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源莉
曲藝是一種以說唱講故事的敘述藝術。有藝諺云:“說書唱曲勸人方”。說書要成為“勸人方”,就得用敘述這一手段來完成,當然它不是一般說話的敘述,而是一種藝術化的敘述。人類在沒有文字以前,就是靠著講述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向后代傳遞本民族的發展歷史。可見,說書(講古)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中國留存至今最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評書即是。當然,我們不能認為侯白的“說一個好話”為今日之評書,但可視其為今日評書之濫觴。這種說書藝術之所以能沿襲傳承千載,是它所賦予人們藝術享受的功能使然。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的《評書表演藝術》一書的出版,為我們解讀了說書藝術的博大精深,填補了曲藝藝術教材的空白。
《評書表演藝術》是一本由評書表演藝術家即田連元先生集一生藝術實踐總結撰寫的教材,內容形象、生動;有理論、有實踐,深入淺出。全書共分6個章節。
第一章“評書概述”。用了不長的篇幅從評書的定義、歷史源流、評書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評書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相互影響,互為借鑒等作了闡述。關于歷史源流與發展一節,能客觀引用學界取得共識的史料,通過本章的學習給學生對評書有一個粗略的認知。
第二、三章是本教材的核心。第二章“評書的創作”開設了三節:一、創作的題材與體裁;二、評書的結構;三、評書的情節設置。該章節簡明扼要地闡述評書創作的結構要點,舉例解析說書藝人是如何設置情節進行口頭的二度創作等。如以《隋唐演義》中“秦瓊賣馬”的一段書為例,講述不同說書人對同樣情節的不同創作處理等。
第三章“評書的表演”闡述了怎樣說評書,怎樣說好評書的技藝。作者用了大量的實例講解評書表演技巧的運用。比如講到贊賦分多種門類,數量繁多,各種門類又有不同內容的贊賦,對此均一一舉出例子,并說明這些例子的運用和能達到的藝術效果。贊賦是評書表演技巧的傳統之一,它合轍押韻、語言生動,給聽眾以美感的享受。“但用傳統的贊賦已經無法形象逼真地描繪今天的生活了”(見書中第118頁)。“贊賦在評書藝術里,是一種輔助手段,但卻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練習著去創作新的贊賦”(見書中第120頁)。
在講解每一種技巧運用時,教材都會對其運用的歷史背景加以介紹。如評書表演的傳統技巧“撥口”。“ 撥口”是舊時評書藝人在說長篇書時分段收錢的一種表演技藝,今已少見。書中寫道:“今天,我們把這已經過時的表演內容提出來干什么呢?是的,我們早已告別了那種分段斂錢的時代,但是,對于這種設置撥口的技能,卻不能隨便丟掉。因為它已經轉換為短篇作品的結尾處理和長篇評書段落的結尾處理。已經成為一種藝術表現技巧。”這段話指出了不能輕易丟掉傳統,而是要學會利用傳統。隨后便用一些生動的實例剖析“撥口”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同時對當今對“撥口”在評書藝術中的作用的無知現象,做了中肯的批評:“如今的長篇評書節目,每日的聯播,到時停止,聽不出有‘撥口和結束句的感覺,這只能說是節目的負責人不懂藝術規律,或不知‘撥口的作用,更不知聽眾欣賞的藝術美學,只注重節目當中插播廣告的經濟效益而已。”由此,我想一些做文化傳媒的人士應該好好讀一讀這本《評書表演藝術》,以免將這既古老又具時代活力的傳統藝術形式失去其本真特質。
在評書的表演一章還專門開設了“評書表演藝諺藝訣”一節。短短的篇幅,總共12條,但它濃縮了歷代評書藝人藝術經驗的總結,有其一定的哲理性,能使評書的從藝者得到很好的啟迪。
第四章評書的藝術特色。按常規,藝術特色一般都是在概述中來闡述,而本教材卻為它單設一章,足見其分量之重。仔細讀過可見作者的用心。他不是概括地講述特色,而是將評書的藝術特色與表演技巧糅合,歸納出細膩、逼真、傳神、幽默分4節闡述。對每一種特色均作詳細剖析,然后舉出例子加以說明。如“細膩”一節說道:“說書需注重細節,沒有細節的書,聽起來會索然無味。”“這就好像,你走在一條漫長的路上,總要被路旁的景物所吸引,山川、樹木、河流、房屋、人物,你邊看邊走,不會感覺勞累。倘若是走夜路,又是月黑天,什么都看不到,那你就會感到疲憊、有困意、無情趣了。”隨后便以情節發展細節、人物刻畫細節、環境景物細節,并結合生動的書例,如《呼延慶打擂》《包公案》《三國演義·古城會》等,講述細節的安排和運用。這樣解析藝術特色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評書藝術的理解,以及對怎樣說好評書和怎樣鑒賞評書的感性認識。
第五章用了很短的篇幅,簡要地介紹了評書的地域分布;第六章則是六部經典評書選段賞析。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教材的部分章節中,置入了視頻二維碼,用手機掃描能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所講述的內容。但在賞析這一章僅《調寇》有,其余均無,不免遺憾。
《評書表演藝術》教材是傳授、傳承、傳播評書表演的開山之作,是民間藝術的實踐者與傳承者田連元先生,根據其所從事的評書表演藝術進行編撰的。誠如他在后記中所述:“我將所學、所知、所悟、所聽、所聞、所演、所練——統統進行歸納、分類,秉筆陳言。”“一家之言,一己之見,也許會有‘引玉的作用。”的確,“一家之言,一己之見”是該書作為示范教材的缺憾。因為這是一本高校教科書,不是某位藝術家的表演教材。他給予學生的知識應該是全面的。比如書中所舉的例子多是出自田連元先生所說演的作品。但是作為統一的教材,要傳授給學生的是完整的、全面的評書表演藝術。教材缺流派這一章節介紹不同名家的表演技巧及其藝術特色;第六章的經典選段多是田連元先生的代表選段;另外,此教材應是面對全國高校的,因此其內容不應局限于北方的評書,還有各地的方言評書,如四川評書、湖北評書、山東評書等,尤其是四川評書,除了有本教材所述的各種共性的表演藝術技巧、特征外,還有其自身的表演技巧與特征,這都是應該給予學生的知識。在“評書的地域分布”一章介紹北京評書時說道:如果談到北京評書的代表人物,只能從現在活動在評書舞臺上或廣播電視上的演員說起。這樣介紹恐有割斷歷史之嫌,既談北京評書代表人物,就應從第一代代表人物說起。此外,把蘇州評話、揚州評話列入其他地方評書中介紹也不妥,評話屬于另一系列的說書。
開山之作,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這本教材在教學運用的實踐中,能集思廣益做進一步的修改、充實、完善、提高,為傳播、傳承評書表演藝術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