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露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文化的重視,對學生古詩文的教學重視程度逐漸提升。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古詩詞是閃閃發光的文化珍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重視程度,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優化,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學習古詩文可培養青少年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本文基于筆者自身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課堂的策略進行說明與闡述。
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營造生動的古詩文情境,積極開展古詩文表演實踐,提升課堂的整體質量。
一、小學生學習語文古詩文的現狀
由于學習古詩詞需要背誦,一些小學生懶于背誦,不喜歡學習古詩詞,如果教師依舊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更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雖然在課堂上逐字逐句進行講解,但與學生互動不多,學生經常出現走神現象,這樣不但很難理解詩句,更不可能輕松地背誦。此外,一些教師自身古詩詞知識積累不足,結合學生感興趣點進行詩文的講授缺乏支撐。
二、小學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在抑揚頓挫間理解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心誦讀古典詩詞,吟誦是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的第一個學習步驟。“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如何將古詩的這個特點表現出來呢?教師應該認真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有意識地區分古詩的首聯、頷聯、頸聯以及尾聯,并找出詩詞的詩眼,尤其對詩詞中的動詞要重讀,讀出詩人的感情,讀出詩詞描繪的或壯闊、或幽靜或冷寂的景象,讀出詩人或愉悅、或凄婉的情感,在誦讀中感悟古詩的情致。
例如,在講解《敕勒歌》這首詩時,筆者曾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篇詩文。“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牛羊仿佛就在眼前一樣,北國的壯闊風光讓學生產生了興趣。筆者提示要注意“天”字和“野”讀后的停頓,“蒼蒼”和“茫茫”要放低聲音,拉長聲調,讀出遼闊草原的蒼茫感。教師只要指導學生多讀、多感受,就能提升自己的誦讀能力,掌握抑揚頓挫的古詩詞聲調運用能力,提升古詩韻律的感悟能力。
2.營造生動的古詩文情境,引導小學生在環境中感悟
小學語文教師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古詩情境,積極為學生展示圖片、視頻以及音樂,促進學生身心的愉悅與放松,也可以更好地將課文中的詩詞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時覺得簡單。當學生賞析到美麗圖片的時候,教師要順勢激發學生的意境感知力,景和境滲透,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高度集中。在腦海中呈現出古詩詞所描繪的場景,這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例如,在講解《天凈沙·秋思》一詩時,筆者就營造了生動的古詩文情境,給學生播放了思鄉主題的歌曲,展示了幾幅圖片,在配樂誦讀中烘托了秋日蕭索感傷的氛圍,刻畫了異鄉人漂泊無定的羈旅之思,寄情于景,融情入境,全詩表達了哀婉的心境,讀起來回味悠長。搭建聲色俱佳的多媒體課堂,為學生增添了更多的樂趣,為學生樹立了信心,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更加合理。又例如,在講解《示兒》這一課的時候,為學生播放音頻,提供學生學習朗誦的范例,高效運用信息設備,還可為學生展示名勝古跡,英雄人物。學生在視聽相映的課堂中,可以更深切地感受詩人的偉大愛國熱情與家國情懷,感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句中表達的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悲憤。
3.積極開展古詩文表演實踐,激勵小學生在演繹中升華
上課時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提升古詩詞素養的優質節目,如《經典詠流傳》《中華好詩詞》《朗讀者》等節目,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增強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能力。教師可將同一個主題的詩詞進行專題化講解,指導學生在學習詩歌時,求同存異,找出詩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教師還可指導學生進行表演化的實踐性課堂,安排學生進行文藝表演。學生在扮演古人的過程中體會人物感情的變化,體會詩詞中幽微深遠又浩渺無邊的文學玄境,在演繹中感悟詩詞的深刻美。
綜上所述,古詩文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瑰寶,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地設計多元化的古詩文教學課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古詩詞中學習古人寶貴的品質,從精妙深厚的語言中感知文學的傳承,增強自己的思維深度,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