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月
摘 ?要: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促進大班幼兒深度學習顯現(xiàn)出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篇文章主要從必要性和現(xiàn)狀兩個方面對文本課題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大班幼兒;深度學習;樂學理念;游戲活動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在新課改各項具體措施不斷得以落實的前提之下,大班幼兒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應當不斷跟隨時代潮流,革新教育理念,采取先進的教學方式。游戲化教學方式及活動的開展符合大班幼兒身心成長特點,有利于在引導大班幼兒在參與自主性游戲活動的過程當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xiàn)深度學習。進而從中培養(yǎng)包括合作能力在內(nèi)的社會性品質(zhì),初步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學習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為今后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促進大班幼兒深度學習的必要性
(一)符合大班幼兒身心成長特點
深度學習的基礎是快樂學習。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理念中強調(diào)寓教于樂。在教學方式上多鼓勵使用游戲性教學法。陶行知先生有言:"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這恰恰符合中大班幼兒的身心成長特點:在中大班學習階段,大班幼兒的活潑好動天性還比較明顯。為了將其注意力更好地引入到課堂學習上,實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可以將游戲與教學相結合。借助游戲活動使大班幼兒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使其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上的積累以及情感上的陶冶,進而在參與自主性游戲活動的過程當中獲得社會性品質(zhì)的塑造。
(二)幫助大班幼兒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在引導中大班幼兒參與有深度學習活動的過程當中,不僅可以使大班幼兒體會到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從而調(diào)動起參與大班幼兒園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今后的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初步培養(yǎng)起學習能力。其中,游戲自主性游戲活動作為一項集體性活動,引導中大班幼兒參與其中時,可以培養(yǎng)其社會性品質(zhì),也就是集體參與感及榮譽感。有利于培養(yǎng)大班幼兒與人交流交往能力,為今后集體性學習及生活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前提下,幫助大班幼兒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二、促進大班幼兒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轉變教師傳統(tǒng)觀念 推進新式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民主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學習地位。其曾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一書當中提出在兒童教學階段應當充分挖掘其創(chuàng)造力。而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在開展大班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也應當將這一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并加以貫徹落實。也就是說,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其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積極主動的融入到課堂學習當中。跟隨教師的引導,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充分思考,同時運用發(fā)散性思維開展合理的想象。尤其游戲化和大班幼兒園教育的結合首要攻克的難點,在于轉變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要讓教師們客觀認識到游戲在大班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以及推進游戲化和大班幼兒園教學的融合,實現(xiàn)寓教于樂目標的重要性。具體措施首先要求廣大大班幼兒教師們深入了解國家對大班幼兒教育的新政策,深入學習書面文件當中提及的游戲化相關內(nèi)容,尤其要深入把握指南背景下對于培養(yǎng)大班幼兒五大領域學習素養(yǎng)的要求;其次教師們應當從自我角度轉變對大班幼兒教育的傳統(tǒng)觀念認知,要牢牢把握核心教學脈絡,使孩子們在掌握基礎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完成能力的提升,同時要以游戲的方式帶動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二)提升教師專業(yè)教學水平 強化游戲化教學內(nèi)容能力
大班幼兒園課程的品質(zhì),深度學習課程的推進離不開教師教學觀念的轉化,離不開教師專業(yè)意識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換言之,深度學習與大班幼兒教育的融合,也是教師完成自我提升的一個過程。從園方來說,要積極鼓勵和建設園區(qū)師資力量的建設,通過外聘或者安排園區(qū)教師出去培訓的方式,使大班幼兒園教師能夠與時俱進,接受最新的課程培訓;也可以聘請相關專家來園區(qū),結合園區(qū)的實際大班幼兒教育開展狀況,來為園區(qū)教師量身打造培訓課程,并形成視頻保存,以供大家觀摩學習;政府方面要積極組織和促成第三方課程培訓機構同大班幼兒園的合作,提高大班幼兒園教育深度學習課程的水準;最后,教師也應當具備自我提升的“充電”意識,利于課余時間主動參與各類形式的大班幼兒園深度學習教育的培訓,力求自己能夠為大班幼兒們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且有趣味的課程。
(三)家園共育微課程
就家園共育微課堂的錄制及推廣來看,可以以微課堂錄制的形式向家長介紹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程序。同時,向其宣傳育兒思想及先進的教育方法。這是因為,家長的育兒思想決定其引導孩子成長做出的行為選擇。只有引導家長的育兒思想與時俱進,與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指導思想保持一致,可以使得教育學生的效率和效果得以提升。當然,也可以鼓勵家長作為微課堂的主角錄制有教育意義的視頻給學生觀看,增強教育效果。這樣一來,家長可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當中,更好更加貼切的了解孩子成長的心理成長變化特點,從而在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可以對癥下藥。孩子也可以在這一過程當中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關心和引導,從而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習意識,在成長的路上少走彎路。
教室可以架到空中,學習重心移到家庭,教師可以是孩子的學習指導老師或網(wǎng)絡服務教師。家長則成了孩子線上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者,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在空中搭建家園共育的平臺,家園牽手,積極互動,在網(wǎng)絡實現(xiàn)家園共育的目的,這同樣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因此,在開展家園共育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統(tǒng)籌利用所具有的網(wǎng)絡資源來開展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在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利用網(wǎng)絡圖片,視頻等等,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象,提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開展家園共育活動時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軟件架起家園溝通的橋梁。為此,可以推動開展親子活動,引導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家庭體育,親子互動,讓身體“動”起來
學校在每天的線上教學內(nèi)容中推送室內(nèi)鍛煉視頻,開展家長與孩子同做健身操,同打小球賽,同行健步走,互比棋類賽等活動。讓全家身心愉悅,精神明亮,以強大的生命力、免疫力,戰(zhàn)勝疫魔的挑戰(zhàn)。
(2)組織家庭閱讀,親子同讀,讓眼睛“亮”起來
建議家長與孩子共讀經(jīng)典,各班推薦經(jīng)典書目,定期在班級群開展讀書分享,交流體會。并在班級群推薦家庭教育書籍有聲讀物,引導家長思考如何親近年輕一代,了解孩子,走進孩子,和孩子做朋友,更好的引導和陪伴他們。
(3)嘗試家庭欣賞,親子共賞,讓心靈“美”起來
建議家長空閑時與孩子一起欣賞音樂,品味戲劇,賞析名畫,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性情。學校推送優(yōu)秀紀錄片和經(jīng)典影片,號召家長與孩子共同觀賞,既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培養(yǎng)了共同的志趣,讓家庭生出一派新氣息。
(四)合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
在開展課堂教育教學活動時,充分開發(fā)利用相關課程資源是一項重要舉措。而課程資源對不僅限于教材或者相關的輔導資料,還包括其它眾多的課程資源,如廣播影視節(jié)目。幼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充分將這一課程資源應用到課程教學當中,一方面廣播影視節(jié)目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自覺主動地融入到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另一方面,廣播影視節(jié)目當中蘊含著豐富而多樣的學科知識,可以對幼兒學習能力的提高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現(xiàn)家校合作的過程當中,家長可以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以及遵循幼師的指導,引導幼兒在家觀看廣播影視節(jié)目并進行模仿制作等學習活動。
除此之外,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因素融入兒童繪本誦讀活動開展過程當中。主要注意的是,不應當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應當充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時代背景以及文化內(nèi)涵,有效發(fā)揮其對于兒童的美德教化作用。舉例來講,在利用以紅色、藍色等為主的故宮色彩因素來開展兒童繪本誦讀活動時,可以加入對于故宮歷史發(fā)展以及審美背景的相關內(nèi)容的介紹,以此來幫助兒童進行理解和欣賞,同時增加兒童對于歷史性知識的積累。在利用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畫面融入兒童繪本誦讀活動時,不應當只注重對其中的人物形象及舞蹈動作照搬照抄。而應當理解和把握舞蹈動作背后的藝術發(fā)展特點,并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當中進行解說。
使兒童充分感悟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厚重性及傳承性,以及其在不同的時代所具有的不同的特征。從而可以使得兒童在學習繪本的過程當中,可以對我國歷史的發(fā)展有更加具象的理解和把握,進而從中獲得思想品德上的啟發(fā)和培養(yǎng)。
結語
學前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于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響作用。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以及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導之下,推動幼兒全面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為此,應當著力推動大班幼兒深度學習活動的開展,從而在增加幼兒知識積累,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同時,使其獲得正確思想道德觀的塑造。
參考文獻:
[1]王文靜.創(chuàng)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基于設計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5.
[2]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4(07).
[3]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nèi)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11、21.
[4]趙成學.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4(06):194-195.
[5]康知芳.應用多媒體教學應堅持“四項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18(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