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賽
【摘 要】目的:分析個性化護理各項措施,評價其在先兆早產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與護理質量。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婦產科隨機擇取先兆早產患者112例,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住院號為單號患者52例納入參照組,雙號患者52例納入護理組,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護理組則實施個性化護理,不同護理措施對比指標:保胎成功率,妊娠、分娩結局。結果:護理組保胎成功率更高,護理組分娩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結論:先兆早產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可提升保胎成功概率,并改善分娩結局,護理質量理想。
【關鍵詞】個性化護理;先兆早產;應用效果;護理質量
先兆早產是指孕婦在妊娠28周之內出現腹痛、陰道少量出血、無妊娠排卵等癥狀,而經婦科檢查發現宮頸口未開,胎膜未破,一般通過規范化的休息以及治療,有些患者癥狀可消失,但是一些患者出現腹痛增加的問題,可造成流產的情況,因此需要進行規范化的治療,并且配合科學的護理。個性化護理措施的實施,可結合患者的實際疾病情況,制定適宜的護理措施,可提升治療質量[1]。本文分析了個性化護理在先兆早產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質量,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婦產科隨機擇取先兆早產患者112例,對患者資料進行分析,住院號為單號患者52例納入參照組,雙號患者52例納入護理組。參照組,初患者32例,經患者20例,年齡21歲~38歲,平均年齡(29.43±1.35)歲;護理組,初患者30例,經患者22例,年齡20歲~37歲,平均年齡(29.26±1.27)歲。分析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針對性進行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對患者胎心等進行監控,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工作,與醫生進行配合治療。
給予實驗組個性化護理,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變化與性格特點、經濟生活情況,對于患者害怕、恐懼的心理進行充分的理解,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心理進行疏導,安慰緊張焦慮的情緒,保證整個治療過程的穩定性;對于日常飲食進行綜合控制,結合患者的飲食偏好,補充高纖維、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類食物,并且在保證飲食的同時,盡量滿足患者對于飲食的要求,選擇患者偏好的蔬菜、水果,提升食欲;按照患者的習慣進行病房的布置,可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擺件、綠植等,緩解焦慮的心情,充分尊重患者隱私,進入病房前需敲門示意,進行體溫測量和藥物使用時,盡量在患者清醒狀態下實施;充分尊重患者,如患者配合不足,則進行安慰,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耐心進行心理疏導,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并結合患者的情況及時調整方案,提升護理質量[2]。
1.3 觀察指標
(1)保胎成功率:對比兩組患者保胎成功例數;(2)分娩結局:總產程、產后出血量、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保胎成功率對比
護理組保胎成功率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護理組分娩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2。
個性化護理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護理措施的實施,保證患者情緒與各項指標的穩定性[3]。文中數據分析,護理組保胎成功率更高,護理組分娩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原因包括:護理中注意對患者情緒的干預,通過心理指導降低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胎兒畸形、先兆流產等一系類的問題,保證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各項指標的穩定性,提升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的配合率;個性化護理增加對患者的飲食干預,同時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4],注意患者的日常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可提升治療質量;個性化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尊重,對于一些治療中配合不當患者,采用更加積極的干預措施,疏導為主,積極配合進行情緒引導,理解患者,以患者角度出發,尊重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可進一步提升護理的質量,提升保胎質量,并改善分娩結局[5]。
綜上所述,先兆早產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可提升保胎成功概率,并改善分娩結局,護理質量理想。
參考文獻
[1] 劉建輝.個性化護理應用于先兆早產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4):217.
[2] 黃綿.個性化護理應用于先兆早產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9):86-87.
[3] 徐芳萍.個性化護理在先兆早產護理中的意義(附60例報告)[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3,33(5):767-768.
[4] 賈自毅.個性化護理應用于先兆早產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5(38):224.
[5] 買存玉.個性化護理應用于先兆早產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s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