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琳璐 何剛 王重力 倪娟
摘要: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具有獨特的資源與價值。在分析中醫藥文化進教材、進校園的基礎上,提出初中生物教材部分內容與中醫藥文化結合起來的策略,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興趣,而且利于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繼承與發展中醫藥文化。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初中生物課堂;實施策略;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11-002
1.中醫藥進校園的相關背景
2016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同時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形成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濃厚氛圍和共同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格局[1]。同年《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擬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研究設計適宜的中醫藥文化教學內容,建立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銜接的教學方法,開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普及,提升青少年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發揮學生校園教育在家庭中的積極影響[2]。
浙江省在2017年率先將《中醫藥與健康》教材引入小學五年級課堂,《中醫藥與健康》分為上下冊,共36課時,內容涵蓋面廣。包括中醫的起源與基本思想、中醫與健康生活、中醫特色療法三大模塊。教材的每一課時都設計了趣味中醫故事來豐富學生的閱讀,也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側邊欄還設有“學一學”,方便學生將所思所想用于實踐,達到手腦并用的效果。隨后北京、上海、天津、江西、廣東等地也陸續開展中醫藥課程進校園的活動。但這一事件引發社會熱議,中學生究竟有沒有必要學習中醫知識?以怎樣的模式進行實踐?任課教師對中醫學專業知識了解水平?如何兼顧學生學業成績與中醫文化教學的關系?家長是否接受?這一系列的問題阻礙一些學校進行開展。現在社會各界人士對中醫藥的認識都很匱乏,尤其是新生一代的中小學生更是一無所知,經過問卷調查,在了解中醫的群體里部分持中醫比西醫藥效慢,不科學等看法。中醫不僅記載著醫藥知識,還記錄了中國祖先的發展歷史,讓中醫藥——中華民族知瑰寶被年輕一代認知、認同并傳承,是生物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中醫學涉及廣泛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手段,在中學階段不必專門開設一門課讓學生學習,一是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二是加重學業負擔。可以將中醫部分知識與一些學科知識巧妙融合,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幫助學生理解原有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此,本文將中醫的藏象學說、健身氣功、《本草綱目》分別與初中生物人體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動物的運動、生物分類法相結合起來作為案例教學;同時將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歷程并獲得諾貝爾獎、中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作為情感升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中醫文化進初中生物課堂提供一些參考。
2.中醫文化進初中生物課堂的實施策略
2.1中醫藏象與人體的基本結構相結合
“肝開竅于目”是中醫學“藏竅理論”經典論述之一,體現出肝與目密切相關,也是中醫學最具影響的理論學說之一[3]。“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在學習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這一節可將其引入。在學習過眼的相關知識后,教師提問生活中有沒有突然看東西很模糊的時候?同學們會爭先恐后的回答“摘掉眼鏡的時候、猛一下站起來的時候、眼睛長時間盯著某個東西的時候”。情景化的提問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教師繼續鋪墊眼睛看不清不僅僅是眼疲勞,用眼過度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肝臟出現了問題。中醫藏象學說認為五官對應五臟,所以有“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的說法。這些說法都來自《黃帝內經》,它闡述了天體運行與生命規律的關系,并創建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4],蘊含了大量的哲理,值得同學們去了解學習。接著學生分組合作搜集五官對應五臟的緣由、可能引發的疾病等相關資料,思考如何才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最后小組整理的資料全班交流討論。中醫學的研究本體是人,而人又是生物學中重點學習的內容,生物課堂融入藏象學說,不僅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更讓學生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2.2中醫健身與動物的運動結合
華佗是古代神醫,不光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而且擅長體育養生治病。中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疾病的預防,而疾病預防的前提是自我健康管理。華佗傳承和發展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理論,在前人的基礎上編排了一套模仿動物動作與神態的健身操——五禽戲,此外還有民間流傳的八段錦,易筋經都可以利用內部氣息的轉換來疏通經絡,舒展筋骨,清神益智。在涉及動物的運動一節內容中,學習運動系統的組成以及方式的時候可以引入最具代表性氣功——五禽戲的概念與功能,如表一。
教師還可向同學介紹常見的傳統中醫外治法技術如針灸、拔罐、推拿,刮痧療法的依據以及治療的常見病癥。中醫健身操也可以在中學體育課上進行實踐,學生在生物課上已學過了五禽戲的功能,在體育課上做每一個動作時會聯想到其功能,從而更加認真的去練習,預防疾病的發生。
2.3《本草綱目》與生物分類法相結合
《神農本草經》就其分類而言,雖然建立了“三品”分類法,但沒有系統地對藥物進行種屬、親緣關系分類,說明當時對藥物的認識還處于初探階段。《本草綱目》通過醫學的革新,對藥物的認識逐漸趨于系統化,且流傳至海外,達爾文稱其為中國的百科全書。學術界普遍認為《本草綱目》的分類依據是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分類方法,整體結構也始終符合進化論的觀點[5]。在學習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一課中,可以引入《本草綱目》的概念。在課前導入時,教師引出《本草綱目》是李時珍耗時30年經過反復研究與嘗試將藥物進行科學分類的一本著作,從而讓學生領會到前人不斷鉆研的精神與挫折教育。課中介紹《本草綱目》的框架,共16部60目,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而動物藥分類遵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無脊椎到脊椎、從低等到高等的發展趨勢。植物藥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其中草部、谷部、菜部屬于草本,果部、木部屬于木本,說明從明代已經發現了植物從低等向高等進化的規律。這與現代科學的林耐分類法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接著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課前準備動植物形態圖片,讓學生依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分組進行分類。分類法在生物學的學習中經常會涉及,使邏輯思維能力得到訓練與提升。而分組討論會多元化多角度的考慮問題,有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
3.中醫藥文化滲透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意義
3.1學習屠呦呦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2015年,屠呦呦因研發出抗瘧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來自中國的傳統醫學。在實驗探索階段,她堅信,從中醫藥中得到啟示的青蒿提取物能夠抗瘧。由于實驗室小鼠身上效果不明顯,為此她主動以身試藥,測試結果圓滿成功,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屠呦呦說“青蒿素是傳統中醫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獲得諾貝爾獎是中國科學事業和中醫科學的榮耀。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該讓其發揮更大作用,為人類健康造福”。習近平總書記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將此應用到初中生物課堂,讓學生不僅領會到科學家不斷探索的精神,更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藥的偉大,不斷加深其民族自豪感。
3.2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華民族既有悠久的歷史,更有優秀的文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過程中,中國向全世界證明了中醫藥文化的優勢與特色。在“傳染病和免疫”一節內容中,通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防控引入傳染病的概念,為學生介紹從古至今我國傳染病防治措施的發展歷程,現代控制傳染病的三條途徑(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都是從古代的經驗和智慧中得出的。尤其向學生介紹,在疫情防控中,中醫采取“治未病”“中和平衡”“以人為本”“辨證論治”等理論優勢有效地預防與控制了疫情。中學生學習與了解中醫藥文化優勢與特色后,從而更加堅定中醫藥文化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更加堅定中醫藥文化是科學的文化瑰寶,更加堅定中醫藥一定能夠戰勝新冠肺炎疫情[6]。
3.3重塑認知,全面發展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尤其是生物課堂,不僅發展了傳統文化,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跨學科融合,起到知識遷移的作用。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樂于參加游戲活動,鍛煉了實踐能力。提高了身體素質,使學生更加珍惜愛護身體。更重要的是,學生重塑了健康管理的認知。時下中學生學業壓力繁重,學會自我健康管理,運用中醫學知識及時預防控制和調整身體狀態,對中學生很有必要。
4.辯證地看待中醫的科學
中醫包括傳統醫學和民間療法,大多是經驗性的、增強人類與生俱來的免疫力、保健預防并有治療作用的醫療手段。其中部分醫療手段的原理未經現代科學實驗證實,但無法通過現有的科技手段直接證實并不意味著中醫的治療手段和療效之間不存在聯系[7]。中醫面臨的最大危機是缺乏創新,既然作為一門科學存在,就不應該是靜止的、不變的,而應是發展的,變化的[8]。面對不完善的中醫,我們要順應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要求,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去創新,發揚前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采用中醫預防西醫治療的措施來沖擊中醫無用論,前人在沒有現代科技手段做支撐仍創造出穴位論治、經絡論治、養生思想等一系列奇跡,在時下值得肯定與繼承發揚。
5.小結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中醫還延續著千百年來的文化,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其蘊含的深刻復雜的理論知識與技術凝聚了無數古人的心血,我們需要將這一份國魂從小學生起就開始培養與傳承。而中醫文化滲透的理念值得被引入中小學課堂,尤其是生物課堂,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將生物知識與中醫知識巧妙的融合,更讓學生對健康有了新的認知,學會自我健康管理,使其存在的意義得到良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何清湖,陳洪.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重在進課堂[Z]中國中醫藥網.2018.08.09http://www.cntcm.com.cn/2018-08/09/content_ 48178.html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Z] 2016.12.19.http://bg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8-03-24/ 849.html
[3]褚文麗,陳水齡,張明明,亢澤峰.淺析“肝開竅于目”的理論內涵及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20,30(06):427-430
[4]周國琪.身邊的《黃帝內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5]歐陽建軍,陳大舜.從《本草綱目》分類法看李時珍的創造性想象[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2(04):3-5
[6]占尚,彭恩勝,黃尋芳.中國疫情防控彰顯中醫藥文化優勢[J]江西中醫藥,2020,51(11):16-18.
[7]李睿.談中醫的科學性及時代意義[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9,6(11):11-12.
[8](明)李時珍原著.《圖解經典》編輯部編繪.圖解本草綱目.[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