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范圍內,多種文化是并存的,戲曲文化也不例外。作為國粹的京劇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怎么通過翻譯,對外傳播京劇文化,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為此,作者以京劇典型的文化術語(角色術語、樂器術語、臉譜術語和服飾術語等)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協調翻譯理論在京劇專門用途英語翻譯中的具體實踐,實現諧和翻譯,以此達到傳遞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京劇;文化術語;專門用途英語;協調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119-03
【本文著錄格式】徐俊.京劇文化術語的協調翻譯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119-12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座談會上曾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1]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享有“東方歌劇”之美稱的京劇,是一門復雜而綜合的藝術。它起源于18世紀,發展于19世紀,歷經200多年的傳承,飽含著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自然地整合了歌唱、舞蹈等藝術形式后,形成“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以唱、念、做、打、舞作為上演形式,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獨特的造型語言。要想把京劇這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推廣到世界范圍內,正確有效地翻譯京劇中的文化術語至關重要。京劇翻譯之所以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究其原因是京劇涵蓋了豐富的跨文化信息,其中主要是受自然環境和人類歷史的影響,不同的語言文化在價值、風俗、思想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文化孕育了語言,語言可以傳播文化,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在著作《文化論》中詳細地闡述了文化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當然也包括語言。文化、語言、思想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王東風博士曾經在《文化差異與讀者反應》中提到:“ 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之一是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這一目的自然也要求我們在翻譯中要注意反映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規范或風情。僅僅追求內容上的同一性,而無視蘊含在不同形式中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差異,一方面會抹殺原作者的藝術創造,另一方面也會模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誤讀。”[2]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也認為,沒有一種語言能獨立于文化背景之外而存在[3]。正是翻譯這種跨文化交際工具,協助了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交流,準確無誤地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外國人。美國語言學家、翻譯家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也曾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4]
一、翻譯協調理論(Coordination Theory)概述
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文化,并且隨著時代前進而不斷發展并不斷加以完善,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術語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的標準化和正確性對文化語言的傳播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源語和譯入語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差別,因此誤譯在所難免。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翻譯這個工具不可或缺,這樣目標語讀者才能獲取相近的信息。翻譯人員在此過程中,應注意譯入語讀者的信仰和價值觀等文化因素。由此及彼,因為所處文化背景的差異,在京劇術語的翻譯中,不僅要反映源語言的本地特征,而且要使目標語言的讀者理解原語言所表達的含義,翻譯人員很難將原語的文化信息完全對等的轉換成譯入語。
古今中外的翻譯理論家提出了許多翻譯規范,著名的有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嚴復的“信、達、雅”,張培基的“忠實通順”等。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涵蓋所有文體,這些翻譯標準是相互補充,穿插使用的。因此,在京劇術語的翻譯中,只有協調好源語中的文化內涵,才能在不拋開這門藝術的傳統特色基礎上,讓目標者充分理解。也就是說,無論譯者采取哪種翻譯策略,都需要協調文化差異。文化翻譯中運用最普遍的便是翻譯協調理論。
“翻譯如同婚姻,是一門兩廂妥協的藝術。”[5]20世紀90年代,國內資深翻譯家高健首次提出了協調翻譯理論,之后他本人及其他翻譯研究者在實踐中不斷地驗證了其有效性。本文在京劇文化術語翻譯的探索中,將使用此理論作為宏觀指導。翻譯本身就是兩種語言要素彼此作用之后的協調。“協調是一種尋求譯者與作者、作者與讀者、譯者與讀者雙方、多方都能接受的協調方案和折中辦法。”在翻譯這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中,所選用的方法、風格等都需要進行協調。總之,“翻譯當中一切需要協調的東西就必須協調,翻譯本身就是協調。”[6]
二、京劇文化術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京劇英譯還存在著諸多不太理想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翻譯,是以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促進文化的交流為主要目的。然而一些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只立足于語言自身,而忽略了文化內涵進行翻譯,就會導致原劇本文化內涵未能得到有效傳遞,因此而未能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
(一)中文環境下的文化內涵沒有理解到位
京劇在我國有“國粹”之稱,可見其蘊含著深厚的華夏文明和歷史傳統。因此在英譯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應被視為主體文化,譯者不但要精通語言,還要熟悉文化,這樣在翻譯時才能把文化元素有效地傳遞給目標語讀者,不然翻譯出來的內容就是膚淺的。但是從現有的一些譯文來看。個別譯者并沒有把京劇術語中的文化內涵表達出來,簡單采用音譯的方法,造成譯文讀者根本無法了解這些術語的具體含義,也就沒有實現文化傳播的目標。比如“旦”角中的“花旦”“青衣”會被簡單粗暴地譯為“young female”和“elderly female”或者“Hua Dan actress”和“Qing Yi actress”。首先,這二者在中文名稱中主要是靠化妝和表演來區分的,不能僅僅用“young”和“elderly”來簡單定義。其次,京劇里花旦還有國門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日的分支,有的天真爛漫,有的潑辣放蕩,直接音譯,會讓譯入語讀者不知所云。由上述范例得出,某些情況下,簡單粗暴的直譯和音譯都不是最佳選擇,關于角色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基本被遺漏。
(二)英文環境下相對應的文化內涵理解缺失
當譯者忽略了兩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或信仰時,選擇了不恰當的英文對應表達方式或者是對目標語文化了解不到位,那么翻譯可能會讓目標語讀者感到費解,甚至產生誤會,導致讀者無法產生和源語讀者相近的感受。
在京劇的表演中,頭飾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角色的身份地位都可以由其反映出來。比如《霸王別姬》中項羽所戴的“八面威”,又稱為“霸盔”,主要是威風凜凜稱霸的人物所戴,又因外套八角形寬邊而得名,左右對稱鑲有二龍戲珠或獅子滾繡球圖案。其中“霸盔”被譯為“Tyrants Helmet”[7],“tyrant”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中意為“a ruler who has complete power and uses it in a cruel and unfair way暴君,專制君主”[8],而此盔原本是比喻八面威風,是稱王之人所戴,和 “tyrant”的含義相差甚遠。
再比如“獅子滾球”譯為“ lions playing with a ball”。在中國獅子的圖案象征著吉祥,在英國獅子象征權勢和威嚴,其國徽上就鑲有頭戴王冠的獅子圖案。“獅子滾繡球”展現的是熱鬧、寓意美好的獅子搶球場景,但是在英國,這樣的場景并不莊重,因此便會產生誤解。
三、京劇文化術語的翻譯對策
京劇術語的翻譯實際上是文化的翻譯。中國的文化和西方國家的文化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縮小文化差別,使目標語讀者充分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是翻譯者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京劇術語的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可以在直譯、意譯、音譯、增譯等方法策略間靈活切換,以期實現文化內涵的傳遞。
(一)直譯法
即按字面意義逐字逐句翻譯的措施。用此方法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語的內容和形式。因為采用直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語特色,所以在京劇術語的翻譯過程中,直譯法必不可少。尤其是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多采用這種方法。例如,《雙陽公主》通常譯為 Princess Shuang Yang,《甘露寺》Ganlu Temple,《碧玉簪》Jade Hairpin。如以上例子中所示,人名或地名多用漢語拼音寫,具體的事物使用相應的英文單詞
(二)意譯法
或者可以理解為自由翻譯,和直譯最明顯的區別是,此方法側重于最大程度的保持原文的意思,而基本不考慮其形式。此方法適用于生行和旦行中的角色,以及部分京劇服飾。這些詞在英語中找不到合適的術語可供套用,只能換成譯入語讀者相熟的形象或概念來翻譯,從而轉達出原文的語用目標,起到文化傳遞的作用。
例如旦行中的“花旦”一詞,如果簡單直譯為“Hua Dan”,譯入語者就會完全不知所云,無法領會這個角色的特點,甚至影響到對整個劇情的把握,這種情況下,大多選取意譯法。“花旦”在京劇中主要扮演的是天真爛漫、性情開朗的妙齡女子,表演要求敏捷伶俐。故譯為“ Skittish Female”更清晰明了,而且也傳達了角色的文化特征。再比如“水袖”有的譯者直譯為“Water Sleeves”,西方讀者很難聯想到相對應的具體物品。由于水袖是縫在蟒、帔、茶衣上的一段長方形白綢,甩動時形似水波,因此譯為“cascading sleeves”更恰當。以及一種叫作褶子的服飾,它是普通人穿的大領斜大襟的便服,多譯為“casual coat”。
(三)直譯加注法
直譯會給讀者帶來字面上的形象,但是有時不能很好地傳遞京劇的文化內涵,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增加文化信息的注釋,用直譯將字面意思翻譯出來,再增加注釋,進行潤色,更加形象生動地再現原語內容。比如,“老旦鳳冠”僅僅直譯為“Phoenix Coronet for Elderly Women”不足以表達原語含義,因為雕有鳳凰圖案的鳳冠主要為中國古代妃嬪以及地位較高女性的發飾,除了彰顯美麗高貴,還象征著身份和權力,并不是每位老年女性都可以佩戴的,所以最好加注為“ Phoenix coronet is only worn by elderly women with high status”,這樣就不會產生歧義。再比如“九龍冠”,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故而自古帝王就有“真龍天子”之稱,“九龍”來自“龍生九子”的傳說,作為帽子上的飾物,象征著神圣祥瑞。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中西方龍的概念是“a large imaginary animal that has wings and a long tail and can breathe out fire”(2004:566),這種邪惡并且會噴火的動物和中國龍的內涵相去甚遠,因此采用直譯并加注的策略更為妥當,“Nine-dragon Crown is a kind of helmet.The surface of the crown is decorated with nine dragons,and is worn by emperors.”
(四)音譯加釋義法
可以理解為在漢語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在拼音的基礎上添加英語解釋的方法。對京劇術語進行翻譯時,該方法的使用非常普遍。音譯使譯入語讀者先了解這些名稱在源語中的讀音,傳播本土文化,再去強化他們在源語中的意義,這樣使目標語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文化術語的意義,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把“刀馬旦”翻譯成“Dao Ma Dan(Martial Female)”,“旗鞋”譯為“Qixie(Flowerpot Shoes)”,注釋生動地描述出鞋子花盆底的樣式,再比如文丑 Wen Chou (Comedian)等。
(五)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直譯與意譯互相關聯又彼此協調。對有些難以理解的術語,需采納直譯加意譯的翻譯措施。直譯傳達字面的意思,意譯補充缺失的文化內涵,最大的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化的精華。比如,樂隊的伴奏樂器能夠直譯為“instrument”,再依據伴奏的方式,意譯為“吹器 wind instruments,打器percussion instruments,彈器 stringed instruments”等。再比如,京劇臉譜是經過應用夸張和變形的圖案來呈現角色的性格特征,讓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忠還是奸、聰慧還是愚笨。首先確定“臉譜”的翻譯“facial makeup”,再根據具體的圖案和顏色分類并意譯為,全涂一色的“整臉single-colored full facial makeup”,襯色多的“碎花臉 piece painted facial makeup”,以貶義為主的左右的“破臉 unlucky facial makeup”等。
從以上范例得出,在翻譯的過程中無論選擇哪種翻譯方式,都能表達原文的基本意思。但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京劇的特殊文化內涵,就需要不斷協調文化差異,這樣,譯入語讀者才能夠更加便捷地鑒賞我國博大精深的京劇文化。
四、結語
翻譯京劇術語時,不能棄中國文化而不顧。因此,為了實現文化順暢交流的目的,要對翻譯技巧應用自如并隨時切換。如此方能使得目標語讀者最大程度上獲得源語含義,這樣才能將京劇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全世界,才能透過京劇作品更好的弘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EB/OL].(2014-10-16),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 c164113-25845591.html.
[2]翻譯研究中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概念的含義?[EB/OL].(2000-04-01),https://www.zhihu.com/ question/51771111,-2014
[3]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1.
[4]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Huhhot:Inner Monglia University Press,2001:307.
[5]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55.
[6]張慧琴.翻譯協調新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4.
[7]肖成洪.帽子瑣談[J].世界知識,1993(10):27.
[8]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2169.
作者簡介:徐俊(1980-),女,山西五寨,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