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峰 李娜
關鍵詞:課程思政;法學教學改革;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D9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5 — 0171 — 03
“課程思政”建設意義深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提供人才保障,法學專業教學也不能例外,必須進行改革,充實強化“課程思政”教學內涵,為國家戰略發展輸送高素質的法治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末教育部下發了《高等學校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思政教育具體實施制定了綱領性文件。黨中央的《意見》及教育部的《綱要》要求高等教育思政教學必須落地生根,形成長效機制,突出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認同和踐行黨在新時期提出治國理政的新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憲法法治意識”〔2〕,對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指明了改革前進的方向。
近幾年各高校開始陸續修訂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科專業教學加強“課程思政”內涵,但法學專業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思政內涵的融入仍然問題重重。
(一)部分法學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思想認識不足
部分法學教師對“課程思政”內涵意識不強。即使是修訂大綱,也只是對大綱進行了象征性修改,針對法學具體哪些章節可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內涵,沒有全面系統地梳理和研究。由于思想認識問題,部分教師依然堅持以往的授課內容,思政內涵較少,忽視甚至放棄了“課程思政”內涵的融入環節。如刑法中的犯罪構成理論,到底堅持四要件理論還是引入德日的三階層理論,成為了刑法學犯罪構成理論爭議的焦點。這時教師的立場、態度及理由不僅僅是所謂單純的學術問題,也涉及價值引領問題。如果課程教學中失去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領教育,就會導致結論與“課程思政”要么背道而馳,要么與“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存在距離。
(二)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質監督缺失
首先,雖然各個高校成立了教學督導組,或者課程質量監控中心等專門機構對課程質量進行靜態或動態監督,但是監督人員多是已經臨近退休或者已退休,他們的知識結構、專業背景不能完全匹配對應學科專業的督導,產生的結果就是“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可能只進行形式審查,缺乏實質審查。其次,督導者或忌憚于對學科專業的不熟悉,對是純學術問題還是價值領域的引領問題不能做出準確判斷。再次,學校專業課程教學活動涉及學科專業教師數量龐大,學科專業復雜,要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課程思政”監督,工作量巨大,從形式監督到實質監督沒有形成頂層設計,導致權責不清,尤其是沒有具體明確和可操作的法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判斷標準,結局是不能形成有效的實質監督。雖然存在學校、院系的行政設置,但仍有法學“課程思政”教學外行監督內行的問題,有“課程思政”內涵量化標準的確定問題。
(三)“課程思政”法學教學的專項經費保障缺失
要扭轉對法學學科專業思政教學內涵的偏離甚至異化的局面,在統一學科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思想的基礎上,需要學科專業教師深度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將價值引領作為課程活動的頂層設計。法學教學活動的全員、全方位、全程落實思政內涵,需要具體的專業教師從宏觀和微觀上對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案、講義等進行改革和創新,需要教師艱辛的勞動和創造,這樣必然會發生一定的經濟成本。但是,目前缺乏明確的專項經費保障,缺失相關實施細則,源頭專項經費保障缺失,具體專項經費分配使用缺少明確的指導規則,如果僅靠行政性的文件傳達,無法完全激活眾多法學課程教師對法學“課程思政”內涵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創造性。
(四)法學課程教師與思政專業課程教師的協同缺失
法學教學活動,往往被認為是特別的學科專業的問題,思政教師對法學學科“課程思政”教學不敢也不愿參與。法學學科專業教師也往往認為法學學科教學與思政專業教學距離較遠,不想也不愿與思政專業教師互動協同。以法學本科生教學為例,根據課程大綱設置的時間,思政課程教學是在大一作為公共課開設,而刑法學教學一般是在大學二年級作為專業課開設。課程的設置安排對法學學生的慣性影響就是輕公共課,重專業課。導致專門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反映、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對學生形成有效的入腦、入心,法學教師與思政教師缺乏協同,思政內涵不能形成無縫對接、有效接力,出現法學的“課程思政”教學不能深入、全面、精準的挖掘思政內涵的現象。
(五)院、系的行政崗教師與教學崗專業課教師協同缺失
由于高校實施全員定崗定編,學院均設置學生工作處,除了對學生的日常性和事務性工作管理外,也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察和發展學生黨員。由于定崗定編,職能職責定位,在“課程思政”內涵上,行政崗教師與教學崗的法學專業課教師缺乏經常性的交流與互動協同。在育人過程中,缺乏“課程思政”交流協同的制度性保障,缺乏思政內涵教學效果的信息共享反饋。工作中慣性的形成兩條線,固化行政干好行政、教學做好教學的本位思想,缺乏聯動協同,育人效果無法實現最大化。
(六)法學教師思政內涵與學科專業的知識結構失衡
部分法學教師存在對思政內涵不了解,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存在形式主義,缺乏深刻認識。相反,卻是在法學專業領域游刃有余,但在學術探索或者教學中對中外法學專業知識比較得出的結論不能保證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失去了社會主義價值引領功能。這就形成了部分法學教師思政內涵的先天不足,與學科專業知識儲備相比,形成了嚴重失衡的偏正結構。當然,不應強調法學教師具備同思政教師等量齊觀的思政專業知識儲備,但至少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的質與量與法學專業知識的質與量相匹配,能夠充分發揮鑄魂育人的價值引領作用。
為了克服思政課程與具體學科專業課程的兩張皮現象,既要宏觀的教學大綱、教材改革,更需要微觀的在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上進行改革,采用顯性和隱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形成和強化價值引領的課堂氛圍。
(一)法學專業教師自覺提高“課程思政”的認識
法學專業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3〕”,主動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堅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法學專業課程的法學知識理論教學不是自娛自樂,是在影響青年法學學子在人生黃金時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重要階段。新時代“課程思政”內涵的教學改革、創新,是涉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戰略。課程教師必須提高“課程思政”的覺悟和認識。
(二)對“課程思政”必須采取有效的實質監督措施
高等院校必須根據專業課程需要,配備與學科專業知識結構相對匹配“課程思政”督導人員,提升督導人員對“課程思政”內涵實質監督能力,促進監督從形式監督到實質監督。面對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監督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法學知識結構,能對“課程思政”教師課程的設計到專業知識的具體講授進行有效、實質的監督。監督分為隨機監督和定期監督,保持對“課程思政”教師的靜態監督與動態監督的有機結合,督導人員應當將督導建議與課程教師進行交流,發揮督導人員與法學教師的協同育人的功能。
(三)保障法學“課程思政”活動的專門經費
應當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相關業務經費從源頭專門資金保障,針對各個學科“課程思政”教學的總量,建立經費使用實施細則,在文理學科上保持適當均衡,防止重理輕文,并在哲學社會科學內部保障法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專門經費。特別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教材、講義以及第二課堂改革創新加大專項經費的投入,投入不僅在項目、論文、著作出版上,更應注重對“課程思政”的課程教學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的專項經費投入,建設好發揮好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增強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并自覺踐行。
(四)加強思政課程教師與“課程思政”教師協同
由于政治與法律的天然聯系性,思政教師與法學專業教師必須打破思政公共課與法學專業課程壁壘,在育人環節通力合作,高等院校主管部門或者機構也應當創造條件加強制度保障,投入專項經費,讓思政教師對法學專業課程在教材、講義編寫、課程講授環節提出強化思政內涵的建議。同時,法學專業教師也可以對思政教師的教材、講義等提出建議,充實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作為隱性思政教學的材料,做好思政公共課程與法學專業課程的價值引領的銜接。
(五)加強法學院系行政管理與“課程思政”教師聯動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定崗定編意義重大,但不能因此割裂行政管理崗與教學科研崗教師在思政價值引領方面的聯系互動。必須建立常規的行政崗教師與法學專業課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協同互動,避免形成管理教育學生的兩條平行線。破除崗位職責的界限,在對學生價值引領方面聯動協同,高等院校必須對協同聯動建立制度和檔案,對增加工作量增加專項投入,讓價值引領的思政內涵真正最大化的在專業課程內落地落實,發揮實效。
(六)加強法學教師思政內涵培訓,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加強法學專業教師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培訓學習,形成必要的與法學專業知識成比例的知識結構,提升法學專業課程中思政內涵的價值引領能力。同時,高等院校應當引導法學專業教師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除了鼓勵法理學教師立項,也要加強引導部門法學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研究。在項目、論文、著作等方面保障專項經費投入,通過剛性紀律約束與鼓勵引導的柔性政策保障,逐步提升法學教師思政內涵的知識、理論水平,提升法學專業教師駕馭“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
總之,“課程思政”工程浩大,需要周密部署,落地落實。在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宏觀的中央及教育部的規范性文件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規則,顯得更為緊迫。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等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1).
〔2〕教育部印發綱要 所有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0-06-06(004).
〔3〕韓憲洲.“課程思政”方法論探析—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4.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7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