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蕾
【摘要】在新課改政策逐漸落實并得到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教育領域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工作。《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時期皆具德育智育雙重教育功能的學科,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相關教師需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措施與方略,增強學生對此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增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本文針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法治意識教育的滲透方式以及如何真正的內化于心,達到核心素養的培養目的進行了初步探析,期望能為相關教育人員的實際工作提供助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法治意識 滲透方式 學以致用
引言
青少年的身心逐漸改變,自我意識逐步強化,是三觀以及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初中時期的課程教學,具備明顯的實效性優勢,能較好優化教育效果。相關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學生認知、精心設計,精準掌握法治認識的浸透內容辦法,讓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成為能激發學生深度思考,上課內容得到學生內心認可,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獲得感兼而有之的魅力課堂。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法治意識的意義
(一)法治教育對于依法治國理念的落實具有基礎作用
首先,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正處于青春期初中學生,這是繼嬰幼兒期后生理發育、心理成長的第二個高峰期,也是從兒童成長為成年人的過渡期。他們渴望獨立,充滿好奇,但因受認知水平、社會經驗所限,對社會認知、未來發展比較迷茫,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但不明晰。在這個階段培養正確的法治意識可令學生受益終生,教育效果也可事半功倍。只有新時代青少年的成才成長,國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方可永續蒸蒸日上。如今的法治少年,十年、二十年后,就是法治中國的建設者,是發展與復興的基礎力量。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向學生滲透法治意識教育,能夠強化學生的法治思想,使其能夠謹遵法律法規,針對青少年今后更好的走進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全面推動依法治國、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培養全社會法治意識方面到了全新高度和境界。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法治教育要從中小學抓起,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要從小培育,把法治教育列入中小學教學大綱。把培養青少年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向學生滲透法治意識教育,影響學生乃至影響他們的家庭,能有效提升全民的法治素養,對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理念,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二)法治教育對于初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法治教育在初中期間的教育課程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初中學生自我認知進一步加強,處在身心各方面都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極易遭受不良思想的侵蝕,此階段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具備關鍵性意義。教師將法治理念根植于學生的內心,防微杜漸,可以防止學生在成長過程違背法律,出現不良行為,促進學生的順利發展,降低社會在治安建設當中所投入的成本,促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法治意識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講解實際案例,深化課堂主題
老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育法治意識的過程中,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現實生活,更多的了解當前的熱點新聞,選取具備針對性、教育性的熱點案例,將其與課程內容進行深度融合,達到充實課堂教育內容,引發學生聽課興趣以及主動思考的目的。恰當的運用實際案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促使學生自主分析課程當中的法治思想與內容,并積極進行探索、討論與研究,在濃厚的思辨氛圍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教師在選取法治案例的過程中,需要確保案例內容與教學課程內容相符合,仔細分析學生在法律認知方面的情況,促使學生能夠主動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與探索,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情感思想以及法治意識。
(二)以史為鑒,合理滲透法治思想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將課堂內容作為基礎,適當的滲透一部分關于歷史方面的知識內容,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理解的深度,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強化其法治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生活在新型民主國家》這部分知識內容時,可以為學生講解民主思想的由來,以及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的提出以及推行歷史,再到今天的新型民主國家建設,讓學生構建起前輩們的努力的知識框架,形成良好的民族責任意識。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民主的探索屢屢受挫”,”有法律法令就是法治嗎?”“法治的核心是什么?”展開討論,讓學生深刻領悟,使其能夠了解樹立法治思想對于民主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思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除此以外,教師也可以針對法治意識的培養專門開展一次主題探究活動,將全班同學分為6-7個小組,每組7-8人。從秦朝開始,一直到今日,讓學生探究歷朝歷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優勢與弊端,并與當前的法治情況進行對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從典籍、網絡、電視等諸多方面搜尋資料,組內共同討論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并將最終結果進行詳細的記錄。到第二節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讓每組推選出小組發言人到講臺前發表組內的研討結果,最終由教師將各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向學生講解法治思想的重要意義以及具體課程內容。應用此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法治思想的理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意識、責任感以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法治意識培養,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應當采取合適的方法,利用實際案例、歷史知識、生活元素、體驗法治思維解決生活問題等方面的內容開展教育工作,重點強化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法治思想意識,形成良好的法治素養,為其后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參考文獻:
[1]楊陽.讓法治意識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試題與研究,2021(02):85-86.
[2]陳琳. 法治意識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