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萍,劉長秀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格局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1]7。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M.F.Lomonosov)首次提出經濟地理學這一學科名稱。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葛茨(W.G?tz)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提出了建立作為科學體系的經濟地理學,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從地理學中分化出來,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1893 年首次在大學開設經濟地理學課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三個本科專業的主干或核心課程之一,同時也是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和測繪工程等專業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在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2]引言。經濟地理學又是一門兼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內容的綜合性課程[3]引言,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在經濟活動和區域、資源、環境、地理空間的發展決策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經濟地理學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等綜合能力的重任,對于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但是,由于經濟地理學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特點,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國內同名經濟地理學教材和學術論著版本眾多(表1)、內容龐雜。各高校選用的經濟地理學教材即使名稱相同,但不同版本教材之間內容差異極大,給課程教學和實踐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惑。所以,探討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經濟地理學教學改革,不僅有助于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教學,而且可以更好地適應經濟地理學實踐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表1 1980年以來部分經濟地理學教材
已有一些學者從多角度開展了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改革研究。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部分學者提出應從教材選擇、實踐環節和課堂設計等方面著手[5]。如蔡靖方等[6]提出要對教學內容、實踐環節和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鄭偉民等[7]提出應改革教學內容、方法、考核方式和課程體系等;張守忠等[8]提出宜對教學內容和方法、實踐環節、教學思想和考核體系等進行改革;張偉等[9]提出應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管理體制等。關于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革,學者們提出了探究式教學法[10-11]、案例教學法[12-13]、參與式討論教學法[14-15]和大數據時代探究性學習與實地調研相結合[16]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指導經濟地理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仍缺乏對學科整體的系統認識,在學科邏輯框架體系、課程理論基礎、對接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以及融入先進方法工具于課堂教學等方面仍存在改進空間。
筆者從事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教學研究工作已20年,現擬以李小建的《經濟地理學》(第三版)教材為例,就長期執教過程中經常思索的幾個問題,從“教”(教師教)和“學”(學生學)雙重角度,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本研究對學生系統掌握經濟地理學基本框架體系,深入理解課程理論基礎,和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對接,以及學習運用先進方法工具解決區域經濟地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在經濟地理學發展過程中,由于始終存在著地理學科的經濟地理學和經濟學科的經濟地理學兩個學科來源,更兼新的研究主題不斷出現,導致學科自身的基礎理論不完備,體系結構不嚴密,內容龐雜。同時,我國學者還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中國政治體制也對經濟地理學研究提出不同的決策需求[17]序,1。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發現學生在學完經濟地理學課程后,對所學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感到既混亂又茫然,理不清其內在聯系。在備考研究生的學生當中,不同高校指定的備考教材雖然名稱都為經濟地理學,但不同版本教材的體系結構和課程內容差異非常大,給學生學習和備考帶來很大的困惑。導致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沒有幫助學生理清經濟地理學課程的邏輯主線,學生沒有理解和把握課程的整體框架體系。因此,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經濟地理學課程的基本框架體系,已成為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中必須首先關注的問題。
這個工作應在教學開始階段,或開學第一課,在經濟地理學的緒論部分講授其研究對象、學科體系及學科發展等內容時開展。以李小建的《經濟地理學》(第三版)教材為例,要求學生對著教材目錄,教師從目錄結構上對課程教學內容作一全景式的“鳥瞰”,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個全貌式的初步認識,樹立起一個理解經濟地理學知識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要著重強調,所構建的內容體系應是開放性的,是根據需要可以擴充的體系。具體來說,可基于“企業—區域內企業組合—區域間關系—經濟全球化”這一研究框架,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企業)入手,研究單一企業(從單部門、多部門、跨國企業到全球性企業)區位;再把焦點從企業區位轉向區域,研究區域內企業關聯和區域經濟發展;再從一個區域轉到多個區域,研究區域間經濟聯系、經濟差異[1]前言,2?;蛘?,從人類經濟活動必然面臨“區位選擇—經濟活動區位因素分析—區域產業部門結構與布局—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結構—經濟區劃與區域發展規劃—經濟活動全球化及區域影響—經濟地理學的方法論”這一邏輯思路展開[15],來構建經濟地理學的課程框架體系。在具備比較扎實的經濟地理學學科素養和理論功底后,授課教師也可考慮自己搭建課程理論框架體系。
在搭建起課程基本框架體系后,應將各部分理論知識點融入這一框架中,使各知識點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實現邏輯自洽。除了在教學初始階段勾勒出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外,我們認為,應把幫助學生掌握經濟地理學的整體框架這一任務融會貫通于教學過程的每一階段。所以,在行課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強調構成經濟地理學各有機組成部分及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力求把所講的每一部分內容都融入到課程框架體系中,以便讓學生時時保持清晰的思路,了解所學的各知識點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譬如,這部分究竟是屬于經濟活動的區位分析,屬于經濟活動的區域分析,還是屬于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內容,以及研究方法或前沿進展的內容等,都應各得其所。同時,在經濟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把握“精簡課程內容、突出體系結構”這一原則,不能把所有能抓到的內容都往課程內填。
這一工作在教學結束階段實施。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剛開始時,雖然也從總體上給學生講授了整個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但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掌握課程內容,這時給學生留下的只是一個粗略的印象。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在教學基本結束進入復習階段前,學生對所學內容已基本掌握。至此,再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串講與總結,并輔以知識邏輯結構圖,相信學生將會從整體上掌握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最終建立起一個完善而清晰的課程框架體系。
經濟地理學融入了經濟學和地理學兩個學科多個方面的基礎理論,但總體來說,現行各版本經濟地理學教材,以地理學者編撰的居多,以地理學專業和區域經濟學專業應用較多。經濟學科分支眾多,博大精深,地理學科兼具綜合性和復雜性,導致經濟地理學學科名稱中的“經濟”和“地理”含糊不清。究竟需要補充哪些基本經濟學原理到經濟地理學的課程教學中,有必要首先對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和“地理”作一辨析。
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是什么?根據李小建的定義,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格局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1]7。這里的“經濟”是作為活動的定語出現的,即強調人類的活動或行為之一,是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而按經濟學的規定,人類經濟活動有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類基本行為。所以,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側重于研究人類的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研究這些行為的區位、空間格局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而這本質上是一種選擇行為。所以,本研究認為,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強調人類經濟活動的選擇性,選擇“在什么地方”開展這些經濟活動。在經濟地理學科中,最基本的首先是對經濟活動區位的選擇。而這,剛好與經濟學是關于選擇的學問的定義契合。在這里,經濟地理學并不是經濟學和地理學的復合,而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學表現?;蛘哒f,經濟地理學是關于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視角的研究,是關于經濟活動的區位的選擇。
經濟地理學中的“地理”是什么?換句話說,什么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視角?本研究認為,經濟地理學中的“地理”強調的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性。人類活動80%的數據都與空間有關,經濟活動更是避免不了空間因素的影響[18]27。廣義上說,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不是在各個地方同時出現和以同樣的速度進行,經濟現象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空間性。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等空間性屬于“地理”,但并不等于“地理”?!暗乩怼痹诳臻g性之外有更多的內涵。如經濟現象的空間性與其他地理圈層的關系,一般的經濟空間分析很少涉及,但它卻是重要的經濟地理學中“地理”所包含的內容。但所有這些研究內容,在傳統主流經濟學中是不研究的,亦即,主流經濟學假定經濟活動是在一個均質的點上進行的,剔除了經濟活動的空間屬性[17]序,3。
經濟地理學中的“經濟”側重于研究“人”,研究人類經濟行為,而其“地理”則側重于研究“地”,即人類經濟行為所發生的環境或人類所面對的環境。經濟學是關于選擇的學問。經濟地理學是關于空間或區位選擇的學問。在經濟學中最基本的選擇是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在經濟地理學中則要選擇何地生產。在什么地方生產就牽涉到了區位選擇的問題,而區位選擇是經濟地理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最能體現地理學性質的問題。所以用“選擇”這個詞就把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問題聯接到了一起,就把傳統主流經濟學的市場選擇問題和地理學的空間選擇問題聯接到了一起。所以,經濟地理學是人地關系研究的統一。但從經濟學視角來看,許多經濟學概念和分析工具在經濟地理學教材中雖有提及,但大多釋義不清,增加了“教”和“學”的諸多困惑,宜在行課時補充講授部分經濟學基本原理。
1.補充供求原理,了解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在經濟地理學教材中,多處出現需求、供給和均衡等概念,但對其基本含義和經濟學意義均沒有解釋,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供求原理雖然簡單,但它是經濟學最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分析起點。只有理解了經濟學的供求均衡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地理學中的空間均衡。建議從供給定理和需求定理及其幾何圖像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出發,解釋清楚供求及其影響因素、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均衡價格模型的形成過程。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還可考慮進一步解釋需求和供給曲線背后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成本遞增規律這兩個消費和生產領域的基本規律。在深刻理解供求分析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理解機會成本、彈性分析和空間均衡等經濟地理學中提到的這些概念工具。如果可能,還可進一步考慮給學生概略講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或建議學生自學、選修初級微觀經濟學等內容,以便更好地學習經濟地理學。
2.補充經濟學研究的三大基本問題,以更好理解經濟地理學“何地生產”的問題。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是經濟學研究的三大基本問題。生產什么,涉及資源如何配置的問題。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蛘哒f,哪類商品在市場上賣價高,就生產哪類商品。經濟資源就會以市場價格為信號,更多地配置到這類產品的生產上。為誰生產,涉及的是分配問題,即產品如何分配的問題。按市場原則,產品會分配給在市場上出價最高的人。如何生產,是關于生產效率或生產技術的問題,即在解決生產什么問題的前提下,如何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很好地解釋經濟地理學課程中經常講到的要素密集度問題。但是,傳統主流經濟學的所有這三個問題,都沒有回答“何地生產”的問題,即生產的空間配置問題。而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或空間選擇問題,正是經濟地理學的核心研究內容和長處。解決了何地生產的問題,就將經濟地理學重點研究的空間選擇問題和傳統主流經濟學的三大基本選擇問題統一起來了。
3.補充市場結構理論,厘清競爭、壟斷與市場的關系。市場結構理論是傳統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構成。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這些基本經濟活動,在不同的市場中其行為和效率是不一樣的。幾乎在所有的經濟地理學教材中,市場是一個高頻詞,但什么是市場,市場意味著什么,基本上都沒有解釋或沒有給出準確的解釋。市場不僅僅是交易場所,更是資源配置機制。依據競爭和壟斷程度不同,經濟學把市場結構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類。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是市場結構中的兩個極端,除了理論意義,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比較少見。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是處于兩個極端市場之間的更為常見的兩種市場狀態。市場結構理論要說明的問題是,同樣的企業生產行為和家庭消費行為,在競爭和壟斷程度不同的市場中,其選擇行為是不一樣的。即便對于企業的空間選擇行為也是一樣的道理。搞清楚這一原理,可以更好地解釋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經管和選址行為。
4.補充勞動分工思想,明確區際經濟聯系的內在邏輯。分工理論是經濟地理學和主流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在李小建的《經濟地理學》(第三版)教材中,第九章是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核心講到了區域分工理論。但由于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很少接觸勞動分工思想,而教材內容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文字描述,缺少計算案例分析,學生不好理解。建議在講授時補充有關勞動分工的計算案例,讓學生通過量化分析準確地理解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是怎么來的,分工到底是怎么在總的資源投入不變的前提下增進了各參與主體的福利,深刻領會分工基礎上的協作帶來的好處以及效率和財富來源于分工的思想。在全面、準確地理解勞動分工思想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區域分工以及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就比較好理解。關于這些經典計算案例,在本科生使用的國際貿易學教材中基本都有。
根據筆者多年教授經濟地理學課程的經歷和對國內同行教學現狀的了解,在現有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環節中,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學課時的壓縮、師生野外出行的安全考慮、實習實踐經費短缺和當下疫情影響等,都決定了經濟地理學課程理論講授不飽滿、野外實踐更缺乏這一現狀。要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和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對接是一個較好的思路。武漢大學將經濟地理學課程名稱確定為經濟地理學與區域規劃,直接釋義出學生要學的原理(知識)和應具有的應用能力,為學術界、更為應用部門和社會所認同和理解[2]引言。
在區域問題研究中,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區域科學等課程側重于理論研究,而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綜合性更強,更著重于區域規劃實踐。經濟地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就是區域規劃問題[2]引言。在崔功豪等編著的《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三版)[19]課程教材中,約有1/3的篇幅是經濟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這些知識是規劃類課程的理論基礎,即區域分析??梢赃@樣理解,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是在經濟地理學已經選擇出某一空間,解決了何地生產的問題之后,再對這個區域進行分析和規劃,目的都是為了這個區域更好的發展。從這一關系可以看出,經濟地理學側重于經濟活動空間的理論研究,而區域分析與規劃則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兩者有效對接,即能實現理論聯系實際之功效,可以更好地把文章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具體而言,以《經濟地理學》第七章第二節區域產業結構為例,本部分內容重點在于講解區域產業結構的模式、演進及其合理性評價,理論性非常強,學生學習過程中覺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應用更無從談起。但在《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十章區域產業規劃布局中,除了講授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和產業結構優化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外,重點講授了一二三產業的規劃布局。在具體講授過程中,結合縣域規劃中產業規劃布局案例的講解,效果較好。其他關聯章節均可作類似處理。此外,也可在室內組織學生自己作一些比較基礎的產業布局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等,通過經典規劃案例的解讀,有效解決經濟地理學課程實踐不足的問題。
和經濟地理學課程一樣,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也是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必修和核心課程,同時還是區域地理的方法論課程,兩門課程內容的重復率較高(表2)。在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中,區域分析部分其實就是經濟地理學中的大部分基礎理論。區域分析部分包含的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條件、經濟社會背景、技術支持條件、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區位論、區域發展的基礎理論、區域發展戰略等內容,均在經濟地理學課程內容體系中存在。崔功豪的《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三版)教材共有15章66節,其中有6章23節與李小建的《經濟地理學》(第三版)教材內容重復,分別占總章、節的40%和35%。建議在做經濟地理學和區域分析與規劃兩門課程的課程大綱時,要提前作好協調,以免重復授課,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表2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和《經濟地理學》課程教材重復內容比較
本研究認為,現有經濟地理學課程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除了前述原因外,還可能與師生沒能很好地掌握相關研究方法與工具有關。李小建的《經濟地理學》(第三版)教材的第十一章專門講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內容涉及企業調查及分析方法、數量分析方法和GIS分析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大多僅提要求而并不講授,一則其他相關專業課有講授,另則由于課時較少和任課老師的知識背景、知識結構等原因,無法保證能講授這部分內容。雖然這些方法類課程會在其他專業課講授,但如果出現經濟地理學課程和這些方法類課程在教學時間安排上的銜接問題,如經濟地理學先講授而這些方法類課程后講授,則學生就無法將這些方法應用到經濟地理學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中。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全面走向了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內容的新時代。在我國大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的背景下,現在的經濟地理學,不應只局限于講授理論,而應面向實際解決問題。為此,應圍繞解決經濟地理學中的基本問題,如產業地理集中與地區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及其收斂性、區域知識生產及其溢出性、空間互動模型分析,以及區域經濟空間格局、影響范圍、影響因素分析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ArcGIS和GeoDA等具有空間分析功能的軟件工具,以解決單純依靠SPSS和EViews等軟件工具不能解決的問題。即便任課教師自己不能全部熟練掌握這些工具,也可開展團隊合作,與其他教師合作教學,以提高學生處理實際經濟地理問題的能力。至少,任課教師應知道這些方法在經濟地理學實踐中的應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學、去做。
另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也是區域經濟可視化表達的一個重要工具[15]。經濟地理學雖以理論教學為主,但它主要研究經濟活動空間和區位問題,其空間分布和空間信息通過圖表解譯與地圖繪制,實現直觀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及運用地理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遙感影像數據能迅速及時地獲取大量準確客觀的區域發展信息,為經濟地理學的區域教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更為廣闊的領域[18]294。建議講授計量地理學、GIS和遙感技術的老師與從事經濟地理學教學的師生相互學習、密切協作、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