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體性保護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重要標準。邢窯陶瓷燒制技藝于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文以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為研究對象,從整體性保護原則出發,對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已有保護實踐做出評價和分析,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并為接下來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整體性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邢窯陶瓷燒制技藝;保護實踐
一、整體性保護概述
整體性保護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習、借鑒以至沿襲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成果,使得我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之初,就把整體性保護作為了基本原則之一。
我國最早提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要堅持整體性原則的是劉魁立先生,他在2004年就提出“既要保護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護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視文化的‘過去時形態,也要關注它的‘現時形態和發展;既要重視文化的價值觀及其產生的背景和環境,又要整合和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及其利益訴求;還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等。這是做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搶救工作的重要保證”[1]。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該文件在工作指導方針中指出要“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同時還提到“研究探索對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且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殊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區、鄉村,開展創建民間傳統文化之鄉的活動”。2011年,整體性原則被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第一章總則的第四條明確指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此外,在第三章第二十六條提出了整體性原則下的具體保護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確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應當尊重當地居民的意愿,并保護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避免遭受破壞”。
很多學者對整體性保護的含義和內容都發表過見解,韓成艷[2]曾對此做過梳理和總結,茲不贅述。本文中的整體性保護是指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的特殊屬性,保護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依存的環境、傳承主體、保護主體等共同構成的文化生態,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方面的綜合保護,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原則,不僅是就空間向度而言,也表現在時間向度上”[1],活態流變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關注它的歷史演變進程,關注它在當下的存在形態,同時也要關注它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空間向度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相當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它所處的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依賴關系,例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離不開海南島特有的植物、礦物做染料,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則需要當地優質的高嶺土做原料。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保護它所依存的自然環境,確保有充足的自然資源可以使用。人文環境首先要關注人文之“人”,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承載者和傳承者,傳承主體應該得到尊重,有良好的傳承條件進行傳承實踐;各級各類保護主體應該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訴求,共同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振興。其次,要關注人文之“文”,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文化整體相融合,可以從公共文化、校園文化、消費文化以及與其他文化事象的關系等方面發力,從而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喚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二、整體性原則下的邢窯陶瓷燒制技藝保護實踐
(一)時間向度上的保護實踐
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靜態的,它是伴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的活態文化,具有流變性。要對邢窯陶瓷燒制技藝進行整體性保護,就要使范圍囊括歷史、當下和未來[3]。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與所處的歷史時期相適應,而不是固守歷史,固化傳統。
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在當代的恢復是從邢窯遺址的發現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縣考古工作者在臨城祁村發現了唐代邢窯遺址,學者們根據發掘出的窯址、器物、窯具等,結合文獻資料判別分析邢窯在歷史上的興衰變遷,并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總結邢瓷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工藝特點、藝術特色,從而使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歷史發展脈絡明晰起來。
今天對邢窯陶瓷燒制技藝本體的保護,包括全部的內容和形式。目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志忠老師熟練掌握原料配方和手工拉坯技術,選用鐵含量較低的紅砂石作為原料,沿用匣缽單件仰燒的裝燒方式,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核心技藝得以保留。此外,邢窯陶瓷,特別是邢窯白瓷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端莊大方,簡約華貴,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溫潤如玉。張志忠老師延續了邢窯白瓷的這種美學特點,總結出邢窯器物圓唇口、短頸、豐肩和鼓腹的造型特點,其燒制的白瓷盤口長頸瓶、白瓷葫蘆瓶等眾多作品造型結構和線條設計都體現出大唐氣象。
邢窯陶瓷燒制技藝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繼續傳承下去,因此,保護實踐要考慮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傳承人在當地高校邢臺學院授課,將師徒傳承方式和學校傳承方式相結合,有效解決了傳承后繼乏人的問題。此外,邢窯文化博覽園被中國古陶瓷學會傳承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邢窯創新培訓基地”稱號,并且博覽園和邢臺學院合作,成為陶瓷專業學生的教學點,專注培養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因此,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具有良好的傳承場所和條件。可以說,從傳承方式和條件來看,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實踐的確考慮到了該項目在未來的發展。當然,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在接下來的內容中還會有所涉及。
(二)空間向度上的保護實踐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提到“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發展與它所依存的環境密不可分,這里的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1.保護所依存的自然環境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社區民眾適應自然的產物,“一旦其依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自然資源匱乏難覓,就會直接影響項目的生存和發展”[4]。
礦產資源是陶瓷手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邢窯陶瓷燒制技藝以當地特有的瓷土作原料,瓷土資源直接影響陶瓷成品的品質。很多學者認為邢窯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原料的枯竭。但這種枯竭并非真正的原因,“邢臺的瓷土探明儲量位居河北省第一”,但是“內丘和臨城一帶的地質構造條件比較復雜,底層嚴重斷裂分割,瓷土礦層層位不定”[5],盡管瓷土質量很好,但分布零亂,開采條件困難。而在當下,人們借助古陶瓷地質學的知識,對瓷土的種類及其分布有了更加清晰地掌握,從而提高了原料可用量,改善了開采條件。同時,要對瓷土資源做到心中有數,有計劃、有節制地開采,節約使用,避免無度濫采。此外,現在信息發達,運輸便利,一部分原料通過采購就可以實現。這樣,就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解決了原料短缺問題。
2.保護所依存的人文環境
首先要保護人文環境之“人”。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承載者和傳承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主體力量。協調和發揮好各方主體力量,是實現整體性保護的重要保證。正如王文章所言,“在保護工作中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形成社會公眾主動參與保護和承擔保護職責的文化自覺,特別是重視發揮好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的作用,才是實現保護工作目標,持久做好保護工作的根本”[6]。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的關鍵,只有尊重和認可傳承人,才能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促使傳承人更好地承擔傳承的責任和義務。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志忠在其傳承和保護實踐中被先后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河北省文物系統有突出貢獻先進個人、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2012年被邢臺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張志忠老師從文物保管所退休后全心投入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傳承中,為該項技藝的振興發展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顯著的區域性特點,當地的社區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享有者,是真正的主人。提高社區民眾在保護實踐中的參與度是整體性保護的重要成果[7]。2019年,邢臺學院和邢臺市橋東區團結東社區居民委員會、三義廟社區居民委員會簽訂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共育共建基地協議書,雙方積極開展“邢窯白瓷文化進社區”活動,邢臺學院師生利用課余時間定期在社區舉辦邢窯白瓷文化講座和邢瓷技藝體驗等活動,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
各級各類保護主體同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整體性保護原則不僅關注每個保護主體的保護實踐,更加關注各級各類保護主體在保護實踐中的協調和配合。要知道“商業立場、政府立場、學術立場與民眾立場之間有可能呈現出某種程度的不和諧,要正視這些立場的不同并且很好地協調各方的立場。但是,在協調中要堅持一條底線,那就是保護文化遺產應該建立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基礎之上”[1]。張志忠的身份具有多重性,除了傳承人,他早期為了邢窯研究的便利在文保所工作,后來被邢臺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同時擔任邢臺市邢窯研究所所長。這種身份的多重性使得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保護主體在保護實踐中能夠方便協調,緊密配合。例如臨城縣建設了邢窯博物館,歸縣文保所負責,張志忠任館長。邢臺學院在博物館旁邊建設了邢窯文化博覽園,作為學生的教學基地,張志忠在此授課。很多專家學者也會來此走訪考察。
此外,還要保護人文環境之“文”。作為地方性知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當地的文化場域內產生和發展的,保護實踐應當注重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文化氛圍,提高公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創造民眾參與保護實踐工作的機會和平臺。
(1)從公共文化發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與公共文化建設相統一,既是整體性保護的重要內容,也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邢臺市已經建成4個邢窯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圖片、視頻、實物展出等方式向公眾介紹邢窯文化,展現邢窯陶瓷的魅力,為推廣邢窯文化提供了專業的場所和渠道。此外,很多公園設置了邢窯文化廣場,設計了介紹邢窯基本情況的文化墻,以及在景區設置制瓷的體驗工坊等。
(2)從校園文化發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民間智慧,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同時,教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教育傳承做得比較深入和全面,積累了寶貴經驗。邢臺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多次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邢臺市第三中學、第五中學、育紅小學等進行了邢窯文化的宣傳和邢瓷制作的展示體驗活動。此外,邢臺學院和邢臺市第三中學、達活泉小學、三義廟小學、臨城中學簽訂了邢窯白瓷文化傳承共建共育基地協議書,使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融合共享,努力構建大中小學育人共同體,將邢窯文化融入學生培養中,培養潛在傳承人。邢臺學院更是開設了陶瓷方向的課程,并在科研方面擔當了主力軍。
(3)從消費文化發力。進行生產性保護是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自我造血,增強生命力的有效措施。作為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邢窯陶瓷燒制技藝有進行生產性保護的可能。目前有弘傳邢瓷陶瓷有限公司、河北德尚瓷業有限公司等保留了傳統手工工藝,并進行批量生產,但規模都不是很大。
(4)從與其他文化事項的關系發力。任何文化事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和其他文化事項有所聯系,并一同構成地方文化整體。因此,“為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原則,還要充分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與其周邊相關文化事項的密切聯系”[8]。邢窯有制作瓷樂器的傳統,出土的邢窯器物中就有很多陶瓷人面塤,唐代《樂府雜錄》中也有記載,“武宗朝郭道源……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于其中,以筋擊之,其音妙于方響”。張志忠經過多次實驗摸索,燒制出一套包括瓷編鐘、瓷笛等在內的瓷樂器,組建了瓷樂團,而且瓷樂團進行了多次公開表演。此外,當地還有一些關于邢窯的傳說和故事,但知道這些傳說和故事的多是一些老人,并沒有很好地流傳,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發掘相關的民間文學。
三、要注意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涉及方方面面,既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變遷,也關注當下形態和未來發展;既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也關注傳承主體和保護主體;既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依存的自然環境,也關注所依存的人文環境。盡管如此,整體性原則指導下的保護實踐并不能追求面面俱到,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人們應該根據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分主次、分輕重地進行保護實踐。
在20世紀80年代,邢窯遺址剛剛被發現,邢窯陶瓷燒制技藝還無從談起。專家學者們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出發,對發掘的窯爐、窯具、器物進行科學地比對、測驗和分析,對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歷史沿革有了較為清楚地認識,并且著手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恢復工作,這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使命和要求。而在今天,培養傳承人,實現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則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內容。
四、結語
從整體性原則來看,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實踐工作成績顯著。從時間向度上看,首先對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歷史情況有了較為完整的梳理,其次在當下基本實現了對內容和形式的較為全面的保護,并且保護實踐考慮到項目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從空間向度來看,對之前面臨的自然資源困境有了較為妥善的解決辦法。傳承主體被充分尊重,能夠積極有效地開展傳承活動。保護主體之間配合度高,能夠積極開展合作,共同致力于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另外,保護實踐能夠較好地融合到公共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取得了理想的保護成果。
同時,保護實踐工作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生產性保護方面做得還不夠,目前當地主要生產仿古瓷,產品種類較少,樣式較為保守,市場接受度不高。其次,還應繼續發掘和關注與其相關的其他文化事項,要從發展地方文化整體的高度認識邢窯陶瓷燒制技藝項目的保護實踐。
總之,整體性既是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重要尺度。邢窯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實踐需要在整體性原則的關照和指導下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8,19.
[2]韓成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理念與實踐:基于寧波案例的討論[J].西北民族研究,2016(3):185-192.
[3]趙艷喜.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理念[J].貴州民族研究,2009(6):49-53.
[4]李榮啟.文化生態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J].美與時代(上),2015(2):26-31.
[5]張志忠.中國古代名窯邢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6]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115.
[7]李曉明.論“社區”與非遺整體性保護[J].賀州學院學報,2016(1):21-24.
[8]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作者簡介:張悅,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