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珠
[摘 要]當人類社會邁進信息時代的新階段——人工智能時代,給教育帶來許許多多的新技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活動課程,深受技術發展影響,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已經發生變化,由“傳道授惑”走向“師生共長”的覺悟智慧教育;教育環境由“教育工廠”轉型為“學習村落”,讓學習由“套餐”變成“自助餐”,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教學方式更加突顯實踐性、情境性和個性化特征,鼓勵學生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會做事。基于人工智能環境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須關注對學生創造力、溝通、合作以及批判性思考等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從而成為適應未來復雜挑戰的人才。
[關鍵詞]人工智能;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1-0076-0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滲透。教育教學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出現,一方面,實現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互通,讓學習者突破學習的邊界,使學習更具趣味性和體驗感;另一方面,為教師帶來了教育教學工作上的各種便利,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的活動型課程,基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環境,還是教學方式,都迫切需要改變。不再是由外而內傳遞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富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智慧教育。
一、教學理念:由“傳道授惑”走向“師生共長”
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學實踐證明,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角色要由單功能向多功能轉變,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導作用,不斷提高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參與度,引導一種文化走向。
還記得那一年,為了完成省級學科帶頭人的跟崗任務,筆者準備在研討活動中親自體驗互動電子白板這個新鮮的教學工具。為了上好這節課,筆者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仔細研討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筆者用盡渾身解數,一一摸清互動電子白板的功能,其強大的課堂互動和演示體驗帶給課堂太多的驚喜。白板提供的遮擋拉幕功能,通過圖片創設情景,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分批出現相關信息,這不僅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專注,而且還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互動白板的屏幕批注、及時反饋功能,讓課堂的教與學留有痕跡,互動更及時。這些功能改變了以往課堂上被課件牽著走的尷尬,由于傳統多媒體課件更多是演示功能,受固有模式的課件影響,教學只能按教師預設一步步實現,無法根據學生學習進度進行及時調整,大部分學生處于被接受狀態,常常和“精彩”失之交臂。交互式電子白板終于可以讓教師隨心所欲地實現對媒體的控制,擺脫媒體的控制,從而更加有效關注學生學習狀態,推動課堂資源的生成。因此,也讓教師在備課時,能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重視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成為將這種融合進行深化的絕佳工具。這些技術是教師角色轉變的催化劑。為了讓人工智能技術走進課堂,教師必須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捉摸其功能,自學各種各樣的編程軟件,但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充實的。特別是,看到課堂上學生動得歡快,學得實在,我們堅信自己的挑戰是值得的!我們更堅信,只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才是靈動的課堂,才是有魔力的課堂!
二、教學環境:由“教育工廠”走向“學習村落”
傳統的課堂教學猶如“工業化批量生產學生”的“教育工廠”。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推送適合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獲得更精準的學習支持。讓小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更積極、更主動、更有個性色彩的“學習村落”氛圍中。
執教《減少垃圾,化廢為寶》一課,筆者利用班級小管家的網絡平臺,向學生推送了學習視頻,鼓勵學生學習視頻中介紹的小妙招,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并計算減少了多少重量的垃圾。實踐中,學生有成功,也有失敗。學生將學習收獲或寫或畫或拍照,回傳至平臺與大家一起分享。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借助學習網絡精準匹配學習組合,在加強互動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的過程中,形成穩定的學習合作共同體,促進深度交互的發生。
在本課的執教過程中,人工智能還把冷冰冰的機器設備變成充滿溫情的“學習伙伴”——人工智能機器人“悟空”。“悟空”向學生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學習信息,幫助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把千篇一律的答疑解惑環節變成碰撞智慧火花的人機互動,把單調乏味的課堂打造成智慧靈動的學習空間。借助“悟空”這一虛擬的學習伙伴,學生的課堂學習氣氛輕松而熱鬧。學生說,有了“悟空”,學習變得SO EASY!借由人工智能技術,學習呈現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學生不僅增長見識,促使認識結構的完善,而且通過與虛擬學習伙伴的互動,發展社會性的一面。
三、教學方式:由“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
隨著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以獲取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遠遠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需要。人工智能環境下呈現出來的實踐性、情境性、個性化的學習,足以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獨特的體驗。由“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的學習方式變革,將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會做事,成為適應未來復雜挑戰的人才。
例如,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人工智能機器人悟空真是最好的學習伴侶。筆者第一次將悟空帶進課堂,向全體學生隆重介紹這款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使用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與悟空互動游戲,還希望學生能將自己的學習收獲進行整理,為悟空編程,讓悟空成為你自己所期待的樣子。學生一一上臺,有的讓悟空展示才藝,有的讓悟空答疑解惑,有的與悟空打趣調侃,還有甚至讓悟空做些不雅的行動舉動。經過嘻嘻哈哈的游戲體驗后,筆者讓學生試想:“悟空就像一位無知的兒童,每位同學都是他的老師或是父母,而你與他剛剛的教學行為,長期堅持后,可能會讓悟空成長為什么樣的學習伴侶呢?”學生討論交流后,很快從中明白教師的用意,并舉一反三,學著體諒父母平日里對自己的良苦用心。
由于有了人工智能機器人設備的助力,不僅讓學生在真實而具體的感知中,深刻體會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而且,創設了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有機地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大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思維活動生機盎然。
總之,人工智能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后,教師須正確認識人工智能的利與弊,讓教學交互實現人人、人機等多維互動,引發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體驗,真正實現人工智能技術促進優化課堂教學實踐的目的。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