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聰
摘要: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對小學數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要求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難度更大,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更強,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有效提問能夠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從而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化課堂;策略
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素質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學科之一。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優化,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對順應教育改革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最大限度地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制訂符合小學生實際發展的教學優化方案,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提問欲望
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投入數學課堂的重要內因和動力,也是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組成內容,更是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鍛煉學生的提問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就要注重學生學習技能和知識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產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激發其提問欲望,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科學引入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見問題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小數混合運算”時,教師便可以借助生活實例教授學生數學知識,陽陽的媽媽住院了,陽陽想拿出自己存的98元錢為媽媽買水果,現在已知去醫院的來回路費是8元,媽媽喜歡吃的蘋果是每斤8.5元,問陽陽可以給媽媽買幾斤蘋果呢?這個問題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會在教師的提問中認真思考,教師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逆向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二、積極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提問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問題素養和提問意識,教師可以借助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情境問題的引導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情境教學需要教師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和想象,在思考中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獲得數學技能。例如,在教學“圓形的周長和面積”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視頻為學生展示了涵涵的奶奶從鄉下帶來一只雞,并將這只雞放在一個橢圓形肚子和圓形上蓋的竹筐中,但是涵涵不小心將圓形上蓋弄丟了,這時涵涵決定自己做一個蓋子,現在所有材料都準備好了,但是涵涵卻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如果你是涵涵,你會怎么做呢?情境創設后,教師要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要做圓形蓋子需要什么條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分支問題,從而在提問和解答問題中完成對圓形周長和面積知識的學習。
三、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提問效果
合作學習作為全新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提問意識,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合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根據小組組員間的探究,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同時,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整數加減法內容隨后提出問題,小數與整數的區別,通過這種方式完成對小數計算方式的推導。在問題提出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分析和探討,通過探究和分析,完成對小數加減法規則的分析,從而掌握數學知識。又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先明確今日的教學內容和要實現的目標,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分析探討,同時教師要提出相關問題,在問題的延伸中獲得知識。教師可以將思考問題方向一致的學生分為一組,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從而全面掌握數學知識,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目標。
四、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課堂提問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要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心感受,堅持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大數的認識”時,大數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所以他們在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太高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內心想法,可以在課堂中展示星空,讓同學們來查找有多少個星星,同學們會發現星星的數量特別多,教師要告訴同學們,宇宙中的星星數量有數十億個,憑借簡單的數字并不能較好地解讀,但是在學習了大數知識后,就能夠對星星的分析更加精確。
五、營造輕松的生活化學習氛圍,以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或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或過于強調習題的反復訓練,這很難激起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興趣,甚至還會讓學生抗拒數學學習。興趣能更好地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與數學知識產生共鳴。教師可以將小學生生活中發生過的事件或者經常接觸到的內容遷移到數學課堂上來,以生活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愿意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如在學習“乘法和除法”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買東西的情景來舉例:一支鋼筆需要3塊錢,買3支鋼筆共需要多少錢呢?對此問題,學生只要聯系生活中的經驗以及所學的乘法知識,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收獲成就感。課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真正到商店、商場等進行觀察或購買體驗,通過實踐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總之,為了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段紅莎.讓提問成為有效教學的橋梁: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分析與思考[J].讀與寫,2021,18(5):183.
[2] 鐘騰慶.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