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花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小學中年級學生整本書閱讀進行深入的探究,整體規劃小學生閱讀的進程和內容,促使學生在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修養,真正實現語文閱讀中素質教育的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年級;整本書閱讀;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學習內容。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達到整本書閱讀的教育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在整本書閱讀實踐教學活動中,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根本目標,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閱讀水平不斷提升,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一、認真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
針對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師應有目標、有選擇地推薦閱讀書目,使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堅持書寫筆記,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保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年紀在十歲左右,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的階段,好奇心十分強烈。語文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性格特征和發展規律,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真正培養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良好習慣[1]。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二單元主要由寓言故事組成,十分適合學生閱讀。由于寓言故事篇幅較為短小,語言精辟簡練,結構簡單并且含有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這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伊索寓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寓言故事中的哲理,并將書中的優秀知識進行整理,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格,成為熱愛讀書、品格優秀的人才。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閱讀興趣
只有小學生對閱讀有了一定的興趣,教師才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整本書的閱讀,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真正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和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教師在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為學生在閱讀課堂中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挖掘閱讀方法,利用整理閱讀筆記、書寫閱讀觀后感等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教師組織學生挖掘自身的閱讀愛好,使學生逐漸養成自我閱讀的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促進學生在閱讀中的可持續發展。
三、引導學生觀察文章,鍛煉思維能力
中年級階段的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維發展不夠成熟。這個階段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能力上也有一定的短板,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挖掘閱讀整本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而培養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自主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2]。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主要以神話故事為主,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要求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身的想象力,而且神話故事中蘊含著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在感悟文章的過程中,不僅拓寬了自身的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開展閱讀活動,培養終身閱讀習慣
為提升小學語文中年級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閱讀興趣,學校和語文教師應積極開展讀書活動,豐富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方式。同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監督力度,認真記錄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進度。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讀書角”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促使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學校開展閱讀大賽等實踐閱讀活動,真正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加強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質量和效果。
例如,教師舉辦“輕叩詩歌大門”閱讀大賽,鼓勵學生提前一個月選擇自己喜愛的詩歌書籍,如《宋詞鑒賞辭典》《屋頂老人》等。舉辦詩歌主題閱讀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詩歌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評判學生的詩歌筆記,激發學生自身的競爭意識,隨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詩歌創作,使學生寫下自己的夢想和憧憬,為詩歌活動注入新的生命力,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詩歌進行交流和分享,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中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
參考文獻:
[1]王莉君.小學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策略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6):287-288.
[2]吳幼萍.淺談小學中年級學生整本書課外閱讀導讀策略[J].教師,2019(1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