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國非常優秀的一位教育家,他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素養,研究并總結出了一系列教育的方法與理念,其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理念與《英語課程標準》中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梢哉f,在當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這一教學精髓。本文將圍繞“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這一主題展開進一步探究,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學英語;教學實踐
前言:
眾所周知,小學英語是一門具有“語言”性質的學科,正如我們所說的漢語一樣,語言的學習、使用與具體的生活、具體的情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便與英語學習的要求不謀而合了起來。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忽略生活的重要性,意識不到其實生活也是一種教育,只有充分認識到生活的教育特性,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意義。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在進行英語授課時,則需將生活與英語學習聯系起來,注重引導學生多加實踐,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具體展開形式如下:
一、密切聯系生活
眾所周知,英語教學的本質并非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語言的應用。生活要求我們掌握哪種技能,我們就學習哪種技能。在這一基礎上,在小學英語授課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英語學習的本質,教師即可將英語教學互動與日常生活密切練習在一起,開展更加高效、更加實用的生活化英語教學。因此,為實現這一目標,則需教師在日常備課過程中對英語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更加深層次的分析,尋找英語教材內容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要素,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使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對話練習,由此提升英語學科的生活應用性。
例如,在學習《My family》這一英語課程時,學生學習任務之一便是掌握好這篇文章中“mother、father、sister、brother”等單詞,學會使用“Who is ...、This is my ...”等句型。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即可從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出發開展構建生活情境。首先,教師可以請學生提前準備好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而后,在基礎單詞、句式的學習基礎上,教師即可請同學們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拿出來,與同桌之間利用本節課學習過的單詞、句式進行對話,互相認識雙方的家庭成員。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為保證英語對話的準確性,教師需在學生對話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當學生出現對話“障礙”,或是單詞、句式出現錯誤時,幫助學生及時改正。最后,在生活化對話的練習下,即可真正實現英語學科的生活化教育。
二、引導學生實踐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往往更加重視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進而忽略了實踐能力與英語這一學科素養的培養。在這一基礎上,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則需盡全力“扭轉”這一學習現狀,采取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讓知識理論與學生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眾所周知,在年齡、性格的成長條件下,小學生都非常喜歡對他人進行模仿,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表演。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即可時常引導學生在英語知識學習過程中進行角色扮演。如此一來,通過扮演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更感興趣,還可以使得學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知識學習中,感受到英語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學習《What time is it?》這一英語課程時,學生學習任務便是掌握好各個時間用英語表達的正確方式,學會使用英語來詢問時間、用英語來回答時間。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在授課時,即可鼓勵學生利用本節課學習到的英語知識進行角色扮演。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兩兩分組,組織一位學生扮演時間詢問者,一位學生扮演時鐘播報員。而后,在角色扮演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對話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好“What time is it?”和“Tt is...”等對話句式。最后,教師即可請學生進行對話表演,請口語練習最標準的學生到講臺上來,為其他同學進行表演示范。如此一來,在實踐表演活動的開展下,即可在英語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
三、引用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是每位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教學目標。最初,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這一理念。后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研究過程中也進一步強調了這一理念的重要性,呼吁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授課方式,而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來靈活設計日常教學活動,由此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發展,促進不同學生之間的個性發展。
例如,在學習《Do you like pears?》這一英語課程時,學生學習任務便是掌握好“apple、watermelon、mango、strawberry、grape”等水果單詞,并學會使用“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等句式。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即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狀況,進行因材施教。如針對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只要求這些學生學會這一課程的單詞、句式即可;針對英語水平一般、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這些學生在熟練掌握單詞、句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出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水果的原因。如此一來,盡管學習要求不同,但卻真正實現了英語教學的教學目標,讓水平較差的學生學好基礎知識,讓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得到了思維的拓展,用行動說明什么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之間不同的個性發展。
總結:
總而言之,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不僅為當下英語教學指明了新方向,也為英語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為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則需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理念進行更多分析與研究,進一步了解生活化教育的本質,通過聯系生活、引導實踐、因材施教等方式構建新課堂,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體驗,獲得新的素養發展,實現英語教學的新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璐.談陶行知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啟迪與智慧(中),2021(04):46.
[2]高海英.關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J].校園英語,2021(1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