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琴
摘要: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已先行大陸一步,借鑒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建立符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各項制度,是推進福建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保障。本文將以房地產專業群為例,從兩岸現代學徒制的產生背景及類型、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等維度對兩岸現代學徒制項目進行簡要比較研究,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兩岸比較;人才培養方案
學徒制作為技術培訓體制,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由最初的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學徒制發展到學校教育與崗位培訓相互結合的現代學徒制。
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已先行大陸一步,深化閩臺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借鑒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經驗,結合福建省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通過“實踐、總結、完善、再實踐”的不斷完善過程,建立符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各項制度,是推進福建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將以房地產專業群為例,對兩岸現代學徒制項目進行比較研究。
一、兩岸現代學徒制的產生背景及類型對比
從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就陸續開始了現代學徒制的實踐。世界各國的現代學徒制可按供需關系分為需求引導型和供給引導型。需求引導型的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企業參與和較低的學校合作,這種類型的代表國家有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供給引導型的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學校為本位,企業參與度較低,其代表國家有英國、丹麥、荷蘭和法國。
(一)臺灣地區現代學徒制產生背景及類型
2003年臺灣地區引進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2005年,學徒制的試點進一步向上、向下延伸至高級職校。2008年,又增設了四技學制,并擴大招生與培訓職業種類。2009年,臺灣地區勞動部門借鑒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以本土化、普及化、彈性化為主軸,提出了“雙軌訓練旗艦計劃”。2012年,該計劃被交由各區職業訓練中心辦理各項業務;職類上,從2003年以二年制專科工商管理、信息管理、飯店管理及電子微科技4個職類為主,到現在的絕大多數職類,“雙軌訓練旗艦計劃”有力的促進了產教融合、深耕了臺灣地區產業。因臺灣地區大量借鑒德國的培養模式,因此比較傾向于需求引導型的現代學徒制。
(二)大陸現代學徒制產生背景及類型
國務院于2014年5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
〔2014〕19號)》。文件明確要求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同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文件,進一步強調開展現代學徒制的重要戰略意義,并提出試點工作內涵及保障機制。2018年,教育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2018〕1號)。2019年,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
〔2019〕4號),提出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形成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2019年,教育部又下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函
〔2019〕12號),總結現代學徒制試點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在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支柱產業等相關專業,全面推廣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學校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在大的政策鼓勵下,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在全國各地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從2015年起截至2020年底,國家層面分三批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布局了558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每年惠及10萬余學生(學徒)。福建省從2015年至今,已開展四批次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其中有房地產、建筑等房地產專業群入選。但在試點推進中,學校的積極性相對較高,而企業的參與相對較為薄弱,屬于供給引導型的現代學徒制。
3.對大陸職業教育借鑒與啟示
在需求引導型的現代學徒制中,企業主參與學徒制的積極性高、責任感強,企業在學徒制培訓中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在供給引導型的現代學徒制中,學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企業的參與較為薄弱。
因此可以綜合兩岸的經驗,建立校企雙元主體的共同培養模式。基本的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主要由學校教師完成教授,學生的職業崗位實際操作知識和專業技能則由企業師傅進行傳、幫、帶。校企教師能發揮各自特長,分工合理,“雙師”傳授,有效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技能訓練與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
實行“1+1+1”教學時序安排。即學生第一學年完成校內課程;第二學年同時完成校內課程+企業課程;第三學年頂崗實習。其中第二學年在校開設的企業課程,由房地產集團精英教學團隊完成。第三學年在企業師傅指導下,師傅帶徒弟,工學融合,開始頂崗實習。頂崗實習可以縮小學校教育和企業要求之間的差距,是“雙元”制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學校和企業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組成部分。
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對比
(一)臺灣地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
臺灣地區技職教育在長期實踐中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機構,形成了由政府主導,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運行機制。其是由教育、勞動、財政、經濟4個部門一起協調推動。相比教育部門,其他部門對企業、行業有著更多的約束、限制以及經濟上的補償措施,這是單一教育部門所不能達到的推動效果。臺灣地區的“雙軌訓練旗艦計劃”由“勞動部門”主導落實推進開展工作,學校只是配合招生,具體與行業、企業的協調工作均由“勞動部門”下的相關部門負責。
(二)大陸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
對于大陸而言,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現代學徒制,但還沒有明確完善的法律支持,缺乏根本性保障,而國家層面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頂層設計相對不夠完善,具體的管理體制、人才培養的過程管理與質量監控等均未明確責任主體,大陸的現代學徒制辦學模式是由教育部推進,相對缺乏多部門合作的效果。
(三)對大陸職業教育借鑒與啟示
應盡早構建從國家、省市、行業企業與學校等自上而下的現代學徒制管理機構,明確各級行政管理機構的具體責任。即: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教育部職成司)聯合人社部等負責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和規劃;省級教育廳職成處負責制定適合省情的,具有符合本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特色的現代學徒制管理規范;縣市職成負責現代學徒制的監管與政策落實(如學員的生活補助政策等),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實施方案的制定與人才培養。此外,國家應該協同勞動、經濟等其他部門聯動企業,落實企業的相關政策配合及補貼落地等。
三、現代學徒制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對比
(一)臺灣地區現代學徒制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2009年,為促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優化,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第一期技職教育再造計劃;2012年,出臺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劃。兩期共投資100億臺幣,專項用于區域實訓中心建設。
臺灣地區的區域實訓中心的選址按照“規劃統一、布局合理”的原則進行。對焦重點產業,進一步梳理、整合中等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就專業對應的市場需求機制等進行構建。比如,臺灣地區的重點產業存在技術人才缺乏、成本過高等問題,政府在中高職院校周圍構建一個與產業緊密契合的區域實訓合作中心,有效縮短職業院校教學實踐和企業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實訓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是由不同部門一起參與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管理格局,不單單政府參與其中,各個公共部門、各個行業、各個公司都是職業教育的參與方,這也體現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政府鼓勵行業、社會團體等組織向實訓基地捐贈實驗實訓設備,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大陸現代學徒制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大陸在建立公共實訓基地的時候,缺乏統籌規劃,且在運行中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和評估機制,所以實訓基地作用發揮不夠明顯。雖說公共實訓基地在最初建設的時候要求投資主體要多樣,然而從當前的實際建設情況來看,依然是政府投資為主體,公共實訓基地的運行及維護等以高職院校為主,沒有很好的吸納社會力量,投資主體缺乏多元化。
(三)對大陸職業教育借鑒與啟示
整體布局方面,公共實訓基地可以在借鑒臺灣區域實訓中心“規劃統一、布局合理”的選址原則上,聯系區域經濟特點,按照“差異化建設、錯位發展”的原則,合理科學定位各種類型的實訓基地,逐步形成一個相互補充、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體系。
此外,建議吸納各種民間支持,來彌補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逐步形成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投資建設模式。其一是多主體參與利益分享,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主動性,最大限度的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不同層次的作用,使實訓基地和公司、院校的關系更加緊密;其二是公共實訓基地在建設資金投入上,要制定長效保障機制及建立多元化籌融資路徑。
參考文獻:
[1]張仁家.德國雙軌技職教育對我國技職教育之啟示[J].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2014(10):173-188.
[2]翁雅純.德國職業教育與臺灣技職教育之探討[J].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6(05):58-62.
[3]張維輝.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現狀及完善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20.
[4]葉芳,徐中明,翟喜成.基于知識圖譜的現代學徒制研究前沿與熱點分析[J].成人教育,2021,41(05):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