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加州大學在創意培育教學方法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其具體實施舉措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該校強調教師對學生創意創作的適時引導,推崇學生在創意創作上的實踐性學習,對各種風格的創意創作探索的寬容和鼓勵,都從主體間性互動的角度深化了對創意培育教學方法的反思。美國加州大學在“立體構成”等課程上所運用的創意培育教學方法在促發學生的創作激情方面值得借鑒。
關鍵詞:創意培育;教學方法;立體構成;主體間性
創意是一種心靈的內在綻放,難以通過外在的灌輸而產生。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創意創作時需對自己的身份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要及時跟進,又不能替代學生自身的思考,這種適時引導就應當是一種“教”與“學”之間基于小組學習的主體間性互動。關于加州大學“立體構成”課程教學的教學經驗,筆者之前已有闡述,本文就未盡之處進行補充[1]。
一、強調教師對學生創意創作的適時引導
誠所謂“滴灌”要比“漫灌”更高效,教師必須把握恰當時機對學生創意創作進行適時引導。在加州大學,教師在課堂上就非常注意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保持主體間性的互動和平衡,積極思考如何開發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且內蘊著與時政、環境保護等現實問題的關懷。他們課程講授的思路相對清晰,喜歡引導學生往自己的專業方向上靠近。比如喬恩·萊蒂(Gyongy Laky),她的主方向是環境保護,所以她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垃圾和可循環利用的材質,倡導善待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地球環境。
立體構成課程要求學生們用窗簾布碎布塊做作品,利用垃圾再次進行創作,既省錢又美觀,窗簾布上有刺繡、蕾絲等花紋,這些美麗的工藝圖案對服裝設計起著決定性作用,對它們的設計安排考驗著設計者的審美能力和駕馭才能。學生一般使用少量花費買回來一大堆碎布頭,各種顏色都有,琳瑯滿目,在小人臺上進行裹纏,嘗試各種位置、方向,通過感性和理性決定放在哪個位置。每個人的審美能力不同,這就有了設計的高下之分。老師能做的是適時的鼓勵與肯定,告訴學生哪個位置是最佳的,新穎度是需要捕捉的,一剎那的電光火石中,抓住那個最敏感閃耀的瞬間,考驗學生的審美功力。因為學生是第一次做服裝設計,這是一個基礎課,是立體構成中的作業延續,學生感到很新鮮,他們沒有條條框框的框架約束,不用考慮實用穿著的拉鏈袖口等因素,設計起來可以天馬行空。正所謂主體間性的分布式學習能夠增強學習的對話性,那些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在對話性氛圍中設計起來更得心應手[2]。
在美國加州大學上課時,筆者的感受是興奮、激情、新鮮感十足,在喬恩·萊蒂(Gyongy Laky)的立體構成課上,筆者深切地體會到什么是用盡全力完成一件有挑戰性的藝術作品要求,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最獨特的那一個。喬治的教學方法很有獨創性,她給我們很多的自由表達空間,經常先給大家一個大致的引領方向,材料上的創新運用也使得她與別人區分開來。她不遺余力地對循環再利用材質引進。她給我們看了一個專題片,有一個女性得到了國家的資助,長年累月在一些垃圾場尋找可利用的材料進行創作。其中有廢舊的橡皮圈、針管等材料,她是一個大膽的女性藝術家,用這些垃圾材料做成了很多隱喻人的性別差異的作品,我們一邊看,一邊為她的巧妙構思而贊嘆。
二、推崇學生在創意創作上的實踐性學習
實踐性學習在創意創作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學習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需要不斷磨練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產生“實踐智慧”[3]。在加州大學,一個教授安排的課程會在一個學期內上完,其中,課程的安排是一環套一環,只有認真學好做好第一個練習,才能做第二個作業,如果其中一環出問題了,那接下來的作業就銜接不上了,所以迫使學生必須跟上課程的節奏,讓他們有使不完的勁去創造新作品。課上時間主要用來討論所完成的藝術品,用新穎的材質,多樣性技術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表達自身的情感、狀態,做出相對完整的作品,對新知識的渴求與探索激勵了學生大膽實踐,把身邊能找到的材料有選擇地使用上。其中有一個作業是用動物的小腸子做半透明的覆蓋材質,材料的臭不可聞讓一些人退避三舍,可對于筆者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挑戰自我的過程,所以筆者用了很長的時間來琢磨這個材料的建構角度,一塊接一塊地疊加上去,肌理的層次感愈發明顯,小腸子本身的自然花紋像抽象的線條一樣,賦予藝術品獨特的美感。竹子等框架材料和它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既有剛性的表達,也有柔性的覆蓋。如果把小腸子洗干凈,就得不到表面的肌理效果,而是一塊平面的材料,所以不洗才是關鍵之所在。兩者差別很大,雖然做的過程中需要掩鼻阻擋刺鼻的惡臭,但是最后的效果卻讓人心花怒放。
美國學校的展覽館是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極佳場域,道夫教授正好是展覽館的館長,所以我們有機會在劃分好的區域創作自己的作品。曾經有一件大型作品在學校展出,是一件用數以萬計的訂書針和綠色纖維材料排列成的大型風景作品,他們在墻壁上用訂書針做風景圖像,運用自己的眼光把一塊塊訂書針安排在墻壁上,有的地方是成群的金屬材質,有的地方是纖維布料,整合起來有層次感和疏密感。綠色就像苔蘚一樣成片布局,使我們看到纖維藝術的當代表達,是那么震撼心靈、觸動靈魂。藝術家大膽且不拘一格的嘗試讓我們與當代纖維藝術邂逅并銘記終身。良好的藝術品有著極強的感染力,豐富的材料表達給參觀者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展覽結束后再用刀把它刮走,到下一個展覽館進行新的墻壁詮釋,相信會有新的碰撞和靈感迸發。一般的展覽館不敢接這種破壞墻面的作品,可是加州大學的展覽館敢于嘗試,讓我們嘆為觀止。材料的使用不拘一格。剝掉一層的墻壁會再次粉刷完善。印象深刻的還有展覽館里放置了大量纖維做成的管狀物,然后用光束從四面八方進行掃射,不斷移動的光束讓整件作品生動起來,形成所謂“空間境象”的夢幻般氛圍[4]??珙I域的燈光掃射的使用讓纖維藝術品活絡起來,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清新靈動感。
三、對各種風格的創意創作探索的寬容和鼓勵
寬容和鼓勵是一種教育原則,其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用實踐智慧來進行差異性處置。鼓勵其中具有生長點的可擴展之處,寬容其中未完善之處[5]。以筆者的英裔美國學者芭芭拉教授為例,她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性藝術家。她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她認為作品的氣勢非常重要,足夠的氣勢形成強大的氣場,讓人不得不駐足停留觀看,她巧妙地把氣場和運動感聯系起來,每次看她的球形立體作品,均能感到激情澎湃,仿佛一條條奔流而出的河流。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擁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和暗藏的激情是難能可貴的,生活給予她的酸甜苦辣都被她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她像一個打獵的勇敢女子,在叢林中穿梭獨行,無懼世俗的眼光。筆者很敬佩她的勇敢無懼,更仰慕她的特立獨行。她和幾個藝術家朋友一起合作的草料大型球,是一個富有實驗性的有趣嘗試,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實驗精神賦予了她個人魅力。
維多利亞教授從世界各地收羅來具有民族特色的紡織品,在她的家里擺放得錯落有致,玫紅色的紡織布料鋪滿地面,浪漫彌漫在周圍環境中。其中諸多作品以異域情調為主題,閃光的鏡片和富有光澤的紡織布料被安排在抽象構成的畫面中。每個角度的藝術品閃爍的光澤都不一樣,顏色會隨機變化,與使用的染色顏料有關。光影賦予了作品以活力,像夜空中的繁星點點,熱鬧恣意地閃爍著。霓虹燈光的引入給了作品跨領域的視覺沖擊力,因為當時很少藝術家會運用霓虹燈光,所以她前衛的創作引起了大眾關注,獲得了一些美國國家級的大獎。申請大型的室內紡織品空間隔斷資金項目是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的方式,維多利亞教授的作品中的一件是數以千計的紡織品長條從屋頂懸垂下來,微風吹過,隨風搖曳的布條像輕盈的舞女一樣盡情舒展肢體,嫵媚動感。她印染圖像的使用更增加了作品的異域風情的況味。尤其是她使用了泰國的民間紡織品中大大小小的鏡片的抽象堆疊給予了維多利亞作品新穎的靈感來源。鏡片的外形有圓的,也有方的,以及介于圓方之間的形狀,反射出像鏡子一樣的光澤,周圍的紡織品布料與它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有些鏡片的外框被切割成粗獷的有棱角的形狀,隱喻著藝術家的桀驁不馴的個性。她有一幅描繪情感變化的印染作品引起了筆者的極大關注,畫面中樹枝的觸角纖細卻有張力,糾結、矛盾的心情躍然紙上,她的解釋正好印證了筆者的猜測,她把當時經歷的情感挫折記錄在了作品中。靈感來自于自身情感變化,感情的體驗化作了作品的精髓。
總而言之,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在“立體構成”等課程上所運用的創意培育教學方法基本符合大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且能促發同學們的創作激情。教授們言傳身教,以自己獨具特色的作品引領學生的創作,鼓勵他們釋放心中的情緒,用手中各種各樣的材料創作出符合自身特質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瑞香.美國加州大學“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摭談[J].美與時代(上),2020(10):122-124.
[2]簡圣宇,神惠子.文本研讀:“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推進方案[J].現代大學教育,2019(3):97-103.
[3]簡圣宇.應當探索一種“新中式”課堂教學模式——從當下討論式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談起[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02-109.
[4]簡圣宇.“意境”范疇的現代闡釋嘗試——從20世紀中葉的系列論爭談起[J].中國文藝評論,2021(1):71-80.
[5]高德勝.寬容美德與寬容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20(5):67-87.
作者簡介:張瑞香,碩士,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