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永明 李 芳
(1.山東大學,山東濟南 250199;2.昌吉學院,新疆昌吉 831100)
國務院《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中國畫作為高等美術教育的核心課程承載著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推進思政融入中國畫課程是高等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義不容辭的責任。主要任務不僅是人才培養還有文化傳承,重點是怎樣使學生更好學習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畫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一個復雜的視覺語言系統。研究歷代優秀的繪畫作品,如果不考察美術史背后的傳統,就如空中樓閣,無從談起。現行的教學忽略了中國畫史包括中國畫觀念史方面的知識傳授,沒能把中國畫完整而連續的知識貫穿于教學實踐中。
當下的中國畫教學實踐雖然也重視審美教育,但只是片面強調審美的某個方面,并且缺乏對中國畫的審美與審美背后的社會因素間的因果關系的解釋。中國畫的審美觀念蘊含在繪畫作品、畫史、畫論中,歷史空間以及語言的懸隔對畫史畫論只言片語的解讀或是個別作品審美現象分析,不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更不能代表中華民族審美的整體性。對審美與文化關系的解讀和追問不夠,使中國畫審美與中華文化一體性之間存在隔離割裂的現象。
中國畫教學的慣性思維是從程式化的技法入手,這些源于傳統的師承授受的教學模式,往往以分科技法教學為主,山水、花鳥、人物乃至工筆、寫意、淡彩、重彩越分越細。學科的技術價值得到凸顯,卻忽視了中國畫當代育人價值的彰顯,淡化了思想教育的功能,思政融入課程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沒能在教學實踐中將潛藏中國畫背后的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傳統深入發掘下去。
中國畫教學過程實則是文化傳承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在認知上對中國畫建立情感基礎,樹立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價值觀念,是課程思政所承擔的義務。學科知識、專業技能以及與這二者“一體三維”共同構成中國畫教學內容中的三個層面。以下從知識、技法、觀念三個層面對中國畫課程思政的融入進行實踐探討。
中國畫的知識譜系根植于中華文明沃土之上,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進程中各民族畫家共同努力貢獻的結果。以畫史文獻為依據,作為知識把它融入中國畫課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畫史上不同地域的中國畫家眾多。北齊有曹仲達,唐有尉遲父子,遼有胡玫、耶律隆緒,元代有邊魯、高克恭,他們構成了畫史的重要一頁。不同地域畫家共同作畫的事例史上也很多。《南村輟耕錄》卷廿六記載:高克恭游西湖,乘興畫奇石古木,幾天后趙孟頫補叢竹,虞文靖題詩畫上“國朝名筆誰第一,尚書醉后妙無敵,趙公自是真天人,獨與尚書情最親”。這段各族文人共繪同一畫卷的故事在畫史上堪稱佳話。又有《酉陽雜俎》記載“建中年間,有僧竭造曼殊堂……寶臺甚顯,登之,四極眼界。其上層窗下尉遲畫,下層窗下吳道玄畫。”記錄下尉遲乙僧與吳道子繪制的壁畫共置一壁的情景。中國畫兼容并蓄的傳統亦體現題材方面,流行于唐代的黃犬及鷹題材,在丹丹烏里克壁畫、敦煌藏經洞壁畫、陜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壁畫中都有出現,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八中記載“洛陽毓材坊大云寺壁畫以尉遲所繪《黃犬及鷹圖》最妙。”可見這一狩獵題材可能出自游牧地區興盛于中原。另外中原地區鴛鴦銜花、彩云等賦予吉祥寓意的圖案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唐代紙本花鳥中也有出現。
類似的知識證明:中國畫的優秀傳統是由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中國畫的歷史是由各族畫家共同寫就的。作為課程思政的資源,無論形式是否發生變化,多元文化共存的漫長進程中提供的是各族人民交流、交融、認同的證據。
中國畫有一套程式化的技法體系,作為技術性內容是課程思政重要的資源庫。技術層面的梳理說明中國畫傳播傳承的技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技術創造,是歷史上不同地域畫家融合而成的完整技術。
1.基本繪畫語言的一致性
繪畫技法語言上中國畫具有線條描繪與裝飾性的特點。這是人類最原始最樸素的裝飾性和符號化示意性的繪畫方式。全國各個地區現存的繪畫藝術其基本造型語言都很接近,克孜爾壁畫、敦煌壁畫、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是史上一些無名的各族畫家、畫工共同創造繪制的,雖然在美術史上沒有記錄下來,但使用的這種基本造型語言是一致的,它是構成中國畫非常重要的一種技法語言方式。
2.傳統筆墨工具材料使用的一致性
傳統的筆墨工具和顏料為中國畫的技術語言奠定了物質基礎。筆墨工具的使用不僅限于中原地區,各個地區的考古發現中都有出土,羅布泊遺址、尼雅遺址、阿斯塔那古墓均出土了各時期的毛筆和硯臺,其中硯臺形制與長沙西漢墓硯形極為相似,唐代中原地區流行的雞距筆、松心墨也有發現。中國畫使用的色彩原材料有些則來自異域,比如被稱為“瑟瑟”的青金石,中原和敦煌地區的“瑟瑟”都來自闐。俄藏敦煌文書《天壽二年九月弱婢祐定等牒》中記載居住敦煌開鑿莫高窟的于闐畫工弱婢祐定向于闐公主、宰相索要繪畫工具及顏料的文書。
3.造型方式方法的一致性
在具體技法和造型方式上古代畫家存在相互借鑒的傳統。比如“凹凸畫法”傳入中原后被積極地采納吸收,結合中原漢文化傳統的審美心理加以改造,使之逐漸融入中華傳統繪畫體系中。畫史上著名的畫家張僧繇、曹仲達、尉遲父子、吳道子都秉承了這種畫風,《古今畫鑒》記載吳道子“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帶當風。”這里“略施微染”就指“凹凸畫法”。在線條以外另施彩色微分深淺的凹凸造型方法,后演變成中國畫工筆和寫意塑造體積感的基本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低染法、高染法。
觀念是價值觀問題。它與人的成長、情感和家國情懷息息相關且緊密結合在一起,中國畫審美觀念的認同特別需強調它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完整形態對學生之影響,而不僅是某個小形態的影響。
中國畫的審美觀念主要受儒、釋、道和文人畫的影響,但在大的中國畫概念里它是中華民族的美術史。歷史上有一個基本規律:每當大融合的強盛時代,中國畫就開始追求那種華麗的、金碧輝煌的、裝飾性強的具有廟堂氣質的藝術風格。歷代繪畫作品中都有這種氣質流露,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元代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等,還包括一些地區墓室壁畫、石棺床繪畫都有此種傾向。這些作品今天看來雖有些斑駁,但卻難掩其華貴的氣質。這種華麗的色彩觀念和裝飾性的視覺元素是融合西域壁畫風格形成的。無論中原還是其他地區這種金碧輝煌、廟堂氣質的審美在觀念上都有一致性。它與當代所提倡的中國的民族氣派、中國風格是緊密相關的。強調這種廟堂氣質的藝術就是中國畫在與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它是中國畫在審美觀念上有的主流。
程式化、意象化和多元化是中國畫總體的特點。燦爛求備、五彩繽紛的造型文化系統,是中華民族審美觀念影響下交流、共融的結果。史上各族畫家中善畫水墨者眾多,夏文彥《圖繪寶鑒》列有:北庭人邊魯、高昌世子伯顏不花、丁野夫和高克恭四人。邊魯善墨戲花鳥;丁野夫山水人物學馬遠、夏圭斧劈皴筆法;高克恭師法董源、李成以善水墨著稱。水墨畫之風在13、14世紀甚至遠播波斯,當地畫家以水墨荷花、牡丹、龍鳳、松竹、仙桃、云雷等題材為流行時尚。由此可見,廣泛地吸收大的中國畫概念里的各種的觀念,對所有的藝術家都非常重要。
中國畫審美觀念史就是審美經驗互相融合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學生自然可以進入情境,也可以矯正一些誤解或偏執的認識,建立一種現代大學生基本的理性思維,建構一套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審美認知。
首先,要強化工筆畫教學的地位。因為對今天的學生而言,毛筆工具書寫水平所限,對水墨畫緊密相關的中國書法的了解匱乏,因而難以很快進入“引書入畫”的文人水墨畫系統。相較傳統的水墨畫而言,工筆方式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一方面應遵循傳統工筆畫教學中臨摹、寫生等程序,另一方面,以工筆畫教學為先導,然后在教學過程中以中國畫為媒介引導學生了解水墨的方式。其次,中國畫在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下有著“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借物寓意、表達高尚人格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內容都可以作為思政融入的切入點,但是要注意不能過于生硬,也不能沖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化共同體這一主題。最后,要從學生自身的體認和認知狀態出發,而不是一種硬性的植入。引導學生從繪畫技術的認知層面進入到審美觀念的層面,打破原有的成見和概念化的認識,才可能沒有違和感的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思政內容。
綜合上述觀點,在學習作為中華民族共同財富的中國畫過程中逐漸“由技入道”進入這個系統,潤物細無聲地完成這樣一個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觀念方面的教育,從而可以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