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琳燕
摘 要: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起源于學生閱讀能力檢測的一種文本,但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學需求的變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已成為中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立足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法進行研究,探討有效性方法運用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指導;高階思維
在語文教學快速改革的今天,“得閱讀者得語文”的共識逐步深入人心,“非連續性文本”注重培養學生面對社會知識挑戰時的應對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客觀需求。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可以使得學生能夠盡快地融入教學內容中,能夠更加懂得課本內容以及知識。現行小學語文教學更多地側重于文學性文本的閱讀與理解,教學中往往以連續性文本閱讀為主,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非連續性文本,缺乏學習經驗和技巧。即使有些課程或者教師為學生提供了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機會,但也沒有進行專門性的教學指導,導致學生在主觀能動性和閱讀技巧方面嚴重不足,影響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實際成效。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法的指導策略
(一)增加文本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期待值
非連續性文本大多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內容簡短、信息量豐富、形式各樣。與教材中的連續性文本相比,非連續性文本可能缺乏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催人淚下的情感。如果將這些文本直接出示進行教學,長此以往學生難免感覺枯燥,興趣不高。
在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就出現了常見的公交站臺指示牌,為了繼續引導學生讀懂公交站臺指示牌這一生活中常見的非連續文本,筆者設計了一系列交流鏈:
1.這個班次的公交車首班車和末班車分別是什么時間?你在哪些時間段里可以乘坐這班車呢?
2.仔細觀察這個站牌,你知道這個站牌上的公交車可以通往哪些景區?
3.PPT出示一個求助的小朋友形象,提出自己的困惑:如何轉乘公交車去往紅梅公園,身上至少要準備多少零錢,有沒有人可以幫助我?
教師通過設計這幾個開放且連續的問題,不僅可以吸引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挑戰欲,也訓練了學生的提取信息、聯系生活、實踐運用的能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讓學生對以后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充滿期待。
(二)強化文本深度理解,聚焦語文的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注重語言的準確實用、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目標也異曲同工,并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或者升學概率,而是要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知識來認識事物、發現和解決問題。因此,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不能滿足于文本信息的獲取和分析上,而要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文本的深度理解,培養創新思維。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宇宙生命之謎》一課為例,宇宙生命之謎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茫茫宇宙中,人類是不是唯一的存在?除了人類還有沒有別的生命形式?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增強,與新世界接觸日益增多,學生們就像一個個小小的科學家,以強烈的好奇心來探索這個宇宙。
在初步學完課文之后,教師適當地引入《三體》《流浪地球》等時興的小說、電影等內容片段,恰當引導學生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讓學生們深入想象:“如果我離開地球成了太空人,我想做什么事情?” “人類進入太空后有哪些好處和弊端?”從而形成思想的碰撞與知識的積累,進一步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雖然有的學生可能會有些奇思妙想甚至偏離題目,但是也同樣實現了閱讀的升華,促進了學生閱讀與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立足閱讀質量的提升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并不是簡單地將一堆相關或者無關的文本交給學生進行自由閱讀,這只是膚淺閱讀,正確的閱讀方法是要在閱讀的同時,滲透一定的閱讀技巧與方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發展自身能力,促進學生文本閱讀水平乃至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其中,比較閱讀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重要的指導策略,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碎片化知識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花之歌》為例,詩人通過花語的清新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筆者在執教這節課之前,提前布置學生搜集自己熟悉的花卉的圖表知識,布置開放性問題:你眼中的花與作者眼中的花有什么不同?通過局部問題,學生對花卉進行不同于讀者視角的對比、進行文學與現實的對比,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閱讀感悟,實現文學藝術和實用之間的閱讀轉換。比較閱讀中包含許多高思維問題,因此教師更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對此,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文本信息梳理、選擇、思考、再梳理,特別是對不同文本、不同內容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時,學生可以及時發現文本間的異同點,逐漸將內容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好的學習方法不斷遷移,實現閱讀教學的融會貫通,有效提升閱讀文章。
(四)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高階思維的發散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受到教學大綱和自身體例限制,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相對較少。教師備課、梳理教材時,需要有意識地利用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歸類整理,將其作用最大化;同時教材中一些分散化資源更要加以轉化整合,讓學生感受和領悟到不同文本之間的內在關聯,在“轉合”中得法。在部編版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并非隨意或者隨機選取的閱讀資料,而是教材編撰者精心挑選的、與主要教學文章有著密切聯系的文本。
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為例,文章沒有套用傳統的文章編排格式,而是通過字體演變表、易錯字辨認圖等更加活躍的形式進行文本展示,不同學科交叉滲透。在“漢字真有趣”板塊中,以傳統字謎、字形圖片、歇后語、諧音字、形聲字等編排了五則閱讀材料,讓學生通過各種非連續性文本形式,以濃厚興趣體會漢字的趣味性,并學以致用,將自己課外積累與文本內容相聯系,將零散資源整合化。
此外,教師也需要結合學生水平,選取一定數量的、具有相關性的課外閱讀資料,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提供非連續性文本,有意識引導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
三、結語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永恒的研究課題。在我國傳統語文教育中,連續性文本閱讀一直是主要的閱讀教學方式。而進入信息化時代后,非連續性文本與人們的接觸越來越多,因而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有必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更加實用的教學指導。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更應成為生活的留心人,善于在生活中尋找到合適的文本資料,加強對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指導,才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與發展中不斷進步,逐漸成長為時代所需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談俊.求同巧拓寬,求異謀深入——對新視閾下小學語文“類文本”閱讀教學的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23-25.
[2]陳文燕.探討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科技資訊,2020,18(1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