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也
【摘要】語文作文最基礎的課程之一,學好語文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的提升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的效率,也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如何實現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高效性課堂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現狀
(一)教學方式單一乏味
很多教師依然沿襲著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著照本宣科、填鴨式灌輸教學,學生無法產生語文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也不高。不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成績和教學實效,無法滿足新時期教學需求[1]。
(二)教師忽視學生教學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忽視學生教學主體地位,不能與學生展開互動交流,更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影響教學實效。
(三)考評體系缺乏科學全面性
有些教師應試思想嚴重,在針對學生進行的語文成績考評中,都是以分數至上為原則,不注重學生綜合素雅培養,缺乏科學全面性,無法實現良好語文教學實效。
二、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一)設置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好奇心極強,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要想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就要在課堂中構建與生活有關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導入情景:“同學們,大家在春天萬物復蘇的時候去大自然中看過嗎?這個時候的大自然是什么樣的景色呢?”進而引發同學們積極的思考和回答,在將學生引入到這篇文章的學習中來,通過找出松柏,翠竹,沃野等景物的特點,以及教師生動語言的描述,同學們仿佛真的走入到大自然中一樣,讓學生全身心的融入到語文課堂中。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多媒體進入小學課堂,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我們都知道課堂導入的重要性,良好的課堂導入,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圖片、視頻、音頻等,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能將小學生快速引入到課堂之中。比如,在學習《一面五星紅旗》這一課時,我播放短視頻《我愛你,五星紅旗》,學生聽到歌曲,看到畫面,快速安靜下來,觀看完畢學生的大腦處于活躍狀態。之后對預習內容進行提問,為什么“我”在那種狀態下,還是不愿意拿五星紅旗去換面包?五星紅旗對于我這個在外留學的學生意味著什么?小學生的好奇心往往比較強,通過設疑問的形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
(三)進行課堂互動
教師通過角色扮演以及有效的互動,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創設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眼神上的溝通,同樣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例如在“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角色的分配,讓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和劉備,調動學生參加角色扮演的活躍性,使學生深刻體會這兩個人物當時的心境和情感,才能夠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品讀。
(四)根據古詩內容改寫成白話文本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古詩內容,將其改寫成白話文敘述形式,使語言更為通俗易懂,極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及寫作水平提升,滿足素質教育需求。如在講解《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首先教師介紹了古詩創作背景《獨坐敬亭山》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表面上敘述了詩人獨自游覽敬亭山的悠然情趣,實際卻是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孤峰獨立,并寄情于山水的真實情感。隨后,教師在為學生進行詳盡講授后,引導學生進行文體改寫。
(五)開展探究性學習,建立思維導圖提高學習效果
沒有學生的參與,高效課堂教學即空談。高效學習需要兩個條件,學生主體配合與自主學習探究,另一個條件是教師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正確引導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只有在課堂上經常性地啟發學生手、口、腦并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翱翔于知識的海洋,不斷地去尋求答案,整體的狀態也最佳。對于小學生而言,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十分有益,教會學生自繪思維導圖,將整篇文章的大體脈絡整理好,他們對該文章的學習思路也更為清晰,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提升。
(六)分層教學,設問有效
分層教學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一直處于一個較為火熱的地位。正驗證了分層教學符合當前教育的發展規律。不論是處于哪一層的學生,他們在分層教學下學習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分層設問與分層作業教師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由學困生回答,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有難度的開放性的問題,由學優生回答,對于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問題,由學習中等的學生進行回答。作業也要分層,分為必做題、選做題、提高題三種類型,分別對應三類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收獲自信,通過建立自信心,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自然也會積極參與課堂,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七)行閱讀方法的訓練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其中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語境描繪的深刻之處,都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品讀,才能夠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例如在“九寨溝”這篇文章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同學們學會閱讀這篇優美的文章,通過“通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透”的閱讀方法,進行層層遞進,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九寨溝的優美風光,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所表達出來的對九寨溝的熱愛。
總結: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水平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春.在讀寫結合中構建高效語文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8,000 (008):P.67-67.
[2]陳經強.在閱讀叢林中尋寫作之幽徑——以《橋》為例淺談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J].教師,2017,14(21):99-101.
[3]徐素艷.讀寫結合的幾種病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17(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