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鳳 陸子辰
摘要:隨著社會急劇轉型,學生的安全問題不斷凸顯,面對更加復雜嚴峻的安全形勢,探尋新的安全教育方式和補齊常規安全教育的“短板”已成重要命題。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現實依據,試圖在“互聯網+”視域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將安全教育線上與線下雙結合,進而全面提高安全教育效能,筑牢安全之本,夯實安全之基,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校園、平安中國。
關鍵詞:“互聯網+”;安全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87-00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1]”高校需要創新學生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安全素養。這不僅有利于切實保障學生的安全,同時對鞏固和提高校園、社會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近年來大學生盜竊、打架斗毆等安全事件明顯下降,但電信詐騙、校園不良網貸、網戀欺騙問題、網絡傳銷等安全問題卻呈現高發態勢。隨著整個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互聯網+”迅速與社會各領域融合。因此,我們需要補齊常規安全教育短板,探尋基于“互聯網+”視域下有效提升學生安全素養和增強學生防范能力的安全教育。
一、創新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現實依據
(一)創新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普遍存在忽視安全知識學習的現象,往往是發生安全事件后,才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安全知識宣傳,而宣傳也僅是通過講座、主題班會、宣傳欄、廣播等途徑開展,并且由于場地限制,邀請專家的講座僅要求輔導員、班主任或班委聽后傳達,但因掌握安全知識程度有限,無法做到專業人士講解得深刻、全面、系統,導致學生學習質量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張貼宣傳畫、拉橫幅、播放廣播等傳統形式的安全教育重形式輕內容,存在單一化、碎片化、表面化的問題,而且由于學習情況沒有數據統計和反饋,學校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針對性強化學生薄弱的安全知識點,造成學校安全教育存在“真空地帶”。此外,學校的安全教育內容多是日常具體安全問題,如消防、盜竊、交通等,而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軍事等領域涉及較少,使得學校的安全教育內容站位不高,缺乏系統性,進而導致學生未能形成健全的安全知識體系和提高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二)創新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的緊迫性: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
在學生進入大學前,家長和學校對學生采取“封閉式”的安全保護策略,即盡可能地使學生少接觸家庭、學校以外的社會空間,進而將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屏蔽在外。在大學階段,那些被屏蔽的安全隱患逐漸在學生生活中浮現。首先,學生離開家長,大學開放式辦學,學生與社會接觸增多,由于缺乏社會經驗,易受到外界的欺騙和不良影響,面臨的安全風險增大;其次,高校多是多校區辦學,大學校園的開放性、后勤社會化的不斷加深使得校園內人員構成復雜,學校安全管理難度加大;再次,信息時代“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社會環境使學生完全暴露在網絡世界,網絡的隱蔽性、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安全隱患增加,網絡詐騙、不良網貸、“套路貸”傳銷、意識形態等新的安全問題越發突顯;最后,隨著社會思潮多元化,境外敵對勢力滲透分化,也給學生安全帶來新挑戰。面對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高校只有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進一步創新學生安全教育,才能守牢安全底線。
(三)創新學生安全教育的現實性:信息化建設新契機
在信息時代,各領域積極適應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深刻變革。90后、00后在互聯網的浸泡中長大,互聯網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享受著互聯網的便捷性,也承受著互聯網帶來的風險隱患。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三觀的關鍵時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安全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涉及學生根本利益,關系校園平安、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學校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安全教育方式,挖掘新媒體安全教育資源,豐富安全教育教學內容,才能使安全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因此,高校必須牢牢抓住信息化建設的新契機,促進“互聯網+”安全教育的融合發展,依托互聯網優勢來創新安全教育途徑、內容、形式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切實增強學生的安全能力。
二、依托“互聯網+”創新高校學生安全教育重要意義
(一)創新安全教育方式,補齊常規安全教育“短板”
在“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安全教育方式的“新”從三個方面顯現:第一是“交互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即運用圖解圖說、動漫動畫、微視頻等具趣味性的移動互聯網學習方式開展安全知識學習;第二是“線上線下雙結合”的安全教育方式,即通過微信、QQ、易班等新媒體平臺將線上手機端網絡移動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安全講座、應急演習等學習途徑相結合,進而克服常規安全教育方式的效果無法量化、不受學生重視、覆蓋率低等不足之處;第三是“主動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即在線上學習平臺放入安全教育學習資料,學生可根據自己時間安排隨時隨地進行安全知識學習,養成主動利用五良平臺、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第四,是“常新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即安全教育內容可根據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期間所涉及的各種安全問題和社會治安形勢的變化隨時在平臺進行更新和補充,使大學生安全教育更具系統性、連續性和實效性,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應對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
(二)動態管控學生安全教育學習,全面提升大學生安全素養
“互聯網+”視域下的安全教育依托大數據技術,給學校提供移動學習與考試、學習資源更新、學習效果的可視化處理等系統模塊,從安全教育目標設定、過程監控、效果評估等形成教育閉環。同時,整合優質安全教育資源,建立統一共享的安全教育資源庫,構建高效、適用、靈活的教育機制,提升學生安全學習的參與性、積極性。每個安全知識點采用小短片,學習時長僅僅只需要幾分鐘,后臺全程監督管理學習過程,所有的登陸、學習、考試過程都能準確記錄,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檔案和大數據分析材料,便于學校安全教育量化管理與評估,為下一步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學校可以根據系統反饋數據情況,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對學生掌握薄弱知識進行針對性強化學習,全方位夯實學生安全知識基礎,全面提高安全教育質量,切實提升學生安全素養。
(三)助力平安校園建設,夯實平安中國根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安全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3]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極其重要。通過信息技術與安全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安全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和途徑全方位創新,對提高安全教育質量、促進優質安全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增強安全教育適應信息時代的針對性具有重大意義。“互聯網+”視域下的安全教育有利于充分發揮安全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綜合性作用,學校提高綜合分析學習數據的水平,深挖數據價值,可對學生安全教育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及時發現和消除部分安全隱患,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維護安全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技能,助力平安校園建設,夯實平安中國根基。
三、“互聯網+”大學生安全教育實施策略
(一)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新形勢,安全形勢錯綜復雜,學校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把師生生命安全擺在首位,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對潛在重大風險挑戰的預判,樹立底線思維,筑牢安全防線。安全教育具有明顯的預防性,即培養學生安全意識,提高學生安全防范能力,避免安全事故發生。高校要加強安全教育重視程度,明確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安全教育納入學校制度化和常規化教育教學工作中,秉持“穩定壓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各高校依托信息技術開展了最大規模的線上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線上教學經驗,給我們開展線上安全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高校要緊緊圍繞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新征程,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安全教育形式,落實安全教育載體,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全方位、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更加貼近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安全知識,筑牢安全根基。
(二)完善保障機制,加強安全教育信息化建設
高校只有不斷更新安全教育理念,完善安全教育信息化發展保障機制,才能為安全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是要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夯實“互聯網+安全教育”人才支撐。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寄語:“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4]。”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渠道多組織開展相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切實提升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技術能力。二是要加大技術投入力度,強化校園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線上教育專網建設,完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數字校園”環境。三是要保障經費,“互聯網+安全教育”需要優質的信息化產品和服務,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設立“互聯網+安全教育”專項資金,確保經費保障到位。四是要加強網絡安全監督,互聯網因其隱蔽性、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是敵對勢力滲透、網絡造謠、不良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加強網絡平臺監督,確保學生接收信息的真實性、純潔性和安全性。
(三)強化執行力度,抓牢抓實安全教育
面對層出不窮、種類繁多的各類安全隱患,學校需要強化執行力度,抓牢抓實安全教育。一是要合理規劃安排安全教育課程,即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時期的學生需要和心理特點科學規劃和開展相應的安全教育課程內容。比如大一新生主要圍繞生命和財產安全開展校園不良網貸、防盜防火、心理健康等內容;大二開展國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內容;大三開展與出國留學和外出實習相關的安全內容;大四可根據學生學習安全教育知識的情況,強化薄弱環節。二是要健全責任鏈條,壓實主體責任。“安全無小事”,要逐級建立責任清單,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形成責任落實的閉環,確保安全教育每一個環節都有人盯、有人管,抓牢抓實安全教育工作。三是要將線上安全知識學習納入到學校學生必修課中,給予一定的學分。
“互聯網+”視域下的安全教育要積極適應信息化社會需求,充分發揮安全教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綜合性作用,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掌握維護安全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技能,為建設平安校園、和諧社會、平安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董曉輝.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J]紅旗文稿,2020(23):21-23
[2]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1-19(1)
[3]十九屆五中全會要點[J]內蒙古水利,2020(11):2-3
[4]牢記總書記的囑托——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Z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