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忠
摘? ?要:在國內有關教育專家對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研究論述基礎上,石家莊市想象國際小學教育集團結合自身校情和發展目標,圍繞優化組織建構和完善管理制度、共生共享校本課程資源、打造優質教師成長共同體三個方面,通過教育資源補差、教育理念嫁接和教育發展共生三種模式的融通整合,打破小學集團化辦學過程中遇到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組織結構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辦學模式單一等管理瓶頸,積極推動集團優勢校和弱勢校之間互助相長、共生發展。
關鍵詞:小學;集團化辦學;多元辦學模式;融整
一、集團化辦學多元模式的認識分析
現如今,集團化辦學理念已逐漸成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學界的研究。孟繁華等學者在《試論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三大模式》一文中梳理出“補差”“嫁接”“共生”三種基本模式,并對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方向作出研判。補差模式以行政權力為主導,以“補短板”為主要行動邏輯,旨在通過查找差距,對由于政治、經濟資源不對等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狀況進行補償,這種模式往往發生在集團化辦學的初級階段;嫁接模式是以權威為主導,以“優化結構”為主要行動邏輯,旨在通過學校結構調整實現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規模效應,平攤改革風險,獲得學校各組織的自身發展,集團內各學校共存共榮,集團外其他學校或其他集團不能參與其中,這種模式發生在集團化辦學的中級階段;共生模式以協同作用為動力,以“自組織”為主要行動邏輯,是以每所學校自身的確立和自律為前提的共同關系,旨在促進每一所成員校、每一位師生的成長,是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高級階段,也是集團化辦學追求的理想模式。
上述三種集團化辦學模式的相關研究在辦學理念、特色文化、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資源生發、存在問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著一些尚待探索研究的問題:一是缺少共生導向下的組織建構和完善制度的研究,缺乏集團統一管理的標準和依據,致使集團化辦學出現管理結構矛盾的問題;二是缺少課程資源共生共享管理機制的研究,導致集團各成員校課程管理出現自閉性問題;三是集團化辦學模式單一,各成員校之間同質化發展傾向明顯,缺乏自身特色。基于上述問題,石家莊市想象國際小學教育集團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的科學應用,尋求一條適宜于自身發展的道路。
二、集團化辦學多元模式融整的實施策略
(一)教育資源補差
教育資源補差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育裝備,招聘擴充教師等;第二,借助優勢校的優勢以強扶弱,輸送給弱勢校幫扶資金、教學設備和優質師資等,進行教育資源的有效補給。基于此,石家莊市想象國際小學教育集團成員校在教育資源的調配中,建立起重心傾斜、循環再生、整合利用的補差模式。
一是建設投入的重心傾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集團下屬的實驗小學在改擴建前是一所單軌制小學,學校建制規模小,教學設施設備簡陋,辦學力量薄弱。與想象國際小學聯合成立教育集團后,增加教育投入,更新、擴建、完善了各種基礎設施,為集團化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可資借鑒的樣板。
二是優質師資的循環再生。優化均衡兩個校區的師資結構,從想象校區調任優秀的管理干部和學科名師擔任實驗校區的執行校長和教學副校長,引領實驗校區優質發展。引進有經驗的骨干教師,將其分散在各個年級任教,搭建起“老中青”“傳幫帶”教師成長平臺,發揮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核心骨干作用。在優質校向薄弱校輸出優質師資的同時,優質校也成為培育新師資的“溫室”,源源不斷引進和培訓新教師作為集團的補充資源,打造“補血”與 “造血”的雙循環過程。
三是外部資源的整合利用。實驗小學辦學規模驟然擴大,學生人數也從200多名劇增到1100余名,導致師資需求的缺口非常大。在不斷挖掘和優化內部師資的同時,集團還積極引進學生管樂團、合唱團指揮,古箏、圍棋、書法教師以及校園足球教練等專業的校外師資以及具有專長的家長資源作為校內師資的補充,以填補實驗小學的師資缺口。
(二)教育理念嫁接
教育理念的嫁接促進了集團化辦學兩方面的融合與發展:一方面,優質校為薄弱校提供了可以直接移植的辦學模式,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升了弱勢成員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品質;另一方面,優質校為薄弱校輸入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借助自身影響力,保持、挖掘、擴大了薄弱校的傳統辦學特色,實現了先進辦學理念和特色辦學文化的融合共生,豐富了名校的品牌內涵。
一是重構集團文化,引領價值取向的統一。集團成立后,鑒于成員校校情與文化的差異,集團以“大美想象·創見未來”為文化主題,以“擔當善為·包容自信”為核心價值觀,將想象國際小學的精神文化輸出給實驗小學的廣大師生,與實驗小學原有的文化內容進行鏈接、融合、重構、再生,成為集團內每一名教師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追求,形成更具包容性、整合性和創造性的新型集團文化,感召和引領集團全體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提升。
二是健全規章制度,保障管理標準的統一。成立集團后,學校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教職工考勤制度》《優化集團崗位設置方案》《名師工作室學科引領管理辦法》《教師崗位聘用管理辦法》《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推薦辦法》《年終考核評優評先辦法》《集團內部教師流動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為兩個校區自主管理和共生發展提供了依據標準和有力保障。
三是共生課程資源,實現教學管理的統一。集團在共生課程資源、完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各成員校統一課程設置、統一課時安排、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質量監測、統一考核評價。在引領學科發展方面,實行“名師引領制”下的學科集體教研、集體備課、集體聽評課,通過校本研修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教學管理模式。
四是協調校園環境,呈現外顯文化的統一。秉承想象國際小學“大美想象·創見未來”的文化主題,實驗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風格上與想象國際小學校園文化設計一脈相承,從想象寓意的校徽標志到萬花筒蘊意的想象之門,從辦公室文化表達到辦公室、教室的門牌設計,從教師誓詞到學生誓詞,從校歌到教師之歌,均彰顯出集團文化的和諧統一。
五是規范師生行為,促進精神風貌的統一。“五大四美”是想象國際小學教育集團師生行為的評價標準,也是師生成長的共同目標。基于此,集團分別制定出《“五大四美”想象教師成長手冊》和《“五大四美”想象少年評價手冊》,指導廣大師生成長為“大德、大智、大才、大學、大正”之師,“大愛、大智、大勇、大雅、大度”之生,塑造“心靈美、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
(三)教育發展共生
一是各成員校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實現了共同成長。集團把爭做“五大四美”想象教師作為全體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和價值追求,引領全體教師鑄就不忘初心的“魂”,為教師搭建發展成長的“臺”,在教師團隊中營造積極向上的“場”。集團積極打造以學科為單位劃分的教師成長共同體,采用“名師引領、骨干支撐、新人跟進”的教師成長策略,搭建教師專業化發展平臺,積極發揮各學科教師、名師、骨干教師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幫助年輕教師找到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實現教師隊伍的梯度成長。
二是各成員校在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實現了共生共享。石家莊市想象國際小學教育集團成立后,想象與實驗兩個校區英語、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師通力合作,邊實踐、邊積累、邊研究,先后研發出《走遍世界》《二十四節氣》《數學故事“繪”》《想象童聲》《花樣跳繩》等校本課程,為校本課程的規范化實施提供了保障,極大地豐富了薄弱校的課程資源,滿足了廣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習需求。
三是各成員校在綜合課程建設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2019年11月,圍繞“迎冬奧 冰雪運動進校園”的主題,集團成員校共同開展了《走進冰雪的世界》主題探究課程的實踐研究,引導學生從多學科角度掌握冰雪運動的知識與技能,體驗冰雪運動的快樂。結合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教學活動特點,集團分別在兩個校區開展了《走進防疫的世界》和《走進英雄的世界》主題探究課程的學科整合教學實踐。同時,集團還集中全校之力,在各學科名師的引領下,創作了9個學科的百節微課,并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授課、網絡教研和視頻展示,互相分享課程資源,共同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建設,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成果。
三、集團化辦學多元模式融整的價值功效
(一)實現了多元模式融合應用的優勢互補
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補差”“嫁接”“共生”三種模式從低到高呈現出遞進關系,但每一種辦學模式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行動邏輯,“補短板”發揮的是行政權力的指令作用,“優化結構”發揮的是核心校的權威作用,“自組織”發揮的是各成員校之間的協同作用,這三種作用在集團化辦學中缺一不可,三種模式發揮的功效也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能夠產生1+1+1>3的效應。因此,集團化辦學將“補差”“嫁接”“共生”三種模式分別應用在資源、理念和發展成果三個層面上,共識教育理念,共生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成果,成為集團化辦學的有力支撐。
(二)推進了集團成員校的均衡優質發展
在集團化辦學實踐探索中筆者發現,“補差模式”在教育資源的快速提升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其中,在教育資金分配權重、優質師資的共享調配和補充、硬件設施完善、課程資源整合等方面都給予了實驗校區大力支持。成立集團后,實驗校區的教育經費投入遠大于想象校區,集團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將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向弱勢校傾斜,補差短板,快速縮小與想象校區的差距,形成“手拉手、齊步走”的共生發展態勢,推進各成員校優質均衡發展。
(三)形成了互助相長、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從爭做“五大四美”教師的成長目標出發,圍繞師德修養、教育理念、教學能力、文化功底、身心健康五個方面制定集團教師共同成長的目標和計劃,為青年教師“引路子”、為骨干教師“架梯子”、為學科名師“搭臺子”,促進集團內部教師專業能力的梯度發展。在爭做“五大四美”教師的自我歷練中,在學校精神文化的引領下,讓教師對照標準找差距,以完善自我、提高能力、提升素養,與學生之間實現教學相長,與同事之間實現互助相長,與家長之間實現互動相長,從而打造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四、集團化辦學多元模式融整的發展愿景
(一)加強科研興校的發展策略
以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共生發展的小學集團化辦學的實踐研究》為引領,加強集團的組織建設,平衡優化師資,形成共享、融通、監督、規范的管理機制。基于課程建設、課堂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個性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開展教育研究,生成新型的集團文化,形成更加科學的組織架構,再生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
(二)探索跨校區級部制管理模式
集團首次將兩個校區的一年級學生統一安排到實驗校區就讀,進行級部制管理的探索與實踐。在級部制管理過程中,集團根據教師的年齡、性別、專業、特長,進行崗位的重組安排,優化師資結構,進行級部集體備課、跨學科教研、課程整合、同課異構、對比性課堂評價等教學管理的探索。
(三)創造豐富多元的課程成果
圍繞“培養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這一課程總目標,結合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和學科素養,積極研發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成長需要的拓展課程、選擇課程和綜合課程,以拓展和補充國家課程內容,實現全課程育人目標。
在小學集團化辦學多元模式融整的實踐探索中,集團積極尋找優化組織結構和完善管理制度的方法和策略,促進集團管理的科學施策;以促進專業成長為出發點,發揮校區之間師資互補優勢,推進四級課程建設,實現課程資源的共生共享;以打造行為文化為生長點,通過提升師德修養、教育理念、教學能力和文化功底,打造優質教師成長共同體,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提升和全面發展。
集團化辦學不是復制另一所名校,是教育的協同發展。弱勢成員校通過輸血補差,彌補匱乏的教育資源;通過文化嫁接,移植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共生發展,推進每一所成員校和每一名師生的自覺成長。在集團化辦學體系中,核心學校是一個優質資源孵化地,成員學校既要注入核心學校的優質基因,又不能丟掉原本的定位和特色,共生、共贏、共長是集團化辦學的價值意義所在。多元模式的融整應用,能夠有效推動集團各成員校以自身的確立和自律為前提,以協同作用為動力,以自組織為行動邏輯進行自主發展,最終實現“共生、共贏、共長”的集團化辦學愿景。
參考文獻:
[1]孟繁華,張? ?蕾,佘? ?勇.試論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三大模式[J].教育研究,2016,(10).
[2]李彥青,孟繁華.由稀釋到共生:基礎教育集團化建設的突破與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2016,(05).
[3]陸云泉,劉平青.共生式集團化辦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8,(5).
[4]莊惠芬.“共生式”集團化辦學模式的探索[N].江蘇教育報,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