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照琳(1995-),女,漢族,山西孝義人。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財政稅收方向)。
【摘要】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由農業國邁向工業國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邁入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由于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很多投資具有正外部性,因此財政支出作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財力保障,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新型城鎮化”視角出發,旨在探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的基礎上,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鎮化水平的影響路徑,為我們國家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城鎮化水平 財政支出結構 新型城鎮化
一、引言
在大力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傳統的粗放式城鎮化發展模式帶來了包括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城市布局不合理、交通擁堵、社會保障跟不上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大大降低城鎮化的水平,不符合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因此需要轉變推進城鎮化的思路,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城鎮化的水平。
這些問題如果僅想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解決,那么效果定然不盡如人意,因為這些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屬性,市場投資動力不足。只能依靠政府作為引領者,以財政支出為手段,以公共資本帶動私人資本,才能更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二、城鎮化水平的內涵與衡量
(一)“新型城鎮化”內涵
傳統的城鎮化強調的是城鎮人口的迅速增長,屬于粗放型擴張,在此過程中,城市規劃不夠合理、資源大量消耗、城市生活質量水平較低,包括看病難、就業難、出行難等城市問題開始出現并不斷加重。這些問題將大大降低城鎮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屬于真正高水平的城鎮化。為解決上述這些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未來應該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對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陳本鳳、趙威(2015)指出,新型城鎮化強調其本質為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片面的要求城市占地面積的擴大。張繼久(2018)認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新概念,它與國內外傳統的城鎮化含義都不一樣,它要求以人為本;要求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節約資源、維護環境、注重社會和諧,講究經濟高效;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四化”同步、布局優化、城鄉一體、文化傳承。
總而言之,與傳統提法相比,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城鎮內在質量的全面提升。城鎮化不再單純的指城市行政區域擴張以及民政局戶籍登記處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是在要求數量的同時更強調城市擴張的質量。一般來說,城鎮化水平是從經濟、社會、空間以及人口四個方面共同衡量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探討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鎮化水平的影響路徑。
(二) 衡量城鎮化水平的要素
1、城鎮化水平的經濟方面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城市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正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逐步出現,這才促進人類聚居,從而逐漸形成了“城”。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在“城”中,人們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以致出現大量剩余物資,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手工業與農業發生分離,從而產生了商品買賣的行為,這就是“市”。市場以及商人角色的出現,將“城市”合為一體,因此城市的出現成為了歷史的必然。因此可以看出城鎮化水平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將會造成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因此,經濟水平的增長會促進城鎮的發展。反過來,城市發展為商品交易及社會分工的細分提供了便利,這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在一個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其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呈穩定上升狀態。這是因為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舒適度不斷提高,從而吸引更多的人走向城市,建設城市。這些人的稟賦不同,導致他們在從事相關工作時的相對優勢不同,從而形成了分工。再加上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需求不斷升級,從而使產業結構發生向好型變化。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將會導致一個地區的生產總值進一步提高,從而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費支出相應上漲,人們生活質量水平不斷提高,也意味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2、城鎮化水平的社會方面
人是社會動物,因此由于人口聚集形成的城鎮化,其水平的高低必須要考慮該地區在社會方面的狀況。這里所說的“社會方面”是指,人們生活在這一城鎮中的便利程度,即居民在一個城鎮中所能享受到的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科技、通信等方面的待遇。一般來說,居民所能享受到的上述服務越多,代表當地城鎮化水平越高。一般來說社會問題逃不開“效率”與“公平”兩個話題。在這里,效率是指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發展速度,或者說一個地區居民生活舒適度提高的速度。公平是指不同人群在城鎮化過程中受益程度存在差異。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在社會方面的投資也將存在差異,受益群體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 ,我們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在穩步提高效率的同時,盡量減少可能存在的公平問題。
3、城鎮化水平的空間方面
這里所說的空間方面,是看一個城市的城市布局是否合理,一個城市只有兼顧城鎮建設用地以及綠化用地,才能保證這一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城鎮化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這都對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一步推進帶來負面效果。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們不能再追求粗放式的經濟增長,而是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道路;不再追求盲目的擴大城市版圖,而是要合理進行城市布局,兼顧居住和環境兩個方面。
4、城鎮化水平的人口方面
城鎮化最初的衡量指標就是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出,城鎮人口占比的大小,是反映城鎮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原動力,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他們為城市建設貢獻智慧、精力,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農業人口進城也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獲得更優質的生存資源,也就是說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這個城市工作生活,進而促進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城鎮人口數量與城鎮化水平也是相互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