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臨靜
【摘? ? 要】科學是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領學生探索科學、自然以及了解天文地理、現實社會的關鍵渠道。然而就現階段教學情況來看,淺層學習層見疊出,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積極革新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以期提高整體教學實效,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基于此,以下就將小學科學教學作為載體,著重分析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方法,希望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7-0173-02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eep Learning
(Ximen Primary School, Yongan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GAO Linjing
【Abstract】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system and a key channel to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science, nature, and understand astronomy, geography, and the real society.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t this stage, shallow learning levels are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is situation, teachers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innovate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nsciously gui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develop in-depth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will us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as a carrier,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eep learn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words】Elementary Science;Classroom teaching;Deep learning
在以往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即部分教師占據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在此模式下,學生的思路通常都是在教師的帶領下活動的,一旦失去了教師的引導,他們就會顧此失彼、窮于應付。可以說,這樣的灌輸式教學會極大程度上阻礙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喪失對科學這門課程的興趣,最終不愿意再參與進來。在此情形下,培養學生深度學習就顯得尤為關鍵了。那么,在實際的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夠將深度學習落到實處呢?具體如下。
一、構建趣味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一旦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不必教師督促,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科學學習中,轉變以往被動學習的尷尬局面。另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際上也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而興趣在這項工作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結合具體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構建具有趣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科學這門課程的樂趣與魅力所在,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全身心融入科學課堂。那么,如何構建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呢?生活情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深度學習,實際上是對科學展開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尋找科學知識的根源。而生活正是科學的“源頭”,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聲音”中的“聲音的傳播”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并未直接引申出本節課的內容,而是給學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手機、座機,讓學生進行觀察。接著,讓學生說說上述物件的功能、用途等。當學生闡述完畢后,教師繼續引導:“你正要打電話,但是電話沒電了(外出,且沒有充電器),這時你該怎么辦?”可以發現的是,大多數學生面露難色,教室鴉雀無聲。為了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教師告知學生,有一種神奇的電話,不用充電就可以完成工作。對于這種說法,學生半信半疑。此時,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土電話”呈現出來,并且進行簡單的介紹。最后,再引申出本節課的內容:“同學們,實際上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就和這個‘土電話有關,只要大家認真學習,也能夠做出‘土電話!”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被點燃,這就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整合教學資源,增強學習決心
科學是一門以探究為主的課程,良好的教學資源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決心,促使學生以高昂的情緒投入科學學習、探究中,從而更加順利地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培養學生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在依照新課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調整、增設有實用價值的教學資源、素材,由此為深度教學的開展助力,讓學生從中獲得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材料”中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提前對教學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具體來說,除了基礎知識的講授以外,教師還增設了深入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相關的內容。在教學器材的選擇上,教師不僅保留了教材中提到的材料,還選擇了橡皮泥、玻璃瓶等相同體積的材料。對于拓展教學這一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了一些沉浮原理在現實中的運用實例。又如:在教學“磁鐵”中的“磁鐵有磁性”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如若教師給學生展示磁鐵,并讓學生把玩,很難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此,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具有引導性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觀察磁鐵,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彌補學生基礎知識的不足,還有利于學生清晰思路的形成。以上調整、優化,彰顯了科學課程的核心,為學生深度學習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巧用語言藝術,間接促使反思
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注意到一點,即應當盡可能地運用語言藝術,有層次、有規律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呈現,縮減廢話,避免學生受到影響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對于改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深度學習極為關鍵。例如:在教學“光”中的“光是怎樣傳播的”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一邊進行案例的展示,一邊進行光折射原理的講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把握,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光現象的了解。當然,在上述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增加具有啟發意味的語言,引領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探究,感知科學知識的內涵。除此以外,在自主探究環節,教師不能完全不顧學生,而是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向,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予以引導、幫助,確保學生順利完成知識探究,并間接促使學生反思自我,加以改正,進而不斷完善自我,促進自我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培養學生深度學習,是推動科學教學事業進程的有力舉措,更是強化教學實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必由之舉,值得受到充分重視。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學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其真正落到實處,以此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高效的科學課堂。具體來說,可以從構建趣味情境,激發探究欲望;整合教學資源,增強學習決心;巧用語言藝術,間接促使反思三個方面入手,帶領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收獲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注:本文為三明市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深度學習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YKT-2006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谷靈華.基于數據分析下的小學生科學深度學習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08).
[2]劉洋.推動學習方式轉變,打造兒童“看得見”的課堂——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可視化教學實踐改進[J].小學教學研究,2019(31).
[3]陸黎峰.發展思維 助力創新——小學科學深度學習習慣培養策略探究[J].科普童話,2018(26).
[4]朱宏.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方式之變革[J].啟迪與智慧(下半月.兒童版),2020(02).
[5]李飛.例談小學科學課堂深度學習的實施策略[J].廣西教育A(小教版),2019(12).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