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華
【摘要】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引領、創造有利條件,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從中獲取有用的語文知識,拓寬知識面,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出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
學生的求知欲旺盛,僅僅靠閱讀一個學期語文課本中的二十多篇文章,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閱讀需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個別教師總是死死地圍繞課本、盯著教材兜兜轉轉,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像這樣教出來的學生,他們的視野和求知欲已被教師禁錮在教科書里面,又怎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放飛自我地翱翔?面對課外讀物這一“美味佳肴”只能觸不可及。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引領、創造有利條件,認真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推薦有益書籍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無疑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好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小學生讀書往往是源于興趣和好奇,一旦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就成了閱讀的動力。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教學中十分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向學生介紹更多有益的書籍供他們閱讀。
1.結合課文教學,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如果沒有拓寬課外的閱讀面又怎能做到反三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找準課文的突破點,把與課文相關的書籍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博覽群書,產生閱讀興趣。例如,筆者教學《好的故事》這一課時,學生被課文中描繪的美麗、優雅、有趣的夢境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習興趣盎然。于是,筆者便及時介紹學生閱讀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這樣既鞏固了課文的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2.利用講故事,調動學生閱讀的樂趣。小學生最愛聽別人講故事,聽別人講故事時他們總是坐得端端正正,聽得出神入化。于是,筆者就利用他們愛聽故事的心理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每次筆者講故事時,講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停下來,借此引領學生閱讀,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例如,筆者給學生講《松贊干布巧過三關》這個故事:藏王松贊干布到唐朝提親,唐朝皇帝出了三道題,只要他過了三道題才把公主許配給他,第一道是讓松贊干布把一根繩子穿過九個彎的珠子,第二個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分辨出誰是誰的孩子,第三個是把九十九個宮女和公主站在一起找出公主,大臣們個個都認為他被難住了……就停下來,這時學生都急于想知道他過了三關沒有?他是怎樣做到的?結果怎樣?這時,筆者引導他們:“欲想知道結果,我們不妨一起翻開《成長好故事》這本書。”在讀書匯報會上,學生們也講了許多里面的故事,從中看到了學生的閱讀樂趣。
3.發揮名人作用,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歷史上的每一個名人都值得我們崇拜,他們成長中的經歷值得我們探究,他們熱愛讀書的故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他們讀書的經驗更值得我們借鑒。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經常向學生講“魯迅嚼辣椒驅寒、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等一些名人發奮讀書的故事,借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正如一名學生在《讀書的樂趣》中寫到:書像大海一樣遼闊,翻滾著萬頃波浪;像大地一樣富有,蘊藏著無盡的財寶;許多人之所以對書愛不釋手,是因為書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智慧。
二、營造氛圍,形成習慣
從“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得到這樣一個啟發,環境氛圍對學生習慣的形成會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校園無小事,事事是教育”這句話來講,環境本身就是教育。因此,在教育中,筆者十分注重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習慣。
1.開設班級圖書角。現在的小學生買的電子產品比書籍還要多,游戲軟件十分豐富,對于小學生來說課余時間玩游戲往往比讀書更具吸引力。為了讓學生遠離游戲,愛上書籍,筆者在教室里設立了“圖書角”,從學校的圖書室里借來一部分書籍,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藏書捐獻出來,放到圖書角里,統一管理,共同借閱,學生在課余的時間里伸手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愛的書籍看一看。自從有了圖書角,教室里就少了喧嘩,多了寧靜。
2.設立閱讀園地。要使學生有濃厚的讀書氛圍,就要建設好班級的讀書環境。因此,筆者在教室的周圍張貼讀書名人名言:“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孫中山”,“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轉。 ——魯迅”……使學生一進教室就受到閱讀氛圍的熏陶,產生閱讀的欲望。在教室的后面設立一塊“閱讀園地”,用來張貼學生的讀書心得,給多讀書的學生有一個展示的機會,更給別的學生做個好榜樣。為了人人都有展示的機會,筆者每月更換一次內容,給一些偶爾表現不錯的學生展示的機會,喚起他們的閱讀信心。
3.引導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一個家庭,即使物質最富有,如果缺少良好的培養氛圍、缺少精神糧食的供養,就不能培養出一個愛好讀書的孩子。因此,筆者經常聯系家長,引導他們建設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給孩子讀書,多買一些有益的書籍給孩子閱讀,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孩子看書,使到他們的閱讀時間和閱讀質量得到保障,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教會方法,確保會讀
課外閱讀的內容很多,范圍很廣,世上也沒有一個人把所有的書籍全部精讀,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書籍和運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去完成,否則學生光有閱讀興趣,最終也是一無所獲,正如張之洞所說的一句話:“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
1.精讀法,就是集中精力讀。一般在閱讀時遇到優秀作品或重點文章,筆者要求學生做到精讀,品味文章中優美的詞句,動人的情節,還要求學生讀思結合,邊讀邊思,讀到重點內容要畫畫,難點要打上圈圈,不認識的字查字典,不懂的詞語寫上注釋,含義深刻的句子寫上自己的感悟,這樣使到學生在“博中求精”。
2.略讀法,就是力求自己用最快的速度進行閱讀文章或書籍。一般對知識性的讀物、查找有關學習資料等,筆者要求學生采用略讀法。剛開始時,要求學生重復練習,達到目的為止,對于一些略讀有困難的學生,筆者還找來多篇同樣的文章讓他們訓練。
3.摘抄積累法。部分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往往只注重生動的故事情節,而忽略了做讀書筆記積累知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者認為,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做摘抄能夠加強學生語言積累。因此,在學生課外閱讀時,筆者要求學生把優美的詞語、感興趣的段落、精彩的描寫等寫到《摘抄積累本》上。每個月抽查一次,發現做得好的學生,獎勵一朵小紅花。學生看到教師的獎賞,課后就更加認真閱讀了。
四、開展有益活動,鞏固閱讀成果
為了使學生記住這些知識,增加積累,鞏固閱讀效果,筆者在班級開展了各種與課外閱讀密切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1.閱讀匯報會。愛表現自我是孩子們的天性,為了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筆者每月舉行一次“閱讀匯報會”。學生可以誦讀精彩的段落、談閱讀的感受、介紹近來閱讀的書刊。學生為了在匯報會上表現自己,課余時間就要多讀書。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培養了他們認真閱讀的習慣。
2.展示摘抄本。展示學生的摘抄本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取長補短的好辦法,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手段。對摘抄本做得好的學生,筆者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促使他們大量地閱讀,堅持做好讀書筆記。
3.“閱讀之星”評比。每學期筆者根據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習慣進行評比,評選“閱讀之星”,把他們的照片貼在“閱讀園地”上,并寫上自己的閱讀感言。讓被評選出來的學生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他們就會更加發奮閱讀,沒有評選到的也深受感染。
俗話說:“開卷有益。”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引領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汲取精神營養,讓書籍伴隨他們成長。
參考文獻:
[1]余文乙.如何構建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J].學周刊旬刊,2011(30).
[2]王平.教材無非是個“例子”[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4(5).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