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欽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1)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生存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使人積極樂觀,反之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高職護生作為一個成長性群體,其在生活、情感、個人成長以及職業規劃等相關領域都會面對人際交往的問題。他們雖然在人際關系上有強烈的交往意識和交往需求,但由于本身缺乏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且認知能力較低、社會經驗不足,所以非常容易產生不善交往、不敢交往等問題。我國護生招錄中,高職院校依然是計劃的重點,這些高職護生畢業后會加入未來的護理隊伍中[1]。與本科護生相比,她們將以更小的年齡進入臨床崗位。而在當前全社會和醫院和對護理人員業務能力、溝通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高職護生需要更早懂得如何處理好醫護關系、護患關系。所以高職護生在校期間應盡可能地提升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為未來處理好醫患關系打下必要的基礎。
團隊心理輔導是德國心理學家“當代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卡特·勒溫在1946年提出并且開創的一種模式與手段;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討和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2]。已有研究表明[3],團體心理輔導在短期內對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否存在長期促進作用則鮮見報道。高職護生只有兩年的在校時間,一年的臨床實習,所以多數情況下,他們只能在校參加一輪團體心理輔導。要求這一輪團輔能給她們提供盡可能持續的,積極的改善動能。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干預人際交往問題,并測試近期及遠期效果,研究結果將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對高校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提供指導與建議。
本研究以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2017 級護理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廣告招募及班會宣講后, 共53名高職護生報名參加“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計劃”(見表1)。再對其進行心理測驗和面談后篩選了44名學生作為最終參加計劃的成員,年齡為20~22歲,平均年齡 (20±1) 歲,均為女性。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2人,對觀察組進行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為目標的團體心理輔導,為期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時;所有研究對象都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表示能夠堅持全程參加。

表1 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計劃
1.評估工具
(1)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是我國學者鄭日昌(1999)編制的,該量表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交談行為、交際交往、待人接物,異性交往。共有28個問題,總分28分,分為四個等級:無/較少困擾(0~8分)、有一定程度的困擾(9~14分)、有較嚴重困擾(15~20分)、有嚴重困擾(20~28分),經檢驗其Cronbachα信度系數為0.86,分半信度為0.78,同時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結構[4]。
(2)交往焦慮量表 (IAS)[5]:用于評定獨立于行為之外的主觀社交焦慮體驗的傾向,含15個題目,五級評定記分,“一點也不符合我”記1分,“非常符合我” 記5分,分數越高,社交焦慮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超過0.87,8周重測信度為0.80。
2.實施步驟
(1)前測: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及IAS量表對團體成員進行前測,通過訪談后隨機分配實驗組(n=22)和對照組(n=22)。
(2)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施:根據相關文獻自行設計人際交往團體輔導計劃(表1),輔導由8次活動組成,每周1次,每次2小時,共8周時間。團體心理輔導采用結構化方式進行,每次活動有不同的目標(詳見表1);對照組成員僅實施問卷測量,不作任何團體干預。
(3)在第8次團體結束后,以及六個月后分別進行測試。
采用 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以(±S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時間點評分比較,交談行為、交際交往、待人接物、異性交往、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別和時間在交際交往、異性交往、總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干預完成時兩組交際交往、總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六個月時兩組交際交往、異性交往、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交談行為、待人接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測量人際關系綜合量表比較(±S )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測量人際關系綜合量表比較(±S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P<0.01
組別 例數交談行為 交際交往 待人接物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后6個月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后6個月 干預前干預后 干預后6個月對照組22 3.14±1.36 2.95±1.13 1.73±0.83觀察組22 3.18±1.50 3.00±1.31 3.77±0.97 3.68±0.95 3.73±0.94 1.77±0.87 1.77±0.92 2.82±1.18 2.50±1.06 1.41±0.91 F值 F組別=0.311 3.77±1.07 2.68±1.09**2.45±1.22**2.45±1.22 1.55±0.96 F時間F交互F組別F時間F交互F組別F時間F交互=2.911 P值 P組別=0.580=5.630=6.646=2.502=29.122=23.854=0.279=3.881 P時間P交互P組別P時間P交互P組別P時間P交互=0.005=0.088=0.014=0.000=0.000=0.600=0.024=0.060組別 例數異性交往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后6個月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后6個月對照組22 3.05±1.25 2.86±1.13 2.95±1.25 11.77±2.37 11.27±2.45 8.27±2.33**F值 F組別=1.840 11.41±2.34觀察組22 3.27±1.35 2.36±1.05 1.91±0.97**12.14±2.92 9.41±2.38*F時間F交互F組別F時間F交互=30.131 P值 P組別=0.182=18.627=13.254=0.845=46.860 P時間P交互P組別P時間P交互=0.000=0.000=0.000=0.032=0.000
兩組的IAS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點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別和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干預完成時、干預六個月時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測量IAS量表比較(±S )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測量IAS量表比較(±S )
組別 例數 IA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后6個月對照組 22 43.23±5.30 40.14±5.01 39.73±4.77觀察組 22 44.73±7.21 34.77±6.12** 33.18±7.05**F值 F組別=4.79 F時間=59.92 F交互=16.94 P值 P組別=0.034 P時間=0.000 P交互=0.000
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內部成員之間在溝通交流過程中的相互觀察和體驗,使得個體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以及與他人的關系。孫頌豐[6]認為高校應用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的彌補學生個體心理輔導的不足,全面激發其內在潛能,糾正學生心理誤區,提高人際溝通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人格。相對于個體咨詢,團體輔導操作起來顯得更加高效,更具有感染力,特別適合于學生群體人際關系的改善和提高,且效果持久。因為這一群體每天生活學習在一起,建立了伙伴關系和一定程度的信任感與安全感,有計劃構建的團體可以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團體氛圍,而家庭和師長曾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在團體中被大幅度降低,這有利于他們的精神放松,提升思考邏輯性,促進更加真實流暢的表達。這為團體心理輔導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了基礎,也使得近年來,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和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本研究對高職護生人際交往困擾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干預進行了短期和遠期的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干預后,以及干預六個月后,在交際交往、總分及交往焦慮得分均低于干預前,說明本次團體心理輔導在短期內有效降低了團體成員的交際困擾和交往焦慮程度,并維持六個月以上,達到遠期效果;在異性交往方面,觀察者干預后評分降低但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卻在六個月后測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本次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異性交往能力具有遠期效果,考慮原因可能來自交際交往能力的持續改善和社交焦慮的降低,對提高異性交往水平起到了間接作用;在交談行為及待人接物能力方面,無論短期長期均無明顯提高,這與前期研究結果一致[7]。
人際關系綜合量表和IAS量表項目不同時間點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人際交往狀態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考慮人受到復雜生活環境的影響,心理狀態并非一成不變,對照組的改變屬于自然發展;而觀察組在交際交往、異性交往、總分、IAS評分上隨時間的變化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說明觀察組經過了團體心理輔導改變了自然發展趨勢,并且向著積極方面發展,這肯定了本次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改善高職護生人際交往困境,不但具有短期的、即時的顯著效果,也具備遠期的、持續的積極作用。
此外,由于交往各變量的復雜性,在團體心理輔導后各變量評分的具體變化趨勢有所不同[8],其內在機制有待進一步細化研究。本次研究中,由于交談行為與待人接物方面的前后得分無明顯差異,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可設計一些針對交談行為和待人接物方面能力的訓練環節。在團體形式上也可增添各種藝術療法,如繪畫療法、舞蹈療法、音樂療法、舞臺劇等,這將極大的豐富團體心理輔導的內容與形式,其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