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蕾 蓋萌 趙慧棟
【摘 要】目的:目標管理教學法在產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產科實習的實習護生共228名,按照帶教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114名。參照組(常規帶教),觀察組(目標管理教學法)。對比兩組實習護生的考核成績、帶教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帶教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目標管理教學法可提高實習生考核成績、帶教滿意度,值得推廣實踐。
【關鍵詞】目標管理教學法;產科;臨床護理帶教;應用效果
臨床護理帶教是實習護生由理論向實踐過渡的重要階段。就實際情況而言,產科護理工作較為復雜,難度以及護理風險較大,故臨床護理帶教的難度也相對更高。過往產科臨床護理帶教主要應用的是常規帶教的方法,當下顯然已經很難滿足產科臨床護理帶教的實際需要,同時也不利于實習護生更好地掌握護理技能[1]。此次研究將圍繞著目標管理教學法在產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效果進行分析論述,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產科實習的實習護生共228名,按照帶教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114名。參照組,男10名,女104名,年齡20歲~24歲,平均年齡(22.23±0.53)歲,觀察組,男11名,女103名,年齡20歲~24歲,平均年齡(22.74±0.61)歲。專科實習護生180名,本科實習護生48名。兩組實習護生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此次研究排除中途退出實習的護生以及無法配合完成調查的實習護生。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參照組應用常規帶教的方法,即通過課堂授課、護理技巧講解以及病房觀摩等內容。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應用目標管理教學法,如下:(1)設立目標。根據大綱設立臨床護理帶教的目標,將圍產期、孕期護理作為教學目標。(2)實施階段。第1階段指導實習護生掌握觸診、乳房按摩以及產后惡露等護理技巧,第2階段,指導實習護生進行分娩、剖宮產的護理。第3階段,指導實習護生掌握圍產期、圍術期等護理內容。第4階段,指導實習護生掌握危重癥患者的護理內容。
1.3 指標觀察
觀察對比兩組實習護生的考核成績、帶教滿意度。考核成績包括理論成績、實操成績。帶教滿意度應用科室自制的調查問卷,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人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種帶教方法下的考核成績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在理論成績、實操成績的比較上高于參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種帶教方法下的帶教滿意度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帶教滿意度為92.98%,高于參照組83.33%,差異明顯(P<0.05),如表2。
產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護理實踐表明,產科臨床護理的內容較為復雜,護理難度也更高。而在產科臨床護理帶教開展后,常規帶教的方法并不能確保產科臨床護理帶教的效果。有研究顯示,常規的產科臨床護理帶教本身的隨意性較大,故而很難確保實習護生更好地掌握護理技能。所以在進行產科臨床護理帶教的過程中,可根據臨床護理帶教的實際情況,應用目標管理教學法,這樣就能確保患者的產科臨床護理帶教的效果[2]。目標管理教學法是一種臨床護理帶教中經常會應用到的帶教方法,此種帶教方法的核心在于將教學大綱和臨床實踐進行銜接,以此來確保目標的細化,使實習護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護理技能。有研究表明[3],目標管理教學法應用后能夠極大地彌補常規帶教方法的不足,使實習護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實習之中。而在實習護生切實掌握護理技能后,實習護生對臨床帶教的護理滿意度亦能有所提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理論成績、實操成績的比較上高于參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的帶教滿意度為92.98%,高于參照組83.33%,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見,產科臨床護理帶教中僅應用常規帶教很難滿足實習護生的實際帶教需求,所以可在產科帶教過程中應用目標管理教學法,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實習護生的考核成績,并能提高產科帶教的滿意度。此次報道的結果同以往研究接近,提示目標管理教學法具有理想的實踐價值,所以可結合產科護理帶教情況適時采用。
綜上所述,目標管理教學法可提高實習生考核成績、帶教滿意度,值得推廣實踐。
參考文獻
[1] 鄧蓓蓓.目標管理教學法在婦產科臨床護理帶教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6):4-6.
[2] 申銀屏,唐琪,羅里佳.目標管理教學法在婦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35):146-148.
[3] 鄔燕平,劉小瑋,王雋雋.SBAR模式在婦產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5):66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