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沈晶晶
【摘 要】目的:探討優化創傷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8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參照組40例給予護理常規,研究組40例采取優化創傷護理流程。比較兩組滿意度、救治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并發癥率、護理前后疼痛評分。結果: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參照組,救治的時間、住院的時間短于參照組,并發癥率低于參照組,護理后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優化創傷護理流程用于嚴重多發傷患者可獲得較好的成效,可緩解患者疼痛,縮短救治和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優化創傷護理流程;嚴重多發傷患者;應用效果
因傷勢過重而不及時救治,極易造成病人死亡,所以急診科若能及時開展搶救工作,就能及時挽救病人的生命,在搶救工作中,有效、及時地采取護理措施,對降低病人致殘率、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多發傷病人在急救過程中因其需求的實現,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急救護理流程得到合理的優化,急救人員之間的依從性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急救護理的實施效率,減少病人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1]。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8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21歲~56歲,平均年齡(45.24±2.27)歲。參照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23歲~58歲,平均年齡(45.14±2.12)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護理常規,研究組采取優化創傷護理流程。(1)院前急救護理。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和評價。對多發傷病人,應按氣管通暢、呼吸、脈搏循環、肢體活動等四步進行準確的損傷評定。在對可能威脅病人生命的因素進行及時識別后,采取先輕重緩急的原則,有效應對威脅病人生命的因素呼吸阻塞癥狀多發生于發病后,咽喉、口內嘔吐、血塊殘余異物應及時徹底清除。如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在吸氧時應將頭傾斜一側。對胸穿傷病人,應選擇較大的包扎包,以規范胸部創面包扎,避免縱隔擺動。對張力性氣胸,應先用粗針穿刺排氣,再行胸腔引流術。對原有病灶及時處理,嚴格控制出血,避免因大量減少的出血量造成休克或死亡。使用止血帶的時間不能超過4小時。如為開放性骨折出血,應選擇壓力包扎法。(2)醫院搶救與護理。維持病人呼吸道通暢,及時給予面罩吸氧等充足的氧療,嚴格控制每分鐘3升至6升的氧氣量。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可以盡早行氣管切開及機械輔助呼吸,以確保呼吸通暢。對病人的基本體征如血壓、意識、尿量、皮膚粘膜、體溫、脈搏等進行密切觀察。依據觀察結果判斷出血嚴重程度,選擇頸外靜脈或肘內正中靜脈等血管進行穿刺。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滿意度、救治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并發癥率、護理前后疼痛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滿意度
研究組的滿意度95.00%(38/40)比參照組75.00%(30/40)高(P<0.05)。
2.2 救治的時間、住院的時間
研究組救治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3 并發癥率
研究組并發癥率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有3例,占7.5%,而參照組并發癥11例,占27.5%。
2.4 疼痛評分
護理前兩組比較(P>0.05),護理后研究組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2。
多發傷是指在單一致傷因素的沖擊下,人體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或解剖部位先后或同時發生的損傷,其中至少一處會危及病人生命。多發傷的臨床特征是相互覆蓋,相互作用,其嚴重并發癥包括顱腦損傷,休克,骨折,腹部損傷和胸部損傷[2,3]。嚴重多發傷因其傷情重、死亡率高、損傷部位多、損傷變化快、情況復雜等特點,要求急診護理人員具備較全面、扎實的專業知識,熟悉各種創傷并發癥及嚴重創傷的臨床表現及病理改變,并對無法確診的病人進行嚴密的全身觀察。局部和表面現象不應誤導。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參照組,救治的時間、住院的時間短于參照組,并發癥率低于參照組,護理后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
綜上,優化創傷護理流程用于嚴重多發傷患者可獲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周愛華,殷迅,王修娣,等.護理創傷團隊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診搶救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4):163-165.
[2] 劉曉艷.初級創傷救治原則應用于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護理中的價值評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8):150.
[3] 劉穎,王燕,劉暢.優化創傷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9,16(5):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