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陽
摘 要: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結合單元教學實踐,挖掘單元文章的內涵,例析在單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方式,在單元教學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單元教學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堅持綠色低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指導下,提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體現了我國對構建綠色世界美好家園的重視。
一、概念界定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
二、發展核心素養的英語單元教學課例
1.單元導入課A green life——激發學生綠色生活興趣,培養健康生活素養
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通過四幅圖片,帶領學生走進現實生活,回憶日常生活中的綠色生活方式。垃圾分類回收,提示關鍵詞recycle;騎自行車出行代替開車外出,減少空氣污染,引出關鍵詞reduce;利用淘米水澆花,提示關鍵詞reuse。日常生活中,綠色的生活方式主要圍繞3R:reduce,recycle,reuse。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很容易記住并理解3R。教師通過設置頭腦風暴活動,圍繞3R原則,讓學生想出更多的方法。學生的思維成果很豐盛,例如,use both sides of the paper,take shorter showers, take cloth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樹立了綠色生活的觀念,掌握了綠色生活的方式,使他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綠色環保,健康生活的素養得到了提升。
2.單元主題文章閱讀課Green Switzerland——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鼓勵學生實踐創新
Reading板塊,通過圖片和標題,讓學生感受綠色而美麗的瑞士。瑞士因美麗的自然風光被譽為“世界花園之都”,通過閱讀文章,學生會發現其成功的環境保護依賴于全面的環境立法、嚴格的執法守法、民眾強烈的環保意識和良好的環保行為以及新能源的廣泛使用等綜合因素。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瑞士的環保措施,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科學的精神并探索更多的創新方式去實踐環保。
文章第二段主要說明recycling的具體操作,學生還想出利用廢舊物品制造出新的日常生活小物件,這也是一種recycling的實用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文章第三段主要講述瑞士的法律法規和公民的守法,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在我國依法治國、弘揚憲法精神的大環境的熏陶下,有意識地去做一個懂法、守法的好少年。教師引導學生思考:How can we save energy and use new energy?How can we improve laws abou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等問題,學生通過討論,更深刻地認識到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要有科學的精神去創新實踐,去探索出更多科學的方法踐行going green。
3.單元聽說綜合技能課時,培養批判質疑精神,引導學生認同國家植樹造林等方針
Integrated skills通過一個小調查,引發學生對自己日常生活行為的思考,對自己的一些習慣進行質疑和批判,從而產生改變的愿望。在Speak up環節,討論了種樹的益處,讓學生深刻感受樹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在此教師提問: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inas plan for building trees?除此以外,教師補充介紹三北防護林——位于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地區的一項舉世矚目、規模空前的生態建設工程,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建設工程”。學生在了解三北防護林后,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和負責任世界大國的形象,作為青年人,更需要積極配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努力學習,未來積極投身美麗中國的建設中。
綠色生活是時代的新風,隨著國內很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活動的開展,保護環境、愛護地球、資源再利用等環保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初中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富有活力、創新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樂于改變,他們正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和提升核心素養,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他們培養成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路博政.《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語言技能的分級解讀[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9).