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梅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生成并運用語言練習策略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其中,如何生成語言練習策略是前提,深入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教學目標是生成語言練習策略的基礎;關注學情是生成有效地語言練習策略的依據;實現課程目標是生成語言練習策略的目的;最后,還應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內容來生成系列的語言練習活動。如何運用語言練習策略是關鍵。在運用語言練習策略時應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實際生成,抓住訓練時機,將語言練習落到實處。還要通過語言練習策略將讀與寫相結合,將片段寫作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使其成為常態,以品讀鑒賞名家名篇的文章為契機來促進寫作,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生成;運用;語言練習策略;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拓展與應用
引言:語言練習策略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徹底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由教師設計緊扣文本解讀的語言練習活動,引導學生走進教師創設的語言情景,在學生完成語言練習活動的過程中既深入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又由課內文本的感受與鑒賞拓展延伸到相關文本,從而探索并思考相似文本的語言運用的一般規律,且在實際的表達和寫作中加以運用和創新。這種語言練習策略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的高中語文課程目標(即“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方面獲得發展:積累和整合、感受和鑒賞、思考和領悟、應用和拓展、發展和創新”)恰好是相符的。
一、如何生成語言練習策略
(一)深入解讀文本,把握本文的教學目標是生成語言練習策略的基礎。
要想生成有效地語言練習策略首先應精讀文本,吃透文本,小到字句意思、大到寫作手法、文章主題、文章結構等都要了然于胸,只有這樣,你預設生成的語言練習策略才是緊扣文本重難點,有明確目的性的訓練,而不是毫無目的空有形式沒有意義的活動。比如針對《蜀道難》這篇文章,教學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把握李白詩歌雄奇豪放的語言魅力,因此,我設置的第一個語言活動是讓學生把開篇的三個語氣詞“噫吁嚱”替換成現代漢語最普通的“唉”“啊”這樣的語氣詞,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三個語氣詞加強驚嘆語氣的語言效果。然后又讓學生聯系實際,將“噫吁嚱”換成方言語氣詞來感受,一下就將學生帶入了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學生又體會了不同語氣詞的魅力所在。最后,又讓同學仿寫“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幾句詩文,要求贊嘆的內容換成家鄉的山水風物,同時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在學完全篇文章后,我還要求同學們進一步學習李白全詩運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句詩貫穿全篇,反復詠嘆,同時形成詩意轉折的這種寫作方式,再次以家鄉的山水風物為吟詠對象將之前的仿寫擴展成側重不同的三段內容,再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積極投入。可見深入解讀文本內容和教學目標是生成有效地語言練習策略的基礎。
(二)關注學情是生成有效地語言練習策略的依據。
將文本吃透并掌握文本的教學目標是生成語言練習策略的基礎,但如果忽略了本校學生乃至不同班級的學情,這樣的語言練習策略只能對一部分同學有意義,對另一部分學生必然流于過場。比如學習《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我依據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習本文運用多種手法來描寫景物和教學目標之二學習本文由情到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我依次設置了以下語言訓練的任務群:一是重點分析文章寫景的3、4、5段,讓學生探討感悟寫景句用詞的妙處,二是任意寫一個通感的句子,三是運用通感這一手法來描寫某一景物,四是運用兩種以上的手法來寫一個寫景的片段,五是學習《荷塘月色》的行文結構,課后布置寫景抒情散文的寫作,要求按照“心境—去往某地路上的心境—由情到景,到達某地后所見到的景—離開某地后路上的所想所感—再寫心境與開頭呼應”這樣的行文思路去寫。在實驗班,對于由文本的感悟鑒賞到文本之外的相關語言訓練,學生都很積極,且當堂生成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文段。而在語言表達相對較弱的平行班,對單個句子和片段的練習尚可,但課外的寫作訓練則徒有形式,感悟千篇一律,寫景句生搬硬套,且抄襲網絡文章的現象嚴重,沒有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因此,在生成設置語言練習策略時一定要根據學生語言領悟和表達能力的優劣來設置生成難度不同的語言練習活動。
(三)實現課程目標是生成語言練習策略的目的。
以前的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只側重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和鑒賞,而忽略了由這一篇文本拓展到文體或內容相關的文本,只側重于理解、積累,而忽略了思考領悟和對文本寫法在實際表達寫作中的應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了高中語文課程目標:“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方面獲得發展:積累和整合、感受和鑒賞、思考和領悟、應用和拓展、發展和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成語言練習策略時不能僅局限于對某一篇文本的感悟鑒賞和零碎知識的積累,只關注前兩個目標,同時要兼顧課程目標中后三個目標的實現,把后三個目標融入具體的語言訓練活動中。比如多設置一些仿寫句子,仿寫某一片段的訓練,或者評價文本中某一人物的思維訓練。再如學習了必修一的《沁園春·長沙》《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荊軻刺秦》這幾篇文章后,雖然這幾篇文章時代不同,寫作的人物不同甚至文體也不同,但所寫人物的精神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也可以成為以后我們寫作的素材,所以學完這四篇課文時,我都布置了類似的作業,如寫一副對聯評價文中人物,還有選擇一個中心話題譬如愛國、責任心、勇氣等寫一段評價性的文字。
(四)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內容來生成系列的語言練習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每一篇都運用不同的語言練習策略,不免顯得多而雜亂無章,學生們會疲于應付,對每個語言練習活動只是淺嘗輒止。如果以不同文體、不同內容為依據形成系列性的語言練習任務群,學生則會由淺入深,強化某類語言感悟及運用能力。比如針對詩歌這一文體,要求學生學會鑒賞其中的關鍵字詞,體悟其妙處。為此,我在每篇詩歌的學習中都設置了替換關鍵字詞對比與原文的不同這一語言練習環節。如《沁園春·長沙》一文中的漫江碧透的“漫”能否換成“滿”字?鷹擊長空的“擊”能否換成“飛”字?魚翔淺底的“翔”能否換成“游”字?“潛”能否換成“淺”字?再如《再別康橋》中的“金柳”這一意象能否替換為“松樹”或“沙棗樹”?“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中的“水草”這一意象能否換成“魚兒”或“一棵樹”?再如《歸園田居》中,“方宅十余畝”一句中的概數“十余”能否換成確數?“曖曖遠人村”一句中的“曖昧”能否換成“暖暖”二字?雞鳴桑樹顛能否換成雞鳴“桑樹下”?狗吠深巷中的“狗”這一意象能否換成“馬”或“牛”?讓學生在感悟字詞的不同含義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煉字煉句的妙處。同時還在講解詩歌時設置了改寫寫景句這一環節,讓學生深入感悟詩中不同意境的特點。如將《沁園春·長沙》中的寫景句“漫江碧透”至“萬類霜競自由”這幾句用散文化的優美語言改寫出來,將《歸園田居》中的“榆柳蔭后檐”至“雞鳴桑樹顛”改寫成散文化的句子。這樣一種語言練習策略在同一類文體中反復訓練,可使學生對同類問題理解得更透徹。
二、如何運用語言練習策略
(一)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實際生成,抓住訓練時機,將語言練習落到實處。
在課堂上運用語言策略的目的除了聯通教與學,讓學生解讀文本有了切入點,還要使學生以本篇文章的理解感悟為依托,提升學生對這一類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語言運用與拓展能力。所以在實施語言練習策略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生成情況,抓住最佳時機,才能找到學生語言感悟與運用的薄弱點,從而真正起到提升語言能力的目的。比如我在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地體會意象和意境的特點,我讓學生選取文中的任意一個意象來仿寫一小節詩,結果學生在詩的形式上和詞語的靈動上做得很好,但空有華美的言辭,不能通過意象的描寫來突出意境特征進而傳達寫作者的心境。于是我抓住了這一問題,并以此為契機,不但限定了意象還限定了意境特點再讓學生寫作,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對于詩歌的意象、意境、情感間的關系就理解得更透徹了。
(二)通過語言練習策略將讀與寫相結合,將片段寫作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使其成為常態,以品讀鑒賞名家名篇的文章為契機來促進寫作,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通常把讀與寫割裂開來,針對必修課本中選擇的文本只限于講解感悟鑒賞,對于作文訓練則只在專門的寫作課中進行,這樣即使每學期上的作文課次數較多,也不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因為寫作訓練的次數畢竟是有限的。而如若將片段的寫作訓練融入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逐步得到提升。比如在講解《鴻門宴》時,我們在學習司馬遷描寫人物的精妙語言時,可以適時地讓學生學習司馬遷描寫樊噲出場的片段,也寫一個人物描寫的小片段。在講解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關聯詞語在傳達人物情感的妙處,我以文中的第四部分前兩段“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有向執政府請愿的事”至“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為例,先讓學生品讀感悟原文,再把其中的關聯詞語去掉讓學生比較閱讀,而后又讓學生保留關聯詞補充和自己有關的新的內容來感受關聯詞語的好處。在具體的語言訓練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寫作,大膽交流,佳作頻出,在同班同學的掌聲和我的鼓勵聲中,顯然學生們既找到了寫作的樂趣也找到了自信。可見,通過語言練習策略將讀與寫結合,以讀促寫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結束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成功運用語言練習策略,首先應關注其生成問題,生成合理有效地語言練習策略是前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是關鍵,實現課程目標則是運用語言練習策略的最終目的,只有這三方面都兼顧到,這樣的語言練習策略才是行之有效地。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運用語言練習策略實現課程目標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課題編號GS[2020]GHB213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