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
[摘 要] 校園文化活動是新時代推進職業教育育人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打通職業教育課程、學科和實踐活動之間的壁壘,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職業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活動育人;校園文化;職業教育;育人模式
文化能夠滋養人的心靈,涵育人的德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也得到了快速地推進。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否適應時代和市場的要求,與學校文化建設密切相關。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輸出現代化的技術型人才。探尋新時代校園文化活動育人模式,打通職業教育課程、學科和實踐活動之間的壁壘,可以用潛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進而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貢獻力量。
一、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價值與功能
校園文化活動育人是建立在文化和生活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教育即生活”,學生的本能生長離不開生活,生活就是其生長社會性的展現。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教育學生如何學以及怎樣做。教育學是以師生的活動為中心的。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其突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時代精神,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方面,校園文化活動包含著育人功能。校園文化的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反映出學校的風氣和教師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于學生的思想規范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有著深刻的影響。文化活動育人包含了育人模式和自主成長模式兩個部分,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有著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建設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的行為,在文化活動中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
另一方面,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專業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有著補充調節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加強校內和社會的連接,可將校內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是學生與社會溝通的橋梁。通過社會實踐、職業實習,學生能夠在實踐和實習中應用所學,提高思維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了解,加深社會、市場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實際需求,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這對于教與學來說有著實際而深遠的意義。同時,校園文化活動對塑造學生品德也很有幫助。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抓典型,樹新風”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以生活中各項活動為載體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也緩解了對抽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壓力,提高了人際技能、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參與的主體也多起來。由于校園文化活動的門檻不高,以滿足學生物質于文明需求的意義的活動不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活動內容與課程關聯性弱,主題不明確,檔次較低
培養目標的落實需要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循環上升的過程。活動的內容,要以獲得經驗和最新的信息為主要任務,以掌握間接的經驗為主要任務,同文化和技術的積累發生直接的聯系。目前,很多中職學校都是進行常規化的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檔次也停留在低層次水平,文體類的活動居多,活動的內容與所學專業脫鉤,注重娛樂性,主題不明確,具有實際價值的活動組織的很少,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不大。
(二)學校經費投入有限,校園文化活動商業氣氛明顯
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宣傳和文化建設的載體,可以通過師生從參與,是可以直接反映學風和師生精神面貌的主要形式。目前盡管一些中等職業學校開始重視文化活動的開展,打造特色的校園文化,但投入十分有限。在人力的投資和經費的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般的文化活動由團委教師和輔導教師組織安排,專業的教師不太重視活動的開展,忙于教學和技術能力的突破,對于文化活動參與較少;而文化活動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的管理費用、團委敬畏或者對接外聯的商業贊助。商業的贊助參與,活動必然是以其宣傳和銷售為主要目的,文化活動的商業氛圍過于濃厚,自然會淡化其教育培養的功能,同時也會深刻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三)校園文化活動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育人實效性較弱
一般文化活動由設計、執行、監督和反饋等環節組成。當前,一些學校的文化活動開展未曾經過精心的設計、布局、做好資源的分配,組織設計的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暢,始終以學校為主體,以活動贊助單位為主體,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不適合中職的學生。因而,執行起來漏洞百出,問題扎堆,一些學生干部由于經驗欠缺,又得不到經驗豐富的指導人員的指導,活動協調不到位導致活動缺乏科學性,更加難以達成教育的實效性。
三、校園文化活動育人模式構建與實施路徑
(一)課程主導,整合資源,以活動主題為支撐
以課程為重點,以思政為主導,學校應加大改革力度,保證文化活動那個朝著規范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充分考慮在校師生的現實情況和特點,整合資源完善活動的管理體系。從文化活動的開展入手,做好統籌和分工合作在文化活動開展之前做好設計,并結合課程思政、融入科學育人的理念,并突破傳統的活動形式,構建系列活動主題,以主題為支撐,將美育、德育等理念融入活動中。引導和優化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胡寶星職業學校通過引入創新元素,積極創建活力校園、科技創新校園、打造文明書香校園等主題活動,引領學生連續多年在職業大賽、國際青少年科學發現影像大賽等國內外大賽中獲得驕人成績。
(二)綜合融通,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作用
由學校統籌組織,由團委負責,學生自主管理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并加大資金和人員的投入,淡化商業贊助,樹立學校的文化品牌。鼓勵師生發揮特長,將主題的教育活動、團日活動、生活會議與當前的時事熱點相結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把文化活動育人作為師生搭建自我提升和發展的舞臺,幫助師生展現才、發現自我。近年來,胡寶星職業學校就開展了“厚文化杯”的創業大賽、“青年大學習”五四主題團日活動、“守教育初心,迎祖國華誕”的教師演講比賽、“金秋團圓紅動中國”短視頻大賽等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構建和豐富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在文化活動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師生整體風貌的提升。
(三)實踐體驗,文化育人融入志愿服務中
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以社會為課堂,開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和體驗活動。它能幫助加強學生于社會的聯系和溝通,讓中職學生認識現實社會,感受到社會發展的變化,通過親身實踐,去體驗和領會生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群體和個人。實踐的體驗,能使學生的增強你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責任感、使命感,實現理想信念向現實的轉化,做到實事求是,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起踏實工作的優良品質。要使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價值最大化,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更需要學生、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積極聯系社會資源,打造良好的教育實踐環境,將社會實踐資源轉化為校園的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師生加入志愿服務中去,融文化育人于校園活動中,才能真正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跑出職業教育的“加速度”。
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形式多樣、積極健康的文化育人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為師生提供方向性的思想引導和引領,是新時代“立德樹人”開展職業教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和手段。校園文化活動是一個系統性的復雜工程,中等職業學校應注重學生人格的培育,以“文化育人”為中心,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文化的力量鑄魂育人,構建新時代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才能實現學校跨越式的發展,才能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新型勞動人才,為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劉燦勇,張敏.活動育人,跑出素質教育的“加速度”[J].山東教育.2020(4):15-16.
[2]李亮.中職學校拓展訓練活動的育人功能研究[J].職業,2017(30).
[3]陳向明,胡紅英.堅持活動育人促進自主成長[J].中國德育,2020(3):67-69.
[4]桂陽玲.多元活動育人,提升學生素養[J].教師,2019(3):14.
[5]“活動育人”在職業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運用[J].職教通訊,2017(14):74-76.
[6]遲淑清.論蘊含于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09-110.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