師從宏觀上把握課程,明晰教育的出發點,明確要達到的教育目的,才能夠選擇恰當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真正達成《課標》的培養要求。這是屬于教師的美好時代,教師可以不再照本宣科,充當社會的傳聲筒、不再只是實施課程的“工具”、不用再帶著沉重的“鐐銬”跳舞,教師有參與課程的權利,這是教育改革的巨大進步,今天的教師要懂得享受教育改革帶來的紅利,擁有課程意識,錘煉個人能力和素養,參與課程建構,發揮個人作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靈魂的教育者,不會在“自由”面前迷失方向。
在教學中問題是起點,創新是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春天的種子,是探索的起點,是未來的收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的探索。
傳統的課程觀重知識而輕能力,教學方法上,重講授而輕對話;教育對象上,重整體而輕個體;在評價方式上,重結果而輕過程。這種僵化的課程抑制甚至是奴化了師生雙方的創造精神,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才能,把“今天”過成了“昨天”。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度,國家自上而下,從教育觀念到課程理念、到教材、高考的一系列探索和創新給了教師一個鮮活起來的機會。廣大教師要敢于創新,發揮個人創造力的同時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語文為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這也回答了前面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教參怎么把握課堂的問題。在筆者看來以往教師過度依賴教參來解讀文本,束縛了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更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性,這樣的教師何談培養學生的素養。沒有教參的情況對那部分“僵化”的頭腦是一個全新的、積極的挑戰,也許通過樣的“斷奶”刺激,才能真正讓他們去主動思考,對執教課堂進行主動的開發和創造,只要把握住教材單元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的要求,教師完全可以跳出教參意識,創造性的打造形成自己獨立的教學風格特色,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的個性發展,誠如葉瀾女士所說的那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給出及時反饋提出要求。”這樣,教學設計就會脫去僵硬的外衣而顯露出生機。〔5〕養成善于質疑、勇于否定、獨立思考、積極創新的治學方法和人生態度。
在對教材的處理上也要敢于創新。葉圣陶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永遠只是一塊幫助學生思維起跳的跳板,而跳板的天職就在于幫助起跳者到達更高更遠的目標。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缺乏對教材進行大膽處理的勇氣,所以才會出現過度解讀課文、肢解文本、強勢灌輸的情況,讓原本可以充滿碰撞和激蕩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有思想、感情、個性的,具有了自己的態度、情感、價值觀與一定的知識經驗,將這些個性帶到教學中,并允許學生帶著個性參與到學習中,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李鎮西老師所言,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時,“與其手把手地教學生怎樣去做,不如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并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6〕學生的每個收獲應該是主動探求的結果,開出風格迥異的花朵,在不同類型的教學課堂中綻放。敢于將課堂打上教師個性的烙印,就如我們澆灌的每一朵花都不同一樣,教師也有著不同的生活閱歷、智力類型、知識結構、性格氣質、興趣愛好以及所處的環境文化,教師也是唯一的,每個教師都要有屬于“自己”的課。不要永遠在“搬磚”,狹窄的看待課堂。
在教師評價上也應該打破傳統的一言堂,這也是這個這個時代必要的創新,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單方面的,是多方面的合力,教育改革也是要在合力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在新形勢下勢必會出現偏激的人抑或守舊的人,只有讓兩種聲音匯入江海才是真正的改革的勝利。所以在教師評價上也要有來自多方的聲音,才會給予教師成長的彈性空間。以往的匯報課、觀摩課、示范課大多數人為了避免問題上的每個環節都“可圈可點”,但今天如果上出一堂有“爭議”的課,也是一種成功。教學真的不一定只能“這樣”或是“那樣”,“打磨”課堂不是磨平棱角和個性,而是精益求精。當然,能夠打造個性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是過硬的基本功,在先進科學的理念指導下,不能違反教育規律盲目放飛自我。創新要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時代給予教師的饋贈也是挑戰,教師只有做到才、學、識相統一的高度,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創造性的講好一堂高效、優質、有深度、有創新的好課。
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能力,只有教師注重創新,以身為范,達到“不教而教”,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和探討,提升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更好的掌握信息素養、職業和生活技能這些生活中必備的基本能力。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7〕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幾方面為教師提供具方法指導,“具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等基本特征。”〔8〕
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性和整體結構,在教學中掌握學生知識結構、認知能力、提升空間、教育環境等情況,并進行綜合評估,根據學生需要采用相應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根據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反饋做出及時的教學評估,根據出現的問題對教學策略做出及時的調整和修改。只有發揮教師充分掌握和合理利用教學策略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實現動態化、發展著的、“活”的教育。
一切理論體都要通過實踐起作用,教師是教育實踐的踐行者,是進行教育改革的主力軍。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素養,提升理論水平,把握核心素養理論體系,積極的進行實踐探索。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指成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大學》〔O〕.
〔2〕資治通鑒〔O〕.
〔3〕鐘啟泉現代課程論(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0
〔4〕吳永軍課程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9-30
〔5〕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一1997,(09):3-8
〔6〕李鎮西.還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權利〔J〕.語文教學通訊,2000,(20-21):45.
〔7〕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85
〔8〕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