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莉
摘要: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容易形成一種慣性思維,那就是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外界的“光環”之上。當環境改變或遇到“風浪”時,光環消失了,孩子就容易對自我全盤否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打破“壞蘋果”效應,不要因為一件事的發生就泛化或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鼓勵行為”而非“表揚結果”,真誠客觀地肯定孩子努力過程中的行為;“共情回應”而非“道理說教”,給與孩子關愛和理解;“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順應孩子成長的需要。如此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尊重;鼓勵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4-0068-03
一天早上,我們學校一位高一年級的班主任和我通電話,說他們班的一個學生在期中考試前幾天就以頭疼為由請假在家,家長帶他到醫院,醫生卻沒檢查出什么明顯的生理問題。孩子每天在家就是睡覺,也沒有參加期中考試,考試過去一個星期了依然不愿上學。老師去家訪,孩子躺在床上面朝墻壁,不愿和老師交流,家長在旁邊急得直流眼淚,不知道怎么辦。
據家訪老師說,這個孩子在高一的第一次月考中考得不太理想,之后學習狀態就不太好,不像以前那么努力,作業有時也不交,后來便出現了上述情況。很顯然,這個孩子是因為進入高中后學習落差的問題出現厭學心理。我校是省重點高中,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是班級或者學校的尖子,有很多光環在身,等他們進入了高中,發現這種優勢沒有了,就會出現心理落差。一些學生會調整這一落差,但也會有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調整,當“光環”失落之后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此一蹶不振,消極度日。如何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風浪能勇敢前行,而不是一挫就倒呢?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嘗試。
一、打破“壞蘋果”效應
什么是“壞蘋果”效應?武志紅老師認為,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將“好蘋果”和“壞蘋果”捆在一起,結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蘋果”也逐漸變成了“壞蘋果”。例如,家長常說“如果你現在不學習,將來你就一無所成”“如果你高考考砸了,你一輩子就完了”“如果你考不到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等等。也就是說,家長習慣將一件事的后果延伸到生活的其他事件中,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孩子逐漸形成了因一件壞事的發生就覺得整個人或人生是糟糕至極的思維模式。
前一段時間,大連理工大學一名研究生因做實驗失敗自殺身亡,震驚全國。這名學生在遺書中說,因為做實驗失敗,他覺得自己是個廢物。很顯然,這就是“壞蘋果”效應,因一件事失敗就對自己全面否定。他的這一思維模式不是在當下的事件中才形成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次,當“最后一根稻草”出現時,這種思維模式就壓垮了他。
因此,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盡力避免“壞蘋果”效應。當孩子表現不佳或犯錯誤時,家長應就事論事,不要將一時之錯泛化或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就覺得未來毫無希望,進而破罐破摔。
二、“鼓勵行為”而非“表揚結果”
自從賞識教育的理念出來以后,家長們對孩子的表揚增多了,特別是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長會毫不吝嗇地說:“你真棒!你很聰明!”孩子聽到表揚后自然很開心。但隨著表揚的增多,有些孩子只愿聽好聽的話,不愿意聽建議或指導類的話,如果沒有得到表揚就會不開心。當遇到困難時,不愿意嘗試解決,害怕出現錯誤。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狀況,就是因為如果我們總是表揚結果,孩子就容易將自我的價值感建立在結果之上。當他做得好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是不錯的;當做得不好時,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很失敗,而生活中沒有人喜歡被否定。因此,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逃避而不是去嘗試。
相反,如果家長更多地鼓勵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就會把眼光盯在自己的行為或努力的過程中。比如,當孩子認真寫完了一頁生字時,家長可以說:“我看到你剛才很仔細地一筆一畫地寫,覺得你很了不起。”這種評價會讓孩子對自己仔細、認真的行為印象深刻,同時他也接收到了來自家長的肯定,以后再寫生字時,他也更愿意認真地寫。他的自我價值感是建立在行為方式上的。當他遇到困難時,就更容易努力去嘗試和探索,因為他內心已經有了一個評價模式:努力的自己是很了不起的。
因此,真正的鼓勵并不是簡單地說“你真棒”,而是真誠客觀地肯定孩子努力過程中的行為。只有這樣,家長的鼓勵對孩子才能起到長遠而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共情回應”而非“道理說教”
當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用正確的道理來教育孩子,或立即給孩子一些建議,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把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甚至會導致親子關系更加緊張。曾經有個學生因學習問題前來咨詢,他說:“當我對我媽媽講我物理學不會的時候,我媽媽馬上說‘我來聯系輔導班,你是要一對一的,還是要上大課?”他感覺很無力,什么話都不想說了。媽媽卻覺得孩子太情緒化、太無理取鬧了。
其實,當孩子向我們吐苦水的時候,他只是需要有人看見他的煩惱和痛苦,此時他需要的不是道理或者建議,他只是想要被看見,而看見就是療愈的開始。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當我們向朋友吐槽時,朋友只是靜靜地聆聽,間或點頭并“嗯”一下,我們心里就舒服多了,但如果朋友上來就給我們很多正確的道理或建議,我們立刻就不想說話了。但當我們吐槽過后,對方再說一些建議,我們是很樂意接受的。
如何讓孩子感覺到被看見呢?那就是要用共情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在學習物理的時候遇到困難,家長可以說“看起來物理挺難的,感覺你學得很痛苦”,孩子說“是的”,然后就會繼續說下去,在說的過程中也許他自己就會想到一些方法。也就是說,當家長的回應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被看見了,幫助就已經開始了。有一次,我的孩子在學習彈鋼琴時遇到了比較難的曲子,練習的時候總是想回避,我走過去看了一下,然后說:“這首曲子看起來挺難的?!彼f:“是的,我彈不好。”我坐下來試著彈了一下,然后說:“嗯,我也彈不好,怎么辦呢?”我裝作苦思冥想,說:“要不我就只彈第一小節吧,把這個練熟了再彈第二小節,看看這樣會不會好點?”就這樣,當我彈完第一節的時候,孩子說:“我也來試試。”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后,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p>
四、“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之后的感受都是不舒服的。孩子內心有這種不舒服的感受之后需要一個出口,需要一個安全的容器來承載和接納他的負面情緒。如果家長表現得比孩子還要焦慮,還要不知所措,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挫折是非常大的,是難以跨越的。成熟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就很有底氣,他能冷靜、淡定地對待孩子出現的問題,用自己的冷靜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這沒什么大不了的。當問題的難度在心里被弱化,情緒的溫度便降下來,而人在冷靜的時候,好的辦法就更容易被找出來。那么,家長的這種底氣從何處來?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边@句話的意思就是真正的愛,應該讓孩子按照他所能成為的樣子去發展,而不是按照家長的意愿塑造他。生活中,家長很多時候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家長內心所期待的標準,由此激發出了家長內在的焦慮。當家長很焦慮時,就不能客觀看待孩子的表現,甚至會夸大問題的嚴重性,讓孩子感覺自己很糟糕。如果家長能夠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欲,不是強求孩子一定達到自己所認為的某個程度,而是按照孩子所能成長的方向和水平去衡量,就更容易站在孩子的立場,客觀地評價他的表現。這樣,即使孩子表現得不好,也更容易接納并冷靜地指出他努力的方向。
因此,家長要學會覺察自己內心的期待是否順應孩子成長的需要,二者一致性越高,家長的接納力和承載力就越強。當家長能夠接納時,才能成為孩子吸取安全和力量的心錨。所以,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底氣的家長,只有這樣,當孩子遇到一些風浪的時候,你的底氣才能穩穩托住孩子。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