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軍輝
(甘肅省莊浪縣頡崖小學 甘肅莊浪 744600)
易錯題一直是教學中需要把控的重點問題,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認知都處在成型的階段,在該時期注重易錯題的糾正,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錯誤觀”,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還能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意義,是值得重視的。
所謂的“易錯題”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易”是指“容易”的意思,“錯”是指“錯誤”的意思,“易錯題”就是指“容易混淆的、容易出錯的知識點或具有典型錯誤(學生錯誤率≥15%)的題目。”眾所周知,無論是何種學科一定都會出現易錯題,易錯題的出現就是一種常見的教學現象。而“易錯題”出現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呢?下文做了詳細的總結和闡述:
小學生年紀較小,他們的性格還比較“浮躁”,很容易因為“馬虎”而出現易錯題。例如,在學習“100以內數的認知”這一章節時,很多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數的個位、十位、百位的組成,會出這樣的習題,如:23的個位數是( ),十位數是( ),個位數加上十位數是( )。很多學生會經常因為“馬虎”不認真讀題而將“個位數”的數字寫到“十位數”上,將“十位數”上的數字寫到“個位數”上。究其原因并不是因為學生不認識該數字,而是因為粗心而導致的做題失誤。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數學知識儲備、學習潛力各不相同,很多時候老師講解同樣的一個知識點,有些同學就能夠“一點就通”,而有些同學就沒有深入理解,進而在做題時犯錯,究其原因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牢固的原因。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這一章節時,學生可以很清楚地認識整時,但是對一些分針指向超過“6”以上的時間會比較模糊,如:(圖一)1點52分,很多同學會看成2點52分,甚至有些學生會看成10點10分。究其原因是很多同學沒有縷清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關系,是他們對“鐘表”的知識點沒有理解透徹。

圖一
每個人都會由于經常的練習而產生思維定式,進而忽略了出題者的本意,而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式來進行答題,會出現錯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就因為這種“思維定式”而答題錯誤。例如,在學習簡單的加減法運算時,很多同學因為“馬虎”而沒有讀懂題意,進而計算錯誤。常見的例題:排隊時,小華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小學生在看見該題時,就自然而然地用3+4=7(人)來進行計算,計算結果顯然是錯誤的,他們沒有加上小華自己,正確的答案應該是4+1+3=8(人)。綜合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并不是他們不會10以內的加減法的運算,而是他們因為他們的思維的定式,一看見“數字”就相加或者相減而忽略了“小華”這一個人的存在。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無論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理念上都發生了積極的改變,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和面貌,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面對易錯題的糾正時,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習題正誤情況,而缺乏對學生思考過程和思維品質方面的思考,老師沒有深入地探究學生的犯錯原因,并加以指出和糾正,而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在犯錯的地方進行“糾正”和“改錯”。因此就導致了學生會在“同樣的地方摔倒兩次甚至更多次”,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更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另外,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甚至是學科教師都沒有整理、總結“易錯題”的意識,這就導致這些“易錯題”雜亂無章、毫無章法、毫無條理可言,完全喪失了“易錯題”的使用價值,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利于“易錯題”的優質轉化。
糾錯的方法有很多種,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要不斷地豐富教學方法,從多元思維出發,從多個角度來實施合理的糾錯方法,以便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下對具體的糾錯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總結,以供借鑒和參考:
1.示誤評錯法
所謂的示誤評錯法是指:老師在黑板上或者電子放映屏上直接將學生的解題思路或者錯題答案進行“照搬”,并詳細地對出錯點進行剖析和解釋,其目的是更加直觀地引導學生進行“錯誤”反思。例如,面對“20以內的加減法”時,很多同學在計算15-7=( )時,很多同學會因為粗心而得到錯誤的結果等于9,而正確的計算結果是等于8,這時,老師可以將這一錯誤的試題15-7=9來完整地展現在黑板上,并運用“倒推”的原則來指出錯誤:9+7=16,8+7=15,通過這樣直接示誤評錯的方法可以使學生“豁然開朗”,知道自己的易錯點在哪里。
2.尋錯思疑法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在實際的小學數學中,老師要善于利用易錯題的價值,從錯誤點入手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尋錯思疑”,以便可以變“廢”為“寶”。[2]例如,在練習“19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19里面有( )個一;”這一題目時,很多學生會將答案寫成19里面有(1)個十和(19)個一,19里面有(19)個一;很明顯其中有一處答案是錯誤的;這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錯誤的地方來進行“思疑”,“為什么會填成19里面有(1)個十和(19)個一呢?”原來是學生沒有深入理解出題者的意圖,出題者在出這道題時,前半部分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19的組成:即19的十位數是1,個為數是9,即19里面有(1)個十和(9)個一;后半部分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正確認識19的含義,即19是由19個一組成的,即19里面有(19)個一;通過這樣從“錯誤點”入手來進行不斷的發問,一步步地找到犯錯的疑惑點,不僅可以使學生知道自己的犯錯思考歷程,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養成“換位思考”的意識,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更加多角度地思考。
3.去錯取精法
很多時候錯誤并不是沒有任何可借鑒之處的,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易錯題的糾正過程中,老師要站在“高處”看到“錯誤”背后精華的地方,并加以借鑒和肯定。例如,在面對習題:“在8、9、0、1、5、3、10、7中,把大于等于3的數字寫在下面。”很多學生的答案為:8、9、5、10、7,而忽略了3本身。這時老師要先看到“錯誤”中的“閃光點”,即學生知道數的大小排列,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肯定。然后,再指出他們的犯錯點,即沒有認真讀題,沒有寫上“3”這一重要數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點,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一舉多得。
4.易錯改編法
上文中詳細地闡述了導致易錯題的幾點原因。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有意識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易錯點的分析,并根據其中的原因來進行有目的、有重點地引導和練習,“將易錯題進行改編,舉一反三”,以便可以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此類錯誤,并引起學生的學習“戒心”,進而實現教學的不斷優化。例如,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將一些易錯題進行改編并融入備課的環節中,[3]如:老師每堂課可以抽出5~10 min的時間來練習一下學生最近出現的易錯題的相似題型,并引導學生進行重新計算和思考。另外,老師還可以利用這些易錯題的相似題型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促使學生進行不斷的練習。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回顧了以往的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知識的欠缺,有助于學生的深入價值學習。
易錯題是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總結、整理易錯題的主動學習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復習留下寶貴的資料。例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到一個專門記錄易錯題的本子,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易錯題謄寫或粘貼在自己的本子上,并要求學生進行定時的翻閱和學習,以便可以“啃透”其中的內容。[4]同時,老師要進行不定時地抽查,(不僅要抽查學生分類整理易錯題的情況,還要布置相應的練習題來讓學生進行解答)以便可以在引起學生對該項學習任務的重視的同時也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舉多得。與此同時,老師自己也要建立正確的錯誤觀,養成教學研究意識,即老師自己也要根據學生的易錯題出現的情況來編制屬于班級學生的“易錯題整理檔案”,并且老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易錯點”來將該檔案進行分類(具體可以分為概念模糊類、審題錯誤類、粗心馬虎類、能力應用類等),以便可以幫助老師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而可以采取更加目的化、重點化的教學學習和練習。總之,分類整理易錯題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犯錯點”,進而使學生“引以為戒”,不斷地獲得進步。
瓦茨曾經說過“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教育也是如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易錯題糾正的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要不斷地分析糾錯的實際效果,并可以采用“練習”的方式來印證學生的“易錯題”糾正效果,然后,再從實際的“練習效果”中找到“易錯題”中的“易錯題”,再不斷地進行教學指導和教學練習,以便可以從根本上變“廢”為“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5]并且,課堂是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易錯題的糾正過程中,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就“老師的糾錯情況和糾錯教學”來進行“踴躍的發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進而促進教學的不斷優化,使教學體系可以更加完善,真正地落實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
綜上所述,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說過: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得一樣多!由此可見,易錯題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教學資源,有著極大的挖掘和應用價值。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易錯題的糾正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深挖易錯點,站在學生的角度采用一些合理的糾正方法,并進行不斷的反思和反饋,以便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易錯點”的價值,進而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結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